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旗
(江西铜业集团铜材有限公司,江西贵溪 335424)
汽车转向系统常见故障诊断及维修技术研究
张伟旗
(江西铜业集团铜材有限公司,江西贵溪 335424)
从分析汽车转向系统设计原理入手,深入研究汽车转向存在问题及其关键技术。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成功解决了转向系统常见故障即制约汽车行驶安全的技术“瓶颈”及同类型车辆的“核心”问题,使汽车操控性、安全稳定性、舒适性好,机动灵活性强,运输效率高,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成本能耗低,从而使汽车出行更快捷、顺利。
汽车转向系统;故障诊断及维修;行车安全
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汽车的诞生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为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的生活质量,已从最初重要的代步工具和现代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演变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进而向追求舒适和个性化审美情趣迈进。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和井喷式的发展,既造福于人类社会,给人类发展带来新机遇,又给社会发展带来新课题和给国际治理带来新挑战,如交通安全事故、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显,成为当前也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三大主题,而行车安全则是重中之重。
行车安全是汽车发展的命脉,对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已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2016年,我国高速公路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达13×104km,全国汽车保有量达1.94亿辆,驾驶人超过3.1亿人。随着车速越来越快和城乡车流密度的日益增大,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由此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高达1.49×1012元/年,负面影响极大。一旦转向系统因故障失控,致使司机无法掌控方向时相当危险,轻则会引起车辆刮蹭、相撞或掉沟,重则造成车辆侧翻、人身伤亡,后果难以想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巨大。因而摸索出一整套汽车转向系统常见故障诊断及维修技术,刻不容缓。
作为汽车底盘重要组成部分的转向系统属于行车安全的两大系统之一。该专设机构用以改变或恢复汽车行进或后退方向,其主要设计目的是通过合理匹配汽车左右转向车轮之间的不同转角,以保证车辆沿着设想的轨迹运动。其主要工作原理是转向系统能保证所有车轮作纯滚动即汽车转向过程中所有车轮的轴线皆交于一点,且该运动通过转向梯形机构来实现,以降低行车附加阻力,确保行车安全稳定性。其主要功用是司机可凭个人意愿随意改变汽车的驾驶方向,即便是车辆意外跑偏或受到来自地面的偶然冲击,也能配合行驶系统保证汽车驾驶的稳定性,因而转向系统的设计性能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驾驶舒适性,对行车安全至关重要。故汽车转向系统零件皆称为保安件,特别是对崎岖山路、高速公路、拖斗车、教练用车等条件下的行车安全影响更大,要求工作绝对可靠。
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主要历经机械转向、液压动力转向HPS(Hydraulic Power Steering)、电控液压动力转向EHPS(Electronic Hydrostatic Power Steering)、电动助力转向EPS(Electric Power Steering)、四轮转向4WS(4 Wheel Steering)、主动前轮转向AFS(Activefront Steering)、线控转向SBW(Steering-By-Wire System)等几大阶段。按转向轴数的多少,汽车转向系统结构可分为单轴转向、双轴转向、多轴转向,且相应的转向传动机构也不尽相同。按驱动转向轮转向的动力源的不同,可分为机械式(人力式)和动力式。传统的机械转向系统主要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等组成,它是以人的体力作为转向能源的,所有的传力件皆为机械式。转向操纵机构是指从方向盘至转向传动轴的一系列零部件,主要由方向盘、传动轴、转向管柱等部分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依靠司机作用在方向盘上并传递至转向器的转向力来实现车轮转向,其传动机构仅用作放大作用力,常用于整体式机架且功率小的场合。机械转向器即减速传动装置,转向机性能涉及行车的安全可靠性,它是完成由旋转运动至直线或近似直线运动的一组齿轮齿条式、蜗杆曲柄或循环球曲柄指销式、循环球-齿条齿扇式或蜗杆滚轮式等齿轮机构;转向传动机构是指从转向器至转向轮之间的一整套杆件,主要由转向垂臂、纵拉杆、转向节臂、左右梯形臂和横拉杆等组成,其主要作用是将转向器所传出的力传给转向车轮以实现偏转,保证汽车按要求的方向行驶。
动力转向系统可分为液压式和电动助力式,又可分为整体式、半整体式和组合式。它是在机械式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一套转向泵、油罐、动力缸、控制阀等组成的转向加力装置,常用于大功率机械,因兼用人力和发动机动力作为转向能源,故动力转向系统也称转向动力放大装置,其灵活、轻便的转向操纵可在设计汽车时使选择转向器结构形式的灵活性更大。其主要功用是汽车转弯时,可降低方向盘的操纵力和转向系统减速比,灵敏性高;高速行车转向时,能稳定地限制其转向的助力;但在转向助力装置失效时,即返回机械转向系统状态。其主要优点是可缓和不平路面引起的冲击等,但也存在放大倍率即转向助力值固定的缺点;其主要缺点是提供不了合适的转向力,若要保证停车或低速调头时转向轻便,高速行车时就会感到“发飘”,若要保证高速行车时操纵有适度手感,则当停车或低速调头时就会感到转向沉重,两者不能兼顾。工程用自行式施工机械转向阻力大、车速低,以采用液压式转向的居多;工程运输汽车车速高,则以采用机械式或液压助力式的居多。
两轮汽车的转向方式适用于低车速、转弯半径较大的整车设计中,而整车转向则是通过两前轮偏转一定的角度来实现的。而四轮汽车则是采用零相位、逆相位或同相位等3种转向方式来实现四轮转向的,且皆可相对车身作主动偏转,以改善车辆的转向机动性能,可应用于高车速、较小巷道等路况中需较小转弯半径的整体车辆设计中;汽车前轮转向时,后轮也可主动参与转向,通过控制后轮转向角可控制车身的侧向运动,有效地减少一定的车轮侧滑现象;四轮转向的主要优点是能保持重心侧偏角为0,极大改善了侧向加速度、横摆角速度的瞬态性能指标;低速行驶时转弯半径小,因前后轮转角方向恰好相反,使车辆的安全稳定性、机动灵活性更高,车轮磨损小、寿命长;因前、后轮皆可同向转向,侧滑事故率低,可明显改善高速行车转向时的安全稳定性;其主要缺点是无法彻底避免侧滑,故必须借助牵引力控制系统等其他电子辅助系统来发挥作用,从而导致车身结构更加复杂、占用空间较大、成本较高、使用可靠性低等。
汽车所有的外力皆源自轮胎,其转向过程中作用于汽车的横向力即地面的作用力成为汽车实现转向运动的驱动力,且其大小与侧偏角α有关。通过比较和分析目前国内外提出的线性、非线性饱和、立方非线性即对称性、Majic Formula公式等轮胎横向力模型,发现以线性模型为最佳。若将汽车由两轮转向改装为四轮转向,使后轮也具备转向功能,可根据汽车抗侧滑、抗侧翻的临界条件获取转弯半径的限制范围,创建改装四轮转向汽车的侧向、横摆、侧倾三自由度的动力学模型即线性轮胎模型来分析轮胎力,且结合阿克曼定理能求解出高、低速两种不同工况下两后轮不同的控制转角值,从而使两轮改装汽车实现四轮转向,也可用作后续控制系统理论依据和控制模型。
从1887年人类历史上首辆四轮汽车诞生至今,根据阿克曼定理设计的传统两轮转向系统一直是转向技术中的主流,它可保证所有车轮的轴线皆相交于一点而近似作纯滚动,汽车前轮转向时会带动车身转向,而后轮仅作随动运动,其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可靠性高、操作维修便利;其主要缺点是转弯半径较大,需弧度转弯,降低了其使用性和机动灵活性,且各类转向机构皆无法保证所有车轮绕瞬时中心转动,难以完全消除车轮侧滑等技术难题;独立悬架的汽车转向梯形断开点位置选择不当时,会使横拉杆与悬架导向机构运动不协调,行车时易摆振、轮胎磨耗快,路况、转向角、车速等的变化会影响转向性能,汽车操纵稳定性也随车速的增加而变得更差。目前不断发展的电子技术可全方位改进转向系统各种性能,但仅限于部分的、个别的,就技术经济性而论,两轮转向技术发展至今已登峰造极,其性能也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为保证车轮转向时无侧滑现象,在行走系统为刚性、前轮定位角皆为0、行车过程中无侧向力的前提下,整个转向过程中所有车轮皆围绕同一瞬时中心相对于地面作圆周滚动,保证所有车轮的轴线交于一点,即车轮的偏转必须满足阿克曼特性[1]。为减少两轮转向汽车整个转向过程中产生车轮侧滑,转向机构即该系统执行机构应始终使两前轮偏转角尽量满足机构的形式设计关系,故根据运动学原理,两轮转向机构设计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是确定能满足转向传动功能要求的机构结构组成即机构的形式设计;确定能近似再现机构的形式设计关系的机构运动尺寸即机构的尺度设计。
目前四轮转向技术是实现汽车主动性的重要方法和现代汽车的新兴技术之一,但它并不能完全杜绝侧滑。汽车转向系统一直伴随汽车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改进,其巧妙设计既沿袭了传统机械转向的优点,又应用了液压、电子技术,转向机构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且将智能网联汽车与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并列作为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自动驾驶、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将成为新的创投热点,无人驾驶汽车在特定场合将取代传统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汽车转向技术必将出现更多的创新和改进[2-3]。
该故障主要表现为转向过程中回位不及时或难以自动回位,往往感到转向较吃力,甚至无法控制车辆行驶的方向。
3.1.1 机械式转向系统转向沉重
需做转向试验,以确诊该故障;该故障若是由前轮等轮胎气压不足引起的,在按规定将轮胎充足气压后即可消除;需排查前轮定位角的调整是否正确、转向器及其他零件连接处的润滑状况,若是由润滑不良引起的,在加注润滑油脂后即可消除故障;调整小齿轮的预紧力即可消除由转向器小齿轮与齿条啮合间隙过小造成的故障;转向横拉杆球头销润滑不良或配合过紧时,应更换球头销或适当调整;检查转向柱轴承的磨损与烧蚀情况,严重时应更换;汽车超载或前部装载过多时,轮胎载压过大也会造成转向沉重,使汽车整体使用性能变差,应支起前桥、拆下转向摇臂、转动方向盘进行试验。
3.1.2 动力式转向系统转向沉重
液压泵驱动带过松或打滑时,需调整传动带张力;液压泵磨损、内泄严重造成输出压力不够或转向器泄漏过大,应修理或更换油泵或转向器;各油管接头等渗漏或损坏,应拧紧密封或更换;未对正转向器与转向柱时,需对正;油泵安全阀、溢流阀泄漏,弹簧弹力不足或调整不当时,应修复或更换备件;应清洗堵塞的油路和滤清器,更换损坏的滤清器、动力缸或转向控制阀密封;排尽液压回路中的空气;转向储油罐液位低时,应查明、修理泄漏部位并加足油液。
方向盘转向失灵即自由行程过大故障主要表现为保持车辆直线行驶位置不动时,方向盘松旷量大即左右转动的游动角度太大,必须大幅转动方向盘方可实现汽车的转向,且直线驾驶汽车时又有方向不稳定之感,以至于整体掌控驾驶方向较难。该故障的根本原因是磨损或装配不当等导致转向系传动链中的一处或多处配合松旷。
必须调整连接松旷的方向盘与转向轴、转向垂壁轴与转向垂壁;更换已磨损松旷的转向节主销、衬套或间隙过大的车轮轮毂轴承;主、从动部位轴承松旷或转向器主、从动啮合部位间隙过大,纵、横拉杆球头或纵、横拉杆臂与转向节连接松旷时,应进行调整或更换。而排查转向系各部件的连接应从方向盘开始,观察有无松动、磨损或调整不当等异常状况;对其他类型的转向系统,还应检查和调整转向器的轴承预紧度、调整啮合间隙、紧固各连接杆件球头销等。
该故障主要表现为汽车转向时操纵方向盘抖动、左右摆振,甚至难以掌控方向,车轮运行轨迹不正常且呈蛇形状。其故障主因是车轮不平衡、前束过大、前轮定位不正确等。弯曲的车轮轨迹占据道路的宽度变大,掌控方向难,车辆极易发生刮蹭现象。该故障以制动鼓和车轮失圆、制动器调节不当、前桥及转向装置松动引起的前轮定位角不正确等状况居多,而车辆后部超载时,会加剧转向轮的摇摆。由于车轮转动工作条件复杂,有时车轮不平衡干扰甚至比路面干扰更严重,如轮胎材料不均匀、轮胎装配不当或磨损不均匀、前轮外胎修补加厚、装用翻新胎或轮盘变形,车轮轮盘、车鼓或轮胎在修理或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精度误差等。若前轮无松旷量,应检测前轮前束是否合乎要求,重新调整过大的前轮前束、过小的车轮外倾角及主销后倾角;需及时调整不正确的两转向轮定位,必要时更换部件。
该故障主要表现为直线行驶的汽车难以保持正前方向而总跑偏向一边。新车或大修后的车辆必须认真执行磨合期换油规定,按期更换脏油;要更换使用年限较长的汽车已失效流量控制阀或转向控制阀回位弹簧;转向油泵流量控制阀泄漏、卡滞时,应及时修复;需改进油压管路布置不合理之处,将前桥左、右轮胎气压充气至规定值;轮毂轴承过热时,说明轮毂轴承安装过紧,应及时调整间隙;轮毂轴承不过热时,要检查钢板弹簧是否折断或左右弹力一致,必要时更换弹簧,然后再通过检测、调整前轮的前束值来满足安全检测的要求,保证两前轮外倾角、主销后倾角相同。若以上排查均正常,则应检查转向桥或车架是否变形,两侧前后轮是否等轴距,若不合乎要求则修理[4]。
对装有液压助力式转向器的汽车而言,转向助力不足故障主要表现为转动方向盘时存在转向沉重或时重时轻现象。转向助力油泵不吸油或出油无压力时,需用酒精清洗滤芯,更换管线、液压油及磨损严重或断裂的泵轴等部件;驱动皮带松弛或损坏时,应调整皮带张紧度或换皮带;储油罐油位过低时,需补足油液;助力缸工作不良时,应修复;系统内混入空气时,需作排气处理;各部连接油管损坏、接头松动时,要紧固。
转向助力瞬间消失故障主因有控制阀密封圈或系统泄漏油位低、转向泵传动带打滑、发动机怠速过低、系统内有空气等。
该故障主要表现为汽车完成转向动作后,在松开方向盘的条件下,转向轮不能自动返回到直线行驶位置且稳定行驶。应先排尽液压系统中的空气,再按规定加足转向油液;必须尽快查明转向油泵输出油压不足,安全阀或流量控制阀卡滞、泄漏,泵轴油封泄漏,弹簧弹力不足或调整不当,各轴承严重磨损或烧结,回油软管堵塞等故障部位及原因,及时调整、修复或更换备件;主销后倾角过大时,应检查和调整前轮定位。
该故障主要表现为行车时向左、向右操纵力不相等。该故障多由油液脏污引起。应按规定换油后再排查,若油质好或换新油后未消除故障,应排尽液压系统中的气体且检查系统是否漏油,更换泄漏部位零部件;若控制阀工作不良无法排除故障时,对于滑阀式转向控制阀,必须通过改变转向控制阀阀体的位置且在动力转向器外部进行排除;若效果仍不理想时,需拆检滑阀测量其尺寸及更换偏差较大的滑阀;而对于旋转式转向控制阀,则需拆检后排除故障。
汽车侧滑可分为制动、转向、定向、随机4种侧滑,有前轮、后轮、四轮侧滑3种状况,且四轮侧滑极少。该故障主要表现为破坏了车轮的附着条件,失去了定向行驶能力,轮胎易磨损,交通事故率高。它常与制动装置的技术状况、轮胎花纹深浅、路况及路面附着力大小等有关,其故障主因有在附着力小的油污、冰雪、泥泞或湿滑路面行驶;紧急制动、猛打方向、突然加速或减速的惯性力超过地面摩擦力;在弯道、坡道、不平整路面车速过快,侧向力超过地面摩擦力;汽车前后轮制动不均匀、轮胎气压不符合规定、轮胎花纹磨平;前后轮制动间隙不一致,前轮制动轻、后轮制动重等。汽车刮蹭、相撞、掉沟、翻车等恶性交通事故大多是由会车、超车或避让障碍物时产生侧滑引起的,特别是后轮侧滑事故约占40%。
汽车侧滑的处置涉及路况、车况、后轮驱动、前后轮驱动、车后拖挂等不同情形,当制动、转向或擦撞引起车辆侧滑时,司机要随机应变,立即松开油门降低车速,适当采取点刹减速;松抬制动踏板,且顺着侧滑方向转动方向盘,并及时回转调整,修正方向后继续行驶;车辆侧滑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路况附着力可能增大,待侧滑减弱时应尽快控制方向,迅速逃离侧滑区;制动时产生侧滑即甩尾滑动现象,现场事故鉴定表明,该现象以后轴引起的居多,特别是高速制动时后轴比前轴发生侧滑的安全隐患更大,会使汽车产生剧烈的回转运动,或让汽车调头,严重时会使汽车操纵完全失控,导致撞车、侧翻;转弯时车辆外侧滑倾向极大,因它会使转向角速度变大,使后轮产生“双侧滑”且越滑越险,甚至出现“抱死拖带”,且通常后轮又总是先于前轮“抱死”。
横拉杆或纵拉杆易损件包括球销、球销碗、弹簧座、弹簧、防尘罩等。安装球销的空腔孔设于横拉杆或纵拉杆接头端部,若孔磨损过大时需更换横拉杆接头或纵拉杆总成;应立即修复磨损过大的球销安装孔口,以免球销脱出酿成严重行车事故;安装位置低的纵拉杆和横拉杆常会接触地面泥水砂石,应备足易磨损球销等零件和总成。
转向摇臂或上端花键裂纹、损坏,转向摇臂锁紧螺母损伤、转向节裂纹,防尘装置失效,球头销螺纹损伤、弹簧弹力减弱或折断时,应及时更换;检修各球头销、销座及球碗应无裂纹,球头销球面及颈部磨损量、球面磨损失圆分别不得超过1、0.5 mm,否则需更换;轴颈与轴承的配合产生松动或故障时,应当适时修复轴颈或更换新轴承。
转向节常见故障有指轴弯曲变形、疲劳裂纹,主销孔、指轴及轴承颈磨损,紧固螺纹损坏等。指轴受冲击负荷弯曲变形,易产生疲劳裂纹,变形的指轴则有碍车轮定位,会恶化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留下安全隐患,并使轮胎磨耗量加大,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晃动发出胎面噪声,应立即矫正变形的指轴和更换裂纹指轴;损耗量过多的转向节主销和主销衬套皆应有必要的运行备件。
该故障主要表现为察看转向系统零部件存在明显的泄漏痕迹。转向油泵、动力转向器、转向油罐、油泵或动力缸进出油管接头等漏油时,需仔细检查油迹,依次查出漏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零件维修或更换。
转向器(方向机)漏油故障会造成机内缺油而引起润滑不良,加剧零件磨损,降低传动效率,甚至烧蚀蜗杆、轴承,缩短转向器使用寿命。转向器(方向机)漏油故障的主因是维修时不小心长螺杆使蜗轮箱两底螺孔损坏或螺孔被钻透,顺着螺纹向外渗漏箱内的润滑油时,可压紧密封垫或用纤维线密封螺栓根部;底盖变形或盖平面坑洼不平、两平面与导管孔不垂直等底盖铸造缺陷,导致铆合不严或导管偏斜而漏油过多时,需更换底盖、重新加工平面、孔或配导管;由于螺栓扭矩不均、使用吸油性强的黄板纸垫片且垫片数量调整不当,使底盖、侧盖产生变形严重而漏渗时,应淘汰黄板纸垫片换用浸演衬垫纸板;油封密封不良,油封外径与座孔非过盈配合,转向蜗杆箱的转向臂轴承孔与油封承座孔同心度超差使转向臂轴油封处渗漏,或因转向臂轴松旷,轴径失圆、锥形而渗漏,需更换油封、轴承、壳体或修磨轴径;因壳体气孔、砂眼、裂纹或螺孔边侧的金属疏松等配件弊病引起漏油时,凡有条件者可修补,无条件者则应更换配件;需检查转向器外壳是否有裂纹或破损,若严重时则予以更换。
转向振动、冲击故障主要表现为前轮转向角达最大值时,车辆振动或冲击较大。应检查导向螺塞调整是否过紧或过松,若导向螺塞调整正常,转向油泵驱动皮带打滑时,需调整皮带的松紧度,必要时更换新皮带;若调整不正常时,则更换动力转向器。
转向回跳故障主要表现为左右转动方向盘时不自然和产生回跳现象。油泵传动带打滑时,易使油泵暂停工作而失去助力功能,应调整好传动带的预紧力或更换皮带;安装动力转向压力表,测量转向油泵压力时,若在节流阀、压力控制阀完全关闭的情况下油泵压力大于500 kPa,疑是流量控制阀故障,若正常则更换转向油泵总成。
该故障主要表现为汽车转向时转向系异响过大,且影响汽车转向性能。发动机熄火时,转向控制阀触碰限位阀,左右转动方向盘产生“咔嗒”声或震颤声,属于正常现象;检查转向轴是否有明显的摆动,若有则更换转向轴总成;检查导向螺塞是否正确,酌情给予调整;转向节、横拉杆或球头销松旷时,需拧紧紧固件或更换损坏零部件。诊断异响过大故障时,若转向产生“咔嗒”声非转向泵叶片噪声,系转向泵带轮松动引起的;转向泵传动带打滑会导致转向产生“嘎嘎”声;系统混入空气会使转向泵产生“咯咯”声;检查系统无泄漏且传动带张紧力正常时,油路不畅或控制阀性能不良易使转向泵产生“嘶嘶”声,需疏通或更换。
转向助力泵溢流阀在汽车发动机起动后出现“嗡嗡”的液流声属正常噪声,特别是汽车原地转向时油液脉动的正常噪声更明显,但异响过大须视为故障。检查噪声是否因液力变矩器或ATF油泵工作不良而引起,可通过卸下动力转向油泵皮带来判断;转向泵传动带打滑、磨损严重或损坏时,应及时调整或更换;控制阀性能不良、管道不畅时,应检修;转向系统加油或渗入空气时,需作排气处理,先加油至油罐规定的液位,再启动发动机;为防止油泵发热,可在发动机处于怠速工况下反复将方向盘向左右转至极限位置并保持住不足10 s,加油至油罐规定液位;拧松系统中的放气螺钉使整个系统充满油液,直至放气口无气泡、油罐油位不下降为止,再拧紧放气螺钉;其他机件刮蹭高压油管时,须将高压油管重新固定。
影响汽车转向技术性能变坏的因素多且复杂,如转向装置、前后桥、车轮等故障;水、气、油泄漏;二级维护不及时,检修转向系统零部件不当、手续不齐全、验收不合格被误收,导致失灵;使用假冒伪劣汽车配件等,安全隐患极大。针对汽车转向系统常见故障诊断及维修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保证汽车操纵便利、转向灵活且无阻滞现象,成本能耗低,安全隐患少,能大幅降低交通事故率,确保百姓安全放心出行。
[1]王镇乾,李春英.整体车辆两轮转向和四轮转向分析[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2(2):191-192,195.
WANG Z Q,LI C Y.Analysis of Two-wheel Steering and Four-wheel Steering on Whole Vehicle[J].Mechanical Engineering & Automation,2012(2):191-192,195.
[2]刘小洋,伍民友.车联网:物联网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12,32(4):900-904.
LIU X Y,WU M Y.Vehicular CPS:An Application of Lot in Vehicular Networks[J].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2012,32(4):900-904.
[3]杨越,王猛猛,吴明涛.汽车转向技术发展综述[J].北京汽车,2012(4):35-37.
[4]包旭升.浅析汽车转向系故障诊断与排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3):3.
CommonFaultDiagnosisandMaintenanceTechnologyforAutomotiveSteeringSystem
ZHANG Weiqi
(Copper Co.,Ltd., Jiangxi Copper Corporation,Guixi Jiangxi 335424,China)
From the start for analysis of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automotive steering system,the steering problems and key technologies for automobile were studied further.Through long-term practice exploration,the common faults become steering system safety technology “bottleneck” and the “core” of the same kind of vehicles were solved successfully.Then the vehicle has good handling stability, safety and comfort, strong mobility and flexibility,high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low failure rate, long service life and low cost of energy consumption.It makes the travel of cars faster and smoothly.
Automotive steering system;Fault diagnosis and maintenance;Vehicle driving safety
2017-04-24
张伟旗(1965—),男,工学学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山机械、铜加工、有色冶金、机电设备工程、教育教学研究。E-mail:Zhangwq678@126.com。
10.19466/j.cnki.1674-1986.2017.10.017
U463.4
B
1674-1986(2017)10-0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