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胜男,张祥丽,黄山青
网贷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
——以滁州市周边大学为例
董胜男,张祥丽,黄山青
当金融与互联网相结合,当大学生消费遇上互联网借贷,大学生网贷便成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随着“网贷命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不断发生,如何评价大学生网贷又成了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从网络贷款出发,分析大学生网贷的形成、发展、影响,并提出合理引导大学生网贷的意见。
网贷;大学生;消费
网络贷款是一种依靠互联网平台发起的一种个人对个人的民间小额贷款模式,简称P2P(Peer-to-peer networking),而提供网络贷款的中介机构便被称为网贷平台。用户通过网贷平台,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步骤就可获得一定数额的资金。并且可通过分期付款和支付利息的方式进行还款。
(二)校园贷的发展与成因
校园贷是网络贷款的一种,专门面向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群体的网络贷款中介。至2015年开始各大银行逐渐停止大学生信用卡。校园贷抓住此机会疯狂的扩张。其凭借门槛低、额度大、方便快捷等特征受到大学生的热情追捧,甚至有学生亲自做起网贷平台的校园代理。一时间打开各大搜索引擎,输入校园网络贷款等关键词后,搜索结果首页几乎都是各种“诱人”的广告语,“快速到账”、“无担保”等字样充斥着眼球。校园内外的市场上出现的分期乐、爱学贷、趣分期、校园白条等专门为大学生网络贷款服务的各类平台。但由于校园贷手续简单等特征也使其出现大量问题,河南某高校大学生郑某由于参与赌球事件连续借贷高达60万,最终无力还款,选择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同时2015年6月,7名在校大学生被骗替人贷款买手机,身背十余万债。此类事件的频发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校园贷的发展进入了冷静期。
校园贷如此发展需从两个方面解释。借贷平台方,看到的是目标客户庞大的消费能力与对小额资金的需求。首先大学生群体庞大,其借贷的金额对借贷平台来说额度小,对新兴产品的接受能力较强,消费欲望强,借贷的频率很高。学生在通过借贷平台进行小额贷款时往往需要上传身份证与学信网信息,这样即使学生没有按时还款也能够轻易的找到贷款人,把借贷风险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网贷平台的借贷条款还经常利用法律的漏洞,向借贷者进行高额度的利息收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6条规定法律支持的最高民间借贷利率为24%,校园贷平台实际利息是法律保护利率的数十倍甚至更高,如此稳赚不赔的生意刺激着校园贷平台疯狂的发展。大学生方面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高,不仅能很快接受网络贷款且对各种市场上发布的新产品需求渴望很高,如智能手机等产品。对此类产品的渴求大,容易冲动消费,却与个人收入不成比例,就会轻易的选择网络贷款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且大学生社会经验不高,贷款平台很会利用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在校园内或周边地区进行流动性宣传,只要扫码下载借贷软件并注册就可获得各种礼物,借贷公司根据注册信息不定时的进行借贷信息的推送。除专业学习理财类的学生外,金融理财意识缺乏,容易受到借贷方各类的蛊惑。对借贷平台的还款规则不能很好地把握,进而陷入资金周转的泥潭。同时对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不足也导致其疯狂的发展。
(三)大学生网贷消费现状
2015年淘宝官方联合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发布了《中国消费趋势报告2015》,报告公布了高校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数据。报告显示现在的大学生已近把网络购物变成一种习惯,目前主流网络消费平台通过团购、秒杀等方式不断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资金有限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购物网站的各种促销活动吸引。很多大学生,打开网络设备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浏览购物网站。通过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在购买商品的时候,若付款方式可为分期付款的前提下,有79%的学生表示将会选择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购物,只有21%的学生会选择一次性付清款。而在这79%的学生中,有90%的学生表示以后甚至在工作后依然会选择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购物。由此可见,网络贷款与分期付款在大学生心中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
(一)攀比消费心理
中国教师: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局年,在未来的5年中,广州市教育局会有什么新举措?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与国家层面将有哪些新的对接?
攀比消费又称面子消费,大学生群体中因家庭情况不同,每位同学的消费水平也就有差异。当家庭条件一般的同学对高档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有需求时,却因为家庭条件所限,便选择通过网贷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例如,现今的大学生每人都有手机,现在的智能手机的营销工作又非常的出色,像苹果或三星手机被当作了一种身份的标识,看见其他同学拥有,自己肯定不甘落后。这种”人有我亦有,人有我有更好“便是一种典型的攀比消费心理。
(二)从众消费心理
当前许多的网贷平台会通过校园海报、校园代理、各类网络媒体来进行宣传。为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使用网贷平台,他们都会使用诱人的宣传说辞诱导着、撩拨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网络借贷,他们努力将网络贷款做成一种潮流,甚至让网络贷款消费深深地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
(三)超前消费心理
大学生躯体消费的特殊心理,导致他们喜欢追求时尚,对购买高档精致的商品需求量很大,其中数码产品更新快、进步快,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购买欲望,而且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购买这类产品可以很好满足这类大学生的虚荣感和优越感,在没有自我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对网络贷款趋之若鹜也就正常不过了。同时同学们在网贷平台的宣传洗脑下,对高中教材里“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句话记忆深刻。这种超前消费的心理一旦爆发,便一发不可收拾,同时对真确价值观的培养也是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享乐消费心理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并逐步转为中高速稳定增长。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生活习俗也在部分人群中扩散开来,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而大学生接受信息速度快,接受的面广且量大,很容易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类似于享乐主义的风气就像病毒一样,当一位同学感染上,便会疯狂地扩散开来。但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来说较少,当他们收到这种风气影响的时候就会导致其价值观畸形发展,从而把享乐当成人生信条。普通在校大学生的经济水平是不足以满足奢侈的生活的。为了享受甚至铤而走险,安徽某高校大学生因为贪图享受,开始在网贷平台上借贷消费,当还款日期快到时便向另一个平台进行借贷,这样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在他看来看似高明,实则愚昧无知,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其休学回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不可逆的损害。由此可见,享乐主义的消费要坚决摒弃与抵制。
(一)增加经济压力
大学生的资金主要来源是父母提供的生活费,数量有限。若需要购买高档商品选择网络贷款消费,每月分期付款的资金就必须从数额有限的生活费中扣除。这导致的直接影响就是增加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在生活中的其他消费便会减少,这其中更有因购买高档电子产品,到期无力还款导致欠下巨债的事件,甚至更为恶劣的事件。目前高校几乎谈网贷色变。由于网贷平台在办理贷款时手续简单,而网贷平台的宣传语使其看起来既方便又快捷,而大学生网贷消费的特点之一就是先消费后还款,在学生使用了看似划算的消费模式时,无法清晰的了解到借贷中的各种隐形费用,导致的高额费用进一步加重了经济负担。
(二)助长不良消费行为
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很难负担得起高额的消费。但是为了跟随潮流、为了攀比、为了享受,便不顾后果的选择网络贷款消费。要知道产品会不断更新,新产品永远也买不完,盲目追求新物品,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长久以后必定养成不好的消费行为。
(三)危及心理健康
前文提及,大学生因攀比、从众等心理而选择网络贷款消费,但是在选择网络贷款消费后每个月需要担心还款,需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缘由不仅是对还款的担忧,还包括对家人的顾及,在进行网络贷款的时候,需要填写父母信息,当借贷者逾期未还,就会联系父母家人。同时整日想着如何还款,导致学习落下。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心理健康问题自然也就突出显现。
(一)个人提高自控能力
事情的原因分主观与客观,大学生贷款是主动的、非强迫的,因此大学生自身原因便是此类事件的主观原因。大学生正处于青年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在受到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时,受攀比等消费心理影响时,很难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大学生已不是年幼的孩子了,需要学会制定消费计划,懂得分散注意力。大学正处于学习知识的关键期,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而非无节制的消费。
(二)校方加强教育
因大学生参与网络贷款最终引发的恶性事件,众多高校当前几乎谈网贷色变。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高校在学校教学活动中,要勤开讲座,讲述因网络贷款引发的一件件血案。多组织主题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网络贷款危害的认识,同时起到分散注意力的作用。甚至可以在教学课程中增加此类教学,将网络贷款的种种当作课程来进行学习。
(三)明确监管检察主体与职责
要建立长效治理机制,首先公安机关应该全面排查风险,对本区域的网络借贷平台进行彻底的排查,做到能够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网贷平台发展情况。同时公安、工商、银监、工信、金融等部门要联合开展打击违法网贷平台的专项活动,建立长效机制。还要加强网络巡查,网安部门要提升对非法网贷的查控力度。
以法治国,依法治理。大学生网贷引发恶性事件除了要引导大学生自身提高控制能力外,还应加强立法执法举措。内外同时治理,我们的目的不是将网络贷款绝对的扼杀,而是引导其走上规范合法的道路上,让大学生贷款行为不再成为一种“可怕“的行为。
[1]景宇哲.大学生网贷与p2p[J].商业经济,2016,(08):12.
[2]谢留枝.如何看待大学生网贷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6,(07):3.
[3]侯俊杰.大学生网贷平台发展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1):5.
[4]金晓燕.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基础及疏导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01):15.
G641
A
1008-4428(2017)07-120-03
滁州学院经管学院2016年大学生“励志追梦”科研立项(2016JGLZ01)。
董胜男,男,安徽六安人,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祥丽,女,安徽亳州人,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黄山青,男,安徽蚌埠人,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