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关切
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3月31日联合发布数据,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8%,连续两个月上升,高于上月0.2个百分点,制造业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3.3%,与上月持平,保持平稳扩张;中型企业PMI为50.4%,低于上月0.1个百分点,延续扩张态势;小型企业PMI为48.6%,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收缩幅度收窄。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从业人员指数位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低于临界点。
当天发布的数据还显示,3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1%,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升至近三年的高点,非制造业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
据悉,商务部日前审议通过《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将于近期发布。
市场建设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管理办法包括总则、销售行为规范、销售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6章共36条。管理办法的主要思路是,坚持以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方向为指引,按照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有关要求,打破汽车销售品牌授权单一体制,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推动建立健康的零供关系和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快推进汽车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汽车流通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内最大的铝企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铝业)日前发布了2016年业绩报告,全年实现利润总额约16.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1倍。业内分析师指出,2016年中国铝业持续盈利在预料之中,但业绩增幅如此之大超出了市场预期。根据当前市场预判,中国铝业业绩的上升通道已经随着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完全打开,未来几年的业绩可能会更加耀眼。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铝业全年累计降本超过80亿元,大幅跑赢了市场,这也是业绩大增的主要因素。同时,公司电解铝和氧化铝制造成本同比降幅均超过10%,企业平均成本由行业平均成本的后30%进入前50%,部分企业的生产技术指标已经跨入行业一流水平,并分别在全国成本最具竞争力的10家氧化铝企业和10家电解铝企业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企业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
面对去产能的严峻考验,中国铝业科学实施“加减乘除”,主动应对有色金属市场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徘徊、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等一系列难题,以市场倒逼成本,以成本倒逼改革,通过深化改革、精准管理,全面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行业分析师表示,随着京津冀和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措施的严格执行以及中国铝行业开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铝业市场将呈现供应趋紧的基本格局。同时,国内铝的市场需求正随着基础设施投资扩大而进一步增长,电解铝的应用领域正在交通、建筑和电力等领域不断扩大,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国内铝市预计2017年将呈现向好趋势。而对于拥有从矿山到原铝全产业链的中国铝业而言,随着市场反弹和自身竞争力的攀升,业绩将会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据悉,中国国电集团所属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吐鲁番新能源城市微电网示范项目,近日获得售电许可,成为我国首个获得电力业务许可证(供电类)的微电网。
所谓微电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用电负荷、配电设施、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用电系统,分为并网型和独立型两种,可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治管理。其中,并网型微电网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离网独立运行。
据龙源电力有关负责人介绍,吐鲁番新能源城市微电网是我国首个微电网示范项目,于2013年底建成投产。项目在293栋居民楼顶建设屋顶光伏8.7兆瓦,同期建设1座10千伏开关站及监控中心、1座1兆瓦储能装置、1座公交充电站等,通过微电网系统向区域内5700多户居民及机关事业单位、商业用户、地缘热泵等用户供电。
该项目实行“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剂”的运营机制,项目公司在微电网区域内具有经营权、管理权和售电权。电力业务许可证的取得,标志着负责该项目的龙源吐鲁番新能源有限公司顺利取得配售电业务资质,成为拥有配电网运营权的售电公司。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日前发布的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低速增长,能源消费结构更趋合理,清洁能源比例继续提高。其中,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约2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是我国能源结构改善的主要驱动力。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徐小东表示,我国能源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驱动力正在转变,能源消费低速增长,经济与能源关系进入了“解耦”的新阶段,两者之间已经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报告显示,交通与建筑用能成为2016年我国终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报告预估,2016年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约为32.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约2%,其中交通用能约为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9%,建筑用能约为5.2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0%。
能源消费结构的持续优化也得益于我国能源替代的发展。报告显示,我国交通领域“以电代油”发展迅速,成为2016年能源替代发展的亮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建筑体内的能源替代稳步发展,但工业领域“以气代煤”进展缓慢。
当前,影响我国能源替代进程、阻碍消费结构进一步调整的主要阻力来自于能源价格,尤其是天然气的价格。天然气价格中,配气环节价格居高不下阻碍了天然气终端价格的进一步下降。针对此现象,报告建议2017年在降低终端气价、因地制宜制定能源替代方案、加大污染惩处力度和加快淘汰低效锅炉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报告预测,2017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将达36.5亿吨标准煤,较2016年有所回升。原煤产量约36.5亿吨,天然气产量约1500亿立方米,原油约2.0亿吨,一次电力约1.9万亿千瓦时。
此外,报告还预测,在石油方面,今年国内石油产量继续下降的可能性较大,报告建议加大原油勘探投入;在天然气方面,预计今年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气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国内天然气总产量增速超过2016年。
随着北方供暖期结束,煤炭消费进入传统淡季,加之煤炭主产地相继“保供稳价”,神华、中煤、同煤等大型煤企主动下调月度价格,煤炭市场趋于平稳。
3月29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605元/吨,环比下行1元/吨,结束了连续四期的上涨局面。此前两天,最新一期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价格指数为137.45点,环比上涨0.1%,涨幅收窄,且不同煤种、不同区域价格涨跌互现,总体以稳为主。
分析指出,主产区煤炭供给增加、秦皇岛港库存持续上行、水电对火电的替代效应开始显现等,对煤炭价格形成下行压力。同时,煤矿安检再度升级、去产能力度不减、大秦铁路取消运价优惠等,避免煤价出现大跌。
特别是当前火电企业亏损面扩大,煤炭主产地纷纷推动煤矿复产进度,先进产能逐步释放,“保供稳价”成为共识,预计后期供应相对充足,煤价将在合理区间波动运行。
国内现货钢价继续下跌,成交总体偏淡;进口铁矿石市场已步入下行通道,港口库存量创出新高。
据国内钢铁资讯机构“我的钢铁”提供的最新市场报告,最近一周,国内现货钢价综合指数报收于132.56点,一周下跌2.52%。在钢材期货市场下跌影响下,现货钢价延续跌势,市场成交相对低迷,商家在降低库存以及回笼资金压力下,继续松动价格以求出货。
3月本是钢市旺季,但是“旺季需求”没有到来,市场对于接下来的4月需求普遍看弱。
据分析,在建筑钢市场上,价格大幅下跌。上海、杭州、济南等地吨价一周下跌10元至140元。虽然跌价以后成交稍有改善,但总体难以持续,加之月底面临资金的压力,库存总量也在增加,商家抛货的心态比较明显。
在板材市场上,价格总体下跌。热轧板卷价格大幅下挫,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吨价一周下跌50元至200元。有些地区的市场,钢价曾止跌反弹,但反弹力度不足,在月底资金面偏紧情况下,商家“去库存”的意愿较强。中厚板价格大幅下跌,上海、京津冀、沈阳等地吨价一周下跌30元至130元。市场成交始终没有大的起色,商家不得不“以价换量”。
铁矿石市场方面。据“西本新干线”的最新报告,在国产矿市场上,3月份国内铁精粉价格连续小幅下跌。目前,国内矿山的复产逐步增多,国内铁矿石产量同比从2016年11月开始由负转正,今年1月至2月同比增长15.3%。3月份进口矿价格冲高之后也是大幅下跌,到3月30日,普氏62%品位进口矿指数报收于每吨81.1美元,较上月末跌10.6美元。一季度历来是传统的进口矿供给淡季,但今年一季度的情况不同,海外矿山发货量持续处于高位,导致国内港口铁矿石库存创新高。
相关机构分析认为,接下来国内钢价将面临“多空交织”的局面:一方面“去产能”政策持续发力加码,前期低价资源消化后,市场以高价资源为主,将有利于钢价的企稳回升;另一方面,钢市的需求端出现了一定变化,同时前期钢厂的高利润,刺激钢厂的复产增多,市场供需矛盾有所累积。国内钢价将在一定的区间内形成震荡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