李海洲 唐衍军
“工匠精神”视阈下的审计人才培养
李海洲 唐衍军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注册会计师行业也同样需要弘扬诚实守信、敬业乐业的职业风尚,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对于会计人才的成长来说,大学教育是起步的阶段又是十分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陈毓圭,2015)。重视未来审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审计人才,是财经类院校服务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职能。
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的传承,铸就了手工业时代中国制造业的辉煌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了更为广泛的认知。
1.专注专一与持之以恒
专注专一、持之以恒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成了“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正是专注专一、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工匠在打造产品特别是在制造精品时,一定是高度专注、心无旁骛的。工匠们的工作需要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地全身心投入。这种专注专一、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和个性修养成就了工匠的卓越。工匠们将铸造精品的执念付之于千锤百炼的行动之中,并且还要反复改进、不断完善,甚至不惜“十年磨一剑”。工匠们专注专一的工作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坚持成就了诸多的业界传奇,也对“工匠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
工匠精神体现为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工匠始终保持对产品品质的完美追求,他们总是要打造精品,而且精而又精,他们注重细节,在细节的处理上不吝花费时间和功夫。一件物品之能否成为精品,很大程度上是由细节所决定的。大的方面不出差错是容易的,但对于每一个细节都要不厌其烦地追求精致、精益求精,则很不容易做到。工匠们的工作往往“于细微处见精神”,他们以严肃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处理好产品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将精益求精的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境界。工匠们通过一丝不苟的工作,确保每件产品、每个部件都满足几近严苛的质量标准。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保持对品质的不懈追求,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规范地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处理好每一个细节。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所从事的职业高度认同、敬业乐业的精神。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工作有着高度认同,才能终身从事并达到至高的境界。诸多现代工匠始终以专注的工作态度,在自己从事的职业领域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技能。他们时刻保持着对专业领域的高度热情,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敬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本色,只有敬业乐业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持续不断地追求进步和工作的高品质。工匠们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更多地来自于对自身特长和技能的自豪感。只有敬业乐业、不断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实现工作的高标准和高品质。
培养和践行“工匠精神”,对于提升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注册会计师行业需要培育以敬业乐业、精益求精为内涵的工匠精神。
1.注册会计师行业需要践行精益求精的理念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绩效的体现,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则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审计行业需要将践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作为审计人才胜任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指标。践行精益求精的理念,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自觉防范审计风险,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差错降至最低。在获取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要不惜花费时间精力,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每一本账簿,不折不扣地执行审计取证程序。对所获取的证据要保持足够的执业谨慎性,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处理和业务流程,依照审计证据切实把存在的问题查深查细查透。审计人员需要对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的不严谨和不细致的工作作风,予以坚决抵制,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审计行业业务实践中蔚然成风。
2.注册会计师行业需要敬业乐业的风尚
敬业精神是审计人员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一种崇高境界,需要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更需要对工作的尽职奉献。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敬业精神对于维护审计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敬业精神要求审计人员洁身自好、严以律己、不徇私情,敢于与影响职业声誉的行为做斗争。审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融入血液,做一名负责任、有担当的好工匠。培养审计人员敬业乐业的“工匠精神”,需要通过职业道德感召其对自身严格要求,同时也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引导其对工作尽职奉献。需要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规划和制度措施,关心关注每一名审计人员的成长,让成就感成为审计师专注坚守、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内生动力。
3.从事审计工作需要脚踏实地、砥砺坚持
铸就注册会计师监督这把经济领域的利剑,需要千锤百炼。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还需要树立执着坚守、砥砺坚持的职业态度。审计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在实践中磨炼,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提升职业胜任能力。只有脚踏实地,在“实”字上下功夫,才能够做出成绩、彰显审计职业风采。审计人员需要时时处处以“实、高、新、严、细”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使得审计成果和审计报告能够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审计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精雕细琢以点滴微弱之功臻于至善的工作态度。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磨砺审计师精益求精的匠人作风。通过脚踏实地的砥砺坚持,自觉地将精益求精的精神内化于心,是审计师“工匠精神”培育的最高要求。
审计人才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为敬业、诚信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个要素是衡量审计人才的标准(陈毓圭,2015),也是审计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三个主要维度。
1.知识体系:“工匠精神”之基
审计学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审计学科各门类和分支的差异性很大,这要求审计人才具有复合性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熟悉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掌握法律、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当前审计人才的培养对会计、审计以及公司财务的相关专业知识较为重视,而对法律、科技、社会、组织、文化以及其他门类的经济知识重视不够。学生对制度、准则、规定、方法、公式等认知层次上的知识较为重视,而对专业理念、理论、逻辑层次上的知识重视不够。基于“工匠精神”培育视阈的审计人才培养需要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将现代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内容纳入审计学科体系。并且要将审计知识与计算机技术予以融合,开辟计算机审计新领域。当前的审计人才培养较为重视知识本身,而对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途径、运用知识的方法论重视不够(陈毓圭,2015)。审计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在掌握综合性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审计学科相关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协同发展的培养机制。
2.价值观培育:“工匠精神”之魂
审计人员的价值观培育就是要在注册会计师队伍中塑造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应该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孙卫平和杨献中,2011)。以“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重在培养审计人员对职业的专注和对职业道德的遵守,弘扬诚实守信、自我约束、敬业而有为的工作精神和职业风尚。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授课内容过分强调一般职业道德相关理论和知识,缺乏行业具体的职业相关道德规范,造成学生自主处理道德问题的意识较差。“工匠精神”承载着职业道德与职业担当,也反映出社会对审计工作者劳动的尊重和认同。将“工匠精神”厚植于审计专业教育,通过职业品行修炼、理想信念和职业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不是通过强制的规定来执行,而是通过内心信念来自觉地要求自己。将会计职业道德所订立的强制性标准转化为内在的非强制性规范,是厚植“工匠精神”的审计人才价值观培育的核心宗旨。
3.技能培养:“工匠精神”之本
审计人才技能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计人才的技能培养主要包括智力技能培养、技术运用技能培养、沟通技能培养、管理技能培养等。其中,职业判断技能是审计人才最为核心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是审计人才智力技能的一种,也是其他各种技能的综合体现(陈毓圭,2014)。审计人才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具备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基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审计师不仅要重视会计审计知识的掌握,而且要不断积累除会计审计以外的知识和经验,并且需要在实践中磨炼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其次,需要掌握决策的原理和方法。审计师需要根据职业判断所涉及的问题和目标,收集充分的信息,进而识别并评价可能采取的解决方案得出职业判断结论。再次,需要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从而保证审计结论如实公正。最后,需要培养职业思维,始终秉持职业怀疑理念,审慎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审计证据。需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协调好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培养“道技合一”、“行之久远”的工匠型审计人才。
随着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社会对高质量审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财经类院校作为审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所培养的审计人才不仅应是掌握基本审计技能的劳动者,更应是具有诚实守信、敬业乐业“工匠精神”的行业卓越人才。
1.设定以德为先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财经院校应将培养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审计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工匠精神”的审计人才教育,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专业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财经院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落实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首先,需要将职业道德守则列为审计专业大学教育的必修科目,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传统文化教育等相关课程。其次,加强案例教学和警示教育。通过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成败两方面案例的研讨,教育学生维护公众利益,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态度。再次,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对审计人才进行后续教育,在大学阶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通过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将“道技合一”的工匠精神价值追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职业素养。
2.完善知识和素质培养并重的课程体系
“工匠精神”的培养应植根于专业教育的坚实土壤之中,将课程教学作为审计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渠道。高等财经院校审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系统地安排理论讲授课和实验实训课,建立和完善知识和素质培养并重的课程体系。审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含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实践课四个部分。除开设会计审计专业课程以外,还应开设相关的专业必修课,如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财经法规、财政学、金融学等。专业选修课可以包括逻辑学、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资产评估学、电子商务等。审计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理论课程的教学是难以支撑。高等财经院校需要在课程建设的同时,开设审计专业实验室,安排审计实务界人士兼职教学任务。通过将专业课与实验实训课统筹安排,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完善知识和素质培养并重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有收获,在专业技能上有提升,进而提高其价值操守和职业素养,是审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
3.探索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
“工匠精神”是在领悟专业知识与技能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后所形成的内在职业素养。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和感受审计职业过程中的真、善、美,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智慧。将审计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融于实践教学,是未来审计人才内化“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径。高等财经院校的审计人才教育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实现基于工作过程、案例推演、角色扮演以及理论与实训融合等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课堂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基地实习三个途径来实现。课堂案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同时案例教学也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围绕审计相关的社会热点道德问题进行案例讨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多视角认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审计模拟实训有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审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审计职业思维以具备审计专业人才素质。建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多种类型的长期合作实践基地,将现代学徒制融入审计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审计人才教育中一个亟待加强的环节。
4.构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
审计人才的“工匠精神”可以外化为职业声誉,反映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审计职业的评价。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审计人才教育,可以探索构建与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互动的协同育人的模式。协同育人模式要求高校与生源的供给侧和毕业生的需求侧进行有效互动,建立招生、培养和就业全过程中的学校、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审计人才培养中的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体系可以由以下几个环节入手进行构建:首先,高校需要与企业和事务所之间加强互动,邀请企业和事务所参与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其次,可以尝试建立由审计行业和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设置、评价调整和退出机制,面向需求单位培养更多具有竞争优势的技能型和高素质审计人才。再次,探索实行双导师制。在专业课教师担任实践教学导师的同时,聘请联合办学的企业或事务所的专业人士担任导师。双导师制结合了传统师徒制的经验优势以及现代教育的效率优势,是审计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财经院校还需要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人文渲染熏陶来塑造未来审计人才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情操,将“工匠精神”内化为文化基因。
本文是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5)规划项目“特殊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利润分享、规模效率与审计质量研究”(批准号:15YJ10)、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进入权机制、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批准号:GL15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