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自玲+汪家敏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的理解程度,加深学生对生物大分子水平的化学物质及其复杂的代谢反应的认识,本文对生物化学重点、难点和连贯性进行梳理,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的抽象认识,进而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物化学;连贯性;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给大多数学生的初步印象是枯燥难懂、反应式多、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只要教师厘清代谢途径的基本轮廓,掌握反应的关键酶和反应本质,找出难点,分析连贯性,整个代谢就一目了然。生物化学一直贯穿医学的整体,又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代谢途径的重点、难点和联系,而且要学会分析和推导代谢物的相互转变,这样学生才能将生物化学学透彻、学明白。
一、三大代谢概述
纵观三大物质代谢,总路线是“来源”和“去路”,“来源”一般是饮食和体内的转变,“去路”相对复杂,特别是糖代谢。“糖代谢”这一章共介绍了六条重要的代谢途径,每条代谢途径都由多步反应组成,糖酵解有10步,涉及3个关键酶,糖三羧酸循环有8步。这些不需要死记硬背,学生只要掌握基础轮廓即每条代谢途径的起止点、重要中间产物(如ATP和NADH的产生、关键酶、某些器官组织特有的酶)和有关生理意义即可。
在“脂类代谢”这一章中,脂类合成是难点,关键是对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的理解。复合体可以理解为人体这个整体,酶1是左手,酶2是右手,左手的乙酰辅酶A给右手的丙二酰辅酶A,然后加成反应,脱掉CO2。在脂类氧化供能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程内容,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引入“肥胖和苗条的人在日常和应急中脂类的作用”“汶川地震的‘猪坚强在地震后为什么能够生活36天”等案例,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脂类代谢的相关问题。
在“氨基酸代谢”这一章中,重点是氨基酸脱氨、脱羧和转化。尿素循环中首先让学生了解尿素的基本结构,熟悉精氨酸的结构,进而使学生认识尿素循环的中间产物。例如,让学生明白合成的关键酶是氨基甲酰合成酶1,区别于核苷酸代谢的氨基甲酰合成酶2等。
二、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
医学生物化学整体分为三个部分,结构部分、动态代谢部分和信息传递部分。教師可以按照不同的部分依次讲解,注意不要破坏课程的连贯性,以免扰乱学生的复习和总结。三大代谢讲完以后,对“物质的代谢和调控”这一章,笔者认为比较适合应用翻转课堂,给学生一个关于激素调控的视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饮食习惯和体貌特征,在课外时间查找资料,总结知识点,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从而将知识消化吸收。学生可以分组讨论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相互关系,针对目前的糖尿病等提出合理的建议,并结合临床应用激素类药物,分析激素对糖、脂和蛋白质的影响。在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中,教师应着重向学生指出“两个可逆过程”与“三点一圈”。学生在学习中也应注意归纳总结,以“三点一圈”为基本点外延,简要总结各条代谢途径的基本过程,这样便于自己记忆,印象会更深刻。“三点一圈”即6-磷酸葡萄糖、磷酸丙糖、丙酮酸这三个重要的交汇点和三羧酸循环(TAC)这一个循环过程。
此外,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微信平台辅助教学,正成为高校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在课前建立资源库,搜集动画、PPT,录制视频,充分准备教学内容;组建授课班级微信群,推送相关学习材料(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件、知识点总结、自主学习任务单、同步习题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在课后,教师认真分析、交流反馈的意见,积极回答学生学习中遇到困惑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从传统的“教师—教材—学生”转变为新型的“教师—教材—微信—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微信,下载与生物化学相关的材料进行辅助学习。微信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创造了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正逐渐成为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代谢是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应在不同的章节采用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突破难点、深入理解重点、注意代谢途径中的相互联系,揭示代谢的反应本质,积极搜索生物化学的励志故事,努力建立微信平台,适应时代需求,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的抽象认识,进而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先刚,刘长安,朱洁.微信平台在临床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7(4):22-24.
[2]邵颖,陈宏伟,曹泽虹,等.“微课”与“翻转课堂”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200-202.
[3]肖顺华.基于移动互联网和课堂模式混合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3):225.
[4]范文翔,马燕,李凯,等.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3):90-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