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转变的困境

2017-12-09 10:40金辉
市场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价值观

金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转变的困境

金辉

自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贯彻以来,我们一直追求科学的、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涵、本质、具体观念以及全面体系的构建途径上做出过不同的概括与探究。抽象的理论要转化为科学的实践,必须要结合人们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把握日常生活的内涵,寻找日常生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理论支撑,并且结合现实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建设中存在的发展片面性;在群众日常生活渗透力弱;存在理论发展边缘化危机等维度展开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策略。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理论基础;转变;困境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深刻表达,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必须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人民群众的日常习惯、传统风俗、交往、行为方式等,理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使其存在合理性得到科学论证。

一、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关联性探究

(一)日常生活的内涵

关于“日常生活”的探究在学术界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20世纪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开始兴起,阿格妮丝·赫勒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在其《日常生活》中“从研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入手,来探讨日常生活的内涵”①蒋成贵.日常生活的界定[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在论证生产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过程中,抽象出个体在日常生产中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赫勒开宗明义:“如果个体要再生产出社会,他们就必须再生产出作为个体的自身。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同时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的推动者的卢卡奇,在《审美特征》中也曾论述过“日常生活”的内涵,但是与赫勒不同的是,卢卡奇主要是站在日常生活世界与科学、艺术的关系角度论证日常生活,关注人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则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1.,他把作为满足人类基本生存发展需要的衣、食、住、行当作为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以此为基础从而展开各项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更高层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规定为是在日常生活活动基础上建立起来属于非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

因此对于日常生活这一概念的界定必须突显出其“日常”这一特性,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熟悉性”,或者更形象的可以用“司空见惯”来形容,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表达作为社会历史主体、创造者的人民群众来讲,日常生活就是个体为了生存、发展而从事实践活动的领域,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需要,以及延伸出的为获取这些需要而从事的生产活动所表达出的稳定的情感、思想。

(二)日常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理论基础

其一,马克思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重点突出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实践的需要。这正好契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无论从事政治生活实践,亦或者是基层的日常生产活动,都会受到国内外大环境影响。多元的社会思潮、多样性的文化传统,这些思想观点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对基层群众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熏陶下,中华民族信守的是一种“善”,不论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为善,在生产实践中遵守“诚信原则”。但伴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普世价值”观念传入,强调对人性的解放、欲望的满足,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强烈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等。这些对我们日常生活实践造成了极大冲击,传统道德观念的丧失、行为规范的破坏,个人理想信念的缺失等。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表达,就是在实践中总结而出的一种关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在日常生活领域中为群众实践活动提供奋斗的理想目标、价值追求,同时也提供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它来源于生活实践,更在日常生活的高度上为我们的选择提供判断标准,选择什么,如何去选择,这是一个科学的逻辑体系。

其二,把握唯物史观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理论,理论形态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灰色的理论常常孕育在新鲜的日常生活中”①张东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在群众日常生活实践中,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而探索出的对于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与美好愿景。从而契合马克思曾憧憬一个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在这样一个联合体中,实现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这里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这里,每个人会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曾描绘的那样:“上午从事打猎,下午从事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谈判,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的界限将不复存在”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世界将按照每个人的需要去运行。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作用,回归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得到群众的认同,并表现在其日常生活实践中,增强理想,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其合理性、群众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转变的困境

总结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下凝练表达现代社会的奋斗目标、价值追求,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提炼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意识形态,必须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成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而非“空中楼阁”,可观不可触。以精神文化产品的形式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属性,沾点“地气”。在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头重脚轻”的状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大多表现在特定的人群范围内,例如党员干部、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知识精英等,而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却十分有限,从而导致先进的意识形态与大众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格格不入。理论宣传与实际日常生活关联度低,从而造成这样一种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现阶段主流价值观念,其基层大众认同度低,在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权不高,迫切需要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观念,扩大阵地,优化意识形态宣传结构,把注重上层社会宣传与联结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社会思想理论均衡发展。

(一)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中存在片面性发展问题

“山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形象地比喻片面化发展导致的根基不牢问题。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中,对于社会思想文明建设,更多强调的是“精英文化”思想,着重培育能承担起道德教育、文化传承的文化“带头人”,例如:高等教育人才、精英管理者、文艺宣传者等,发挥先进模范驱动社会整体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精英文化并不能代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需求,作为服务于群众生活的文化并没有体现出“社会生活的‘粘合剂’、‘混凝土’”③顾海良,刘书林.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46.的功能。相反的,却成了分离社会上层与基层群众日常生活的催化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上层知识精英人群中被研究、宣传,不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但是却忽略了作为理论来源的丰富多彩的日常群众生活,理论上追求完美的思想价值,构建一个至善至美的文明和谐社会,但是却忽略了基层群众“是否需要,需要什么”的问题。在国家社会生活中,上层的政治研究日益排挤群众的日常生活,日常的行为准则,逐渐成了政治规范而被约束,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惯,传统习俗被当成封建陋习加以制约,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交往、需求也被当成了利己主义思潮受到批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宣传的伟大奋斗目标、精神价值追求以及基本的行为准则与实际生活背道而驰,精英化与群众性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日常生活话语弱,渗透力缺乏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马克思站在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的角度阐述了关于意识形态宣传的导向。对于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需要来看,构建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必须也必要的。一方面,为了扩大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保证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奋斗目标、价值追求,它更应该立足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实践,从日常生活出发去贯彻、实施,满足群众的内在精神需要,才能在基层群众中得到普遍的认同,巩固执政根基。在现实情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全面去阐述其本质内涵、理想,不论是政治上层建筑还是基层现实生活。但是面对现实生活中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收入水平增长缓慢与物价水平上涨的矛盾,社会福利保障、基层设施建设落后等民生状况,造成了理论的精神鼓舞价值与现实日常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加深。让广大群众感到国家所宣传的主流价值形态在实践中并非如预想那样,所追求的价值与要达到的效果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导致了在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群众不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质疑,甚至一无所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流于形式主义,一味地强调普遍的价值追求,重视思想灌输,但是却忽略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实践的根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丧失其鲜活生命力。

(三)核心价值观念存在边缘化危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边缘化危机确实是现实存在的”⑤陈新汉.警惕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4.,伴随社会变革,结构转型、网络科技发展。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日益受到冲击,社会日常生活领域中充斥着各种腐朽思想、落后观念,蒙蔽群众,引发社会生活的价值缺失,导致价值判断标准失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庞杂意识形态挤压,逐渐边缘化的危机应该引起注意。同时,全球化步伐加快,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是日益紧密,在冲突与联系并行。出了常规的政治、经济、军事冲突外,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国际敌对势力通过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上潜移默化地向中国渗透西方价值观念,造成群众日常生活日益西化。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充斥占领日常群众生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加关注对个人利益的维护以及对个人欲望的满足,例如:物质财富追求、生活中个性自由的释放而导致的无纪律性、人际交往上出现的虚假欺骗等违背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现象。相反的,传统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不论是在国家层面提倡集体主义、家国情怀,或者是在日常生活领域主张诚信友善、和谐团结,都受到了冲击,影响群众的生活交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各个细节方面。在现代网络科技的发展下,一些西方意识观念借助网络科技、媒体舆论等传播媒介、途径,进一步加深了西方价值观念对本土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缺失了科学的价值信念,必然造成群众在日常生活领域中思想混乱,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一种价值观念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①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北京:人民日报,2014-02-26.,在日常生活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主流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的指导、引领作用,合理地规避落后、低俗文化的冲击;加强理论知识培育,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以及受众群体,努力克服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受众片面性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话语权,从而使得宣传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精神状态、行为交往中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顾海良,刘书林.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陈新汉.警惕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吴潜涛.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阿格妮丝·赫勒.衣俊卿,译.日常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7]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北京:人民日报,2014-02-26(2).

[8]蒋成贵.日常生活的界定[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7).

C03

A

1008-4428(2017)07-112-03

金辉,男,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价值观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