骞姣
【摘要】文章通过对陕西省地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有建设状况的比较分析,得出编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助力于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研究。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比较
基金项目:本文系咸阳职院重点课题“高职旅游类专业深度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YB03)。
近年来,陕西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一线旅游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作为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化、具体化形式,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1]。因此,对高职院校中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状况进行研究,有利于优化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人才结构,解决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的矛盾。
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现状
1.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少而精”的特点
目前,陕西省共计拥有10所地市级高职院校,除去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和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外,其余8所高职院校都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并编制人才培养方案。8所院校分别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商洛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在2014年暂停招生,其余院校维持专业小规模招生,从编制方案可以看出各院校希望通过“少而精”的特点来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的优质化、特色化,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行业人才培养供需错位,导致招生规模日趋下滑,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亟待优化。
2.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内容基本体现高职教育教学要求
笔者通过院校官网、电话咨询、电子邮件等形式对8所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其方案建设基本都能体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现场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的高职教育教学要求[2]。内容主体呈现为5个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模式,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描述,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教学模式,考证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3.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机制和编制流程基本合理
高职人才培養方案的开发和编制都不能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一厢情愿搞闭门造车,政府、院校、行业和企业都必须要积极参与其中。陕西地市8所院校基本能够注重依托地区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设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三方依据人才需求特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对方案不断进行修订形成最终版本。在方案中具体体现为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较为细致、全面,能够据此提炼出人才培养综合能力要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数划分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为具体、可行等。
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
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特征缺失
人才培养模式是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样结构的方式。[3]根据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情况,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将企业品牌应用于院校旅游专业,结合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要求,构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具有院校竞争力。实际情况是:所有院校的方案不能看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企业课程教学、企业实训教学环节、弹性的学分制等。8所院校中仅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工学交替”,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工学融合,一专多能”外,其余6所院校没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缺乏先进理念指导和系统规划性,即使提出的院校方案也不能和模式相互呼应,特点不显著。
2.培养目标“大而全”现象严重
由于旅游行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因此多数地市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为“复合型”人才。除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将旅游管理专业设定为培养导游方向的专项人才外,其余7所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呈现“大而全”的现状,少则培养旅行社、酒店2个专业方向人才,多则旅行社、酒店、景区3个专业方向人才,就此衍生出现有课程及课时量。专业实践环节能否满足培养需要,以旅游管理专业为首的专业群如何建立,专业核心竞争力如何体现的现实问题,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各院校特色难以凸显。
3.课程体系设置不能体现高职特点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课程与本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根本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课程承载的任务不同,课程的内容与组织方式、教授方式与表现方式均应体现高职教育的“够用、实用”的特点,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8所院校几乎都通过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得出典型工作任务来归纳职业能力构成,进而形成课程。课程设计的理论流程正确,可是课程呈现形式却难以看出面向行业需求和职业界的交流。例如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程与本科课程雷同,还设置有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经济学等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打造“红色旅游人才”,却没有相关课程支撑。多数院校不能着眼于专业未来发展,很少甚至不涉及会展等专业新动向课程;8所院校课程都没有以模块化、项目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等形式和内容在方案中体现,即没有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结构体系。
4.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不具有迁移性
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是要培养旅游行业一线懂知识、会技能、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应该具有可迁移性,不能仅面向基层技能岗位,还应体现未来性。8所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大多集中在导游、计调、外联、前厅、餐饮、客房等技能操作性岗位,对学生的吸引力弱,更缺乏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致使多数学生和家长萌生不用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同样可以就业的想法。endprint
综上所述,8所地市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总体编制水平有待提升,缺乏显著特色,不能透过人才培养方案显著折射出校企合作的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优化建议
1.紧贴区域市场需求,密切多元合作修订方案
高职专业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且应是供需相适,区域特色显著的,8所地市院校应紧密结合自身特点,挖掘亮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这需要扎实的市场调研,以校企合作为模式为指导,立足长远高起点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具有梯度的职业岗位群,经过政、企、行、校多方充分论证和不断修订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2.依据高职教育特点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在拉丁语中的涵义是跑道,是路径,也是专业教育的基本载体。高职课程应该具有适应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结构、内容、顺序、时数和组織方式。这些不能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应和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及职业岗位群对应起来,真正实现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设计和描述,以其特有的方式出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指导教师教学,如旅游企业认知、酒店管理实务等课程名称和重新建构的教学内容。
3.完善和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4]。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都能够达到1∶1,并且以旅游见习、综合实习等设立了多个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需要科学合理设置环节、个数、时数、顺序,形成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使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质。同时,需要通过培训、企业锻炼、个人提升等方式提升师资水平,使其能够胜任旅游实践教学,保障方案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高教探索》2010年第3期。
[2]管晓刚、程金涛、闫卫平:《注重研究性,突出实践性,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4期。
[3]赵建军:《地方高校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新思维》,《旅游学刊》2006年第21期(z1)。
[4]李兰巧:《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差异性探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9期。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