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家庭礼仪

2017-12-08 18:51袁媛淑欧阳城旺
法制与社会 2017年32期
关键词:渊源特点功能

袁媛淑 欧阳城旺

摘 要 家庭礼仪的主要渊源有社会渊源、文化渊源、家庭渊源和礼仪渊源,具有普遍性、亲密性、持久性的特点,发挥着社会整合、道德教化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关键词 家庭礼仪 渊源 特点 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中小学礼仪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16DJ31)的研究成果,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4年度资助项目《家庭礼仪教育和公民礼仪素质的关联研究》(14JD26)的研究成果;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2016年度资助项目《研讨式教学法在<现代礼仪>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袁媛淑,湖南女子学院文学与传媒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礼与法;欧阳城旺,浙江海洋大学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历史学。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1.24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家风,在很多重要场合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践行家庭礼仪是建设优良家风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公民文明礼仪素质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图探究家庭礼仪的主要渊源、特点与功能,以期抛砖引玉。

一、家庭礼仪的主要渊源

家庭礼仪作为一种久远、广泛的社会现象,其主要渊源有社会渊源、文化渊源、家庭渊源和礼仪渊源。

(一)社会渊源

人、家庭、礼仪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说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是礼仪能够存在的前提。某一时代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从根本上限定了人的生存状态,比如受教育水平、统治还是被统治、富裕程度、职业状况等。生存状态则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这都会造成处于不同生存状态的家庭的礼仪形式以及对待礼仪的态度会有所不同。

此外,政府政策的变化、社会状态的稳定与否对于家庭状况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当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引发了家庭结构自古未有的巨变;社会动荡会导致家庭的解体、家庭成员的死亡或离散、家庭关系的不稳定、社会劳动力的供给不足、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家庭本身的存续以及附着于其上的家庭礼仪。中国历史上每逢饥荒战乱,都会发生大面积的妻离子散乃至易子而食的人伦惨剧,家庭分崩离析,平时家庭成员之间的脉脉温情到此时都荡然无存,甚至某些人完全退回到动物性的状态,此时家庭礼仪就成为了一种奢侈。而当社会动荡告一段落的时候,历代统治者都要花大力气扶持家庭、家庭伦理、家庭礼仪的重建。

(二)文化渊源

此处的文化主要指影响家庭礼仪形成和变化的制度与精神层面的文化,比如伦理道德观念、主流意识形态(包括宗教和儒家、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政治理论体系)、地方性民族性的风俗习惯、大众文化等。任何一个社会(国家社会或地方社会)都有处于主导地位、支配地位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影响家庭礼仪的主要文化因素。比如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家庭,其家庭礼仪就带有很强的等级色彩和家长制的色彩;而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较大的国家,其家庭比较强调平等、解放,也比较强调阶级性,这对于传统的家庭伦理和家庭礼仪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家庭又往往是较为长期地定居于某一地方,地方性的风俗习惯就不可避免地要渗透到家庭生活中,使一些较为普遍的家庭礼仪在细节上会带有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如在我国东部沿海某些地方,举家团圆的重要家庭仪式——中秋节,并不像在其他地方一样是八月十五,而是八月十六;举行婚礼的时候,男方向女方下聘,有的地方要求有猪头,而有些地方要求的则是海鱼等。工商业的发展把很多人卷入了大众文化之中,身处其中的人们往往很难抵御大眾文化的强大冲击力,很多日常活动、行为就会受到或明或暗的影响。比如在现今中国,很多人会选择在麦当劳这一类的快餐店庆祝生日、亲友聚会;会有很多人过圣诞节和情人节、在教堂里举行外表上和西方基督徒一样的西式婚礼,而其中大部分人对于这些节日和礼节的内涵不甚了解,更谈不上信基督教。所以他们选择用这种新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家庭礼仪,与其说是受西方宗教的影响,不如说只是受到了当下大众文化的无所不在的浅层影响。

(三)家庭渊源

家庭是家庭礼仪发挥其功能的场所,家庭关系是家庭礼仪发挥其功能的对象。因此家庭本身的存在是家庭礼仪出现的直接前提。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并没有形成稳固的家庭;只有在家庭相对定型之后,家庭礼仪才会随之逐渐成型。

家庭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既包括宏观上的变迁,也包括每个具体家庭的形成、变化、解体过程。家庭的存续决定了家庭礼仪的存续。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涉及的家庭生活活动、仪式各不相同,因家庭成员发生变化导致的家庭关系的增减和调整也会影响到家庭成员关系礼仪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在中国古代,亲子关系强调“孝”。但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子女成年、结婚生子、父母的老去都会影响亲子关系礼仪的履行。

在同等条件下,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对家庭礼仪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家庭规模较大、家庭结构较为复杂的家庭往往比家庭规模小、家庭结构相对单纯的家庭更注重礼仪的作用,其礼仪规范和要求更严格、更繁杂,因为这种家庭中的成员要处理非常复杂和微妙的家庭关系,需要更为完善的家庭礼仪等手段处理好这些家庭关系。比如最简单的“打招呼”,在一大群家庭成员(乃至于加上一些非本家庭人员)同时在场的情况下,应当按怎样的顺序、给予怎样的称谓才能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对对方恰如其分的尊重;一大群家庭成员吃饭、出行,入座的排位、行走时候每个人的位置,都不容有丝毫的差错。另外,在比较讲究等级的家庭里,如果权力和权威比较集中的话,家庭礼仪也会受到这种权力和权威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原有的较为自然的血缘关系的影响。endprint

家庭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关系,带动家庭礼仪的变化。比如,由于从事不同的生产,农业家庭、渔业家庭、商业家庭之间的礼仪表现就会各有不同。“商人重利轻别离”,说的就是商人家庭关系由于商人经常外出,影响了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在很多家庭礼仪场合也往往缺席。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家庭成员往往从事不同的职业,发生因生产劳动而引起的分离,使得现代家庭与古代家庭相比呈现迥然不同的面貌,在这一情况下,曾经一板一眼的古代家庭礼仪自然就很难适应现代家庭的这种变化了。

(四)礼仪渊源

礼仪不仅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还会在礼仪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礼仪观念、礼仪精神。比如对礼仪是否重视、礼仪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礼仪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等等。古今中外的礼仪观念、礼仪精神中,礼仪以体现尊重为宗旨,以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为目标,这些是相通的。但是仍然会有很多的不同和变化。比如在古代社会,人们的礼仪观念中平等、隐私的观念较为淡漠,往往为了强调对对方的尊重而损害了自身的尊严。中国人往往通过自我贬损来表明自己“懂礼节”,如过度的谦虚,听到对方的夸赞不管是否属实只能否认而不能接受,对自己和家人甚至要用“不才”、“犬子”、“贱内”相称。而在现代社会,长辈、父母如果想通过私自翻看子女的日记、书信、手机等来表达自己的“关心”,往往会引起子女的抵触,导致家庭冲突。

在每个社会的礼仪体系中,家庭礼仪和其他礼仪之间也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由于家庭礼仪并不是最早产生的礼仪,所以当家庭礼仪形成的时候,就要吸取、借鉴其他礼仪的内容和形式,如宗教礼仪、政治礼仪等。对祖先的崇拜是我国古代家庭礼仪的一个显著特征,许多传统节日其实都是为了祭拜祖先,人们还建造祠堂供奉祖先牌位,修家谱、族谱以铭记祖先。这种崇拜就是原始社会祖先崇拜这一宗教礼仪的一种遗留。

二、家庭礼仪的主要特点

家庭礼仪发生在家庭或与家庭相关的场合,协调和维系着家庭和家庭周边的关系。因此,家庭礼仪具有与其他方面的礼仪不同的一些特点。

(一)普遍性

家庭礼仪的存在不管在时间上、空间上、领域上都具有其他礼仪难以比拟的普遍性。家庭礼仪产生的时间极为久远,从原始社会末期家庭产生以来就有了家庭礼仪。而其他的礼仪往往是在此后发生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化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的背景之下慢慢发展起来的。在空间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民族,只要存在家庭,就存在家庭礼仪。在领域上,很多礼仪类型的专业性较强。只要不处于这一特定行业之中,就可以不用遵循这一行业的礼仪规范。比如教师礼仪是用于规范教师行为的,其他大部分社会上的人就可以不遵守这一规范。而家庭礼仪则不然,绝大部分人都拥有家庭,处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之中,作为家庭成员之一,每个人就应当遵守一定的家庭礼仪规范。

(二)亲密性

家庭礼仪的一个重要特定是包含着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体现着家庭成员之间特有的亲密关系。很多其他领域的礼仪可能是与感情无关的,即使当事人之间并不存在感情,也可以发生礼仪行为。餐厅服务员对顾客脸带微笑、轻声细语,只是在遵守她所从事的行业普遍要求的“微笑服务”的规定,并不一定意味着她对顾客产生了感情。而不含感情、违背感情的家庭礼仪是无法想象、无法接受的。如果家庭成员中也存在“口不应心”、“口蜜腹剑”的虚伪礼仪行为,这是违反人类天性的,因为这将导致人们失去最重要、最根本的归宿感和安全感。如果夫妻间的“举案齐眉”包裹着的是双方的“相敬如冰”,这种装腔作势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家庭礼仪是以家人之间的感情为基础,并增进家人感情的,而不能与感情相背离。

(三)持久性

家庭关系是持续性、稳定性最为强烈的一种现实社会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行为是持续一生的。就算家人去世或分离,往往感情和关系还存续,也会发生相应的礼仪行为,比如悼念活動等等。而其他方面的礼仪行为很多时候是“一锤子买卖”,是暂时性的、一次性的。店主和买东西的顾客之间的礼仪行为仅仅存续于买卖行为过程中而不会发生扩展。如果顾客只来买过一次东西,那么他们之间的礼仪行为也就只发生一次。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存续非常短暂。这种持久性意味着,特定的家庭成员的礼仪行为应该是相对固定、前后一贯的。除非出于无意或客观原因,如果其中一方有意改变了自己的礼仪行为模式,那么双方之间的关系或感情必定发生了某种变化。古语云“日久见人心”。一个人是否真正遵守了家庭礼仪,绝非一朝一夕所能体现,而是要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行为,才能判定。而旁人也正是据此判断他对家庭成员的感情如何,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如何。

(四)复杂性

家庭礼仪的复杂性,首先表现为客观内容上的多样性。家庭关系是一种全方位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其交往和生活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因而其礼仪的内容也随着交往和生活的内容、场景的变换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从主体上看,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多重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家庭成员面前所要扮演的角色不同、从事的交往不同,对其提出的礼仪规范的要求就会有很大的区别,比如男性在分别扮演丈夫、儿子、父亲的角色时,他履行的职责和礼仪行为就绝不能够混淆;更何况家庭成员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扮演的角色又会产生新的变化,他所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也要随之而调整。在这些方面,家庭礼仪比起其他的礼仪要来得更为复杂。因为其他的礼仪往往只表示一种社会关系、包涵单一的礼仪内容、对当事人的角色要求也是比较单纯的,相比之下就显得“简单”。而家庭礼仪和其他礼仪在复杂性方面表现得较为一致的一点是,他们都会随着地域、文化、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等外部因素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当然,不同家庭内部因其客观条件和主观观念的不同,在内容和要求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别。

三、家庭礼仪的基本功能

家庭礼仪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规范,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延续,是因为家庭礼仪可以满足和实现社会个体、群体和全体的许多需求,发挥社会、道德、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endprint

(一)社会整合功能

從社会的角度来看,家庭礼仪的基本功能是整合。家庭礼仪是维系和谐家庭关系的必要手段。和其他许多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一样,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除了利益的原因或观念的原因,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沟通的原因。在大部分时候,家庭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的,完全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冲突。但是由于不注意方式方法,往往导致无风起浪,小事变大事。因为沟通方式的不当而引发的冲突往往会引起彼此间的心理不平衡,诸如:为什么对外人能心平气和、彬彬有礼,对家里人反而态度恶劣等等。从沟通的角度来说,成功有效的沟通往往不取决于内容,而取决于态度和方式。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也能注重礼仪,以平和的心态、足够的尊重、适当的方式相互沟通,则大部分家常的“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可以消弭于无形之中。在良好的家庭气氛中,家人的心态会越来越好,沟通会越来越有效。“家和万事兴”,注重礼仪的家庭化解了内部矛盾、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更利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顺利发展;一个矛盾冲突较少的家庭,其家庭凝聚力自然更强,更标志着其家庭生活品质和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更加文明的层次和状态;身心愉悦的家庭成员走出家门,也会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和他人的接触交往、自己的事业或学业,而不会把家庭内部沟通不畅乃至发生冲突而积蓄的怨气到社会上发泄(这类情况在当今社会中似乎越来越普遍),所以讲求礼仪、造成家庭关系的和谐,也是整个社会走向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基础。

(二)道德教化功能

首先,家庭礼仪对于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意识与习惯方面来说,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内容。这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有关。儿童的认知是从具体开始的,而不善于接受抽象事物、进行抽象思考。所以如果大人对孩子讲大道理、讲理由,对儿童收效甚微。家庭礼仪就是从具体的日常行为点点滴滴开始的。虽然琐碎,但是最终会积小善而成大德,让孩子在接受和遵从一个个具体的家庭礼仪规范过程中成为一个有道德、守规则的人。从家庭礼仪入手对儿童进行教育,有利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将来的社会化。他们从家庭礼仪的履行过程中会体认到自己只是整个礼仪过程中的一分子,要恰如其分地完成属于自己的“规定动作”、注意自己的形象举止、尊重和照顾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能顺利完成整个的礼仪过程。长大以后他们就会懂得融入社会、与符合社会要求的其他礼仪过程相连接,顺利地展开与他人的交往。如果家中长辈没有教,孩提时候没有学,长大以后再要老师或他人给他们“补课”,难度会非常大,甚至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我一直就是这样的,我家里人都没教我这样那样,你凭什么指指点点……”最后造成严重的社会化障碍,连基本的相处、沟通意愿、技能都不具备,无法与他人沟通、相处,在社会交往中稍遇挫折和冲突,就引起过激反应。近些年屡屡曝光的许多中小学学生之间、大学的室友之间,往往因为一些小小的摩擦而带来严重的后果。这往往和我们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形而上的道德观念的空洞教育,而忽视、不善于开展具体的良好礼仪行为规范的教育有很大的关联。

在注重礼仪的家庭中,成年成员在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行为也会更为注意,从而整个家庭的礼仪水准得以提高。俗话说,身边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贴近的榜样比起遥远的榜样自然更容易激发人们学习和效仿的动力。这样,一个有良好形象和声誉的家庭,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周边成员礼仪素质的提高。另外,目前我国的国家形象与国民形象在世界上口碑不佳,大多与部分国民不注意礼仪举止,不在意自身的形象和影响,不考虑和尊重他人,从而引起国际舆论的诟病。要使整体的国民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得到较大的改观,家庭礼仪的重视是很重要的基础和切入点。因为特殊的家庭关系使得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礼仪行为的推动和监督会比其他场合更为有效。如果我们能改变对家庭礼仪的忽视,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有相应的成效。

(三)文化传承功能

民族复兴是每个爱国的中国人的梦想。而民族复兴最终在根本上应当是文化的复兴和国民生活的幸福,这也是大部分人的共识。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礼仪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古代中国就是以此而傲视其他国家和民族,自视为“华夏”的。因而在追求文化复兴的过程中,要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家庭礼仪在内的礼仪文化就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否则,即使我们的国力强大了,但是文化空虚、举止粗鲁,在世界上只会被看成是暴发户、散财童子,而难以得到一个真正的文明悠久的强大国家理应得到的尊重。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并以自身的表现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家庭礼仪本身就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而且在它的背后还包涵着许多道德、艺术、文化、风俗等等方面的文化底蕴。继承了优秀的家庭礼仪文化,也就是无形之中传承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价值与内涵。从手段方面而言,目前社会上林林总总的“礼仪培训”层出不穷,对于礼仪文化的普及、礼仪素质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其受众和内容都略嫌狭隘,且过于讲求功利和速效性,在文化传承方面往往只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很难做到扎实、深入。礼仪和文化不是快餐,是天天要吃的家常便饭。只有千千万万家庭讲求家庭礼仪,形成普遍的文雅家风、家传,改良一方的民风,这种无声的浸润和熏陶,才能更为全面和深入,从而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强钰、胤钦.家庭礼仪习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2]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吴航.家庭教育学基础.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渊源特点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正始之音”渊源考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