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研究

2017-12-08 13:11朱琪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明生态

朱琪

【摘要】生态文明教育是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学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了解生态文明知识,引导生态文明行为,进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着眼点,在介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教育实践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以此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隨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被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重视。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随着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所体现出来的滞后性也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高校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效果。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梳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下的人与自然是两个不可被分割的整体。马克思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属于自然界,都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任何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都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

2.自然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若想得到持续发展,前提是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事情都不能以人类发展为中心,要清楚地知道,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改变着人,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提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给予自然环境应有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然规律为基础,正确引导我们的实践。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分析

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文明教育经验不足

虽然生态问题一直以来都被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我国真正开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时间却相对较短,目前只有少部分高校开设了生态科学专业,但没有健全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正因为如此,导致生态文明知识的教授趋于片面化,学生所能接收到的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十分有限。此外,部分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度较低,开设的生态文明课程多为选修,并未列入必修课程,高校之间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沟通也相对较少,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健康发展。

2.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制度保障对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设置学校管理制度时,并未注重课程教学的开展和管理。比如,未设置科学的评价机制,这里所说的评价机制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评价机制;二是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评价机制。上述两方面内容的缺失不仅无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而且无法为后续教育工作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参考。制度保障的缺乏还体现在监督机制不到位上,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缺少相应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督,将会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的教育效果。

3.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若想达到预期目标,与所在地区政府部门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政府部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够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实施提供平台。据调查,当前部分高校所在城市的环保基础设置建设不到位,虽然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但在垃圾运输过程中,又将所有垃圾混在一起。学生在知晓这一事实之后,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积极性就会大幅度降低。除此之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垃圾种类也逐渐多样化,部分城市只设置了一个垃圾处理场,无法满足城市垃圾处理要求,也不能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将垃圾分类和产生其他生态文明行为的积极性。

4.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短缺

师资力量是否雄厚、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但就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师资力量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提升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所以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相对较低。目前,负责讲授生态文明知识的教师大多都是非专业的,甚至有些教师对生态文明教学体系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课程教授过于依赖教材和资料,通过网络获取到的相关知识也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收到的生态文明知识就会呈现出零散化、片面化,不利于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和养成。导致师资力量缺乏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经费不足,据调查,大部分高校都没有拨出足够的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学习和参观,缺少了提升自我的平台,教师素质很难提高。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研究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若想向大学生全面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基础,结合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从教育内容、方式、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创新与完善,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效果。

1.创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首先,要在生态文明课程中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学生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内容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以此来为日后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环保知识教育,让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了解生态文明,有效实施生态文明行为。最后,要在上述两项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加入绿色消费教育和生态法制教育,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endprint

2.转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不仅效率较低,而且教育效果也并不理想。在网络时代下,高校应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起来,转变生态文明教育方式。教师应学会与时俱进,利用网络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以不同形式向学生传递,并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以此为依据制订后续的教学内容。

3.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才能够使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多开展校园实践活动。在大学校园里,社团、协会是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最佳平台,教师可以以此为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比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废品,教师便可以此为活动主题,组织一场废品回收、分类存放的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实现废品的有效处理,美化校园环境,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实施生态文明行为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4.营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环境

首先,要加强环境制度建设,学校若想为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必须建立健全的评优机制和奖励机制,比如树立环保典型人物、班级和院系,并进行宣传。有了参考之后,可以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不断纠正,获得提高。其次,要加強环保宣传建设。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教师应不断向学生传输正确的消费理念、绿色的校园文化等,让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做到从我做起,保护环境。

结语

生态文明教育是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学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了解生态文明知识,引导生态文明行为,进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也将被提到一个新的层次。从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实效性。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高校相关部门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基础,结合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体系,以此来为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旺、邹之坤:《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2]许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地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3]张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为例》,学位论文,河北农业大学,2015。

[4]彭秀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学术探索》2012年第2期。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明生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