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教学重点加强思维训练

2017-12-08 09:27叶见女��
考试周刊 2017年27期

叶见女��

摘要: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材的组织必须突出教学重点,围绕教学重点合理安排作业,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抓准重点;合理安排作业;训练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发、空间思维树立是有重要作用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准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率。遵循这个理论,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材的组织必须突出教学重点,围绕教学重点合理安排作业,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首先,要抓准教学重点。数学具有思维之美,很多公式、定理都是前人在辛苦摸索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很多时候,教学的重点不是对公式、定理的背诵记忆,而是对其推导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寻根溯源,了解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抓住重点,理解消化。

例如“圆的面积计算”,有些老师直接给出面积公式,学生按公式计算。这样,教学重点是“计算”。其实本课题中用到的计算技能都是学生早已掌握的,不是本课题的重点。本课题的教学要求是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应放在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上。我是这样教的:

第一步,操作。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硬纸片做的圆,让学生通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拼出:

第二步,提问题:我们已经知道: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够得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第三步,观察和思考:(1)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相当于圆的什么?(2)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和原来的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伴随着观察和思考,教师逐步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圆的面积=πr×r

圆的面积 S=πr2

第四步,口述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先看着图形和板书叙述,再让学生在脑子里想着图和板书叙述。这里,操作拼图是口述的基础,板书是口述的“提纲”;在脑子里想着图和板书,则是运用表象进行思维。这样教学,学生思考有据,思路有序,因而思维流畅,对公式理解深刻,记得牢,又借助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合理安排作业,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学生课后也能进行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只不过,在传统教学的思维模式下,作业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书山题海,重复率很高,对学生实际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相反地,过于繁重的课后作业,不但对学生的身体不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种挫伤。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根据课本内容,合理安排作业,做到少而精。

所谓“合理安排作业”,有几层意思。一要环绕教学重点安排作业;二要针对学生的难点练习;三是练习要避免机械重复,加强思维训练;四要考虑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

例如,圆的面积计算,教学重点是“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我们安排了口述公式推导过程的练习。对于一件事件,想清楚了才能讲清楚。我们就用“讲清楚”来帮助学生“想清楚”,用“说”来训练“想”。

又如:教学小数乘法,重点是处理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为了突出这个重点,设计这样的练习:

因数161.61.60.160.16

因数990.90.90.09

学生短时多练,反复思考,加深了对法则的理解。

对于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学时教师要作必要的解释,然后组织专项训练。例如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一件商品,打折后售价84元,比原价降低了12元。降低了百分之几?”及“某连锁店十一月份营业额34.5万元,比十月份增加了4.5万元。增加了百分之几?”学生对题中的问题很难理解,而这是解题的关键。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问题的:“降低了百分之几?”是“什么比什么降低了百分之几的?”,“降低的钱是什么的百分之几?”;“增加了百分之几?”是“什么比什么增加了百分之几的?”,“增加的钱是什么的百分之几?”。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降低的钱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增加的钱是十月份的百分之几?

接着,我安排了分析数量关系的专项训练。如把“实际比计划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转化为“超额的是计划的百分之几”;把“现在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几?”转化为“提高的效率是原来的百分之几”等等。这样训练,把发展了的数量关系牵回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轨道上来,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明化,加深了对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了解题能力。

课堂作业的安排,既要有适当的量,又要注意节省时间,这就要提高课堂联系的“密度”。我教“圆的面积计算”时,在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理解后,设计了“看表格,听要求,写结果”的训练。如:

半径(厘米)5346

直径(厘米)121620

面积(平方厘米)

半径是5厘米的圆,面积是多少π?结果是多少?直径是12厘米的圆,半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π?结果是多少?等等。

这样安排,学生练的机会多,花的时间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综合来看,小学数学的思维训练依然存在耗时低效的现象,思维训练没有到位,教师比较注重的依旧是思维结果,尤其是思维结果的正确性和统一性。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摸不到思维的门路和方法,没有点燃自己探究的火花,这是相当被动的局面。经过抓住教学重点和合理布置作业的方式,笔者所教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他们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提升了数学思维的素质。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认为,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和手段:

1. 教师适时引导,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让他们产生这种内在的需要,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动机呢?这就需要教师苦练基本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出发,挖掘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因素,最好是能将思维训练与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起来,让知识更实用、更具体,这样学生就会觉得知识是有用的,就是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想更好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由此产生思维动机。当然,这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允许学生适当犯错,切不可在刚刚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之后,就不敢放手,又回到教师“一言堂”的老路上去。

2. 教师主动总结,摸清学生的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一个数学问题,既要考虑它的本身,又要考虑与之相关的知识。教师属于学生思维的引导者,这就需要教师主动研究教材,将知识环节贯穿整合,在自己的心中有一个通盘清晰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结构。这样知识脉络的构建,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锻炼和提升,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清晰、理性。学生会慢慢找到思维的起点、重点、转折点,抓住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和提问检查等方式,也能找到学生思维的障碍,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帮助。

3. 教师“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方法比结果更重要,数学本身也是具有很多较为优秀的方法的,也适合用来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比如假设、求同、存异、最优、数形结合,等等方法,都是比较经典实用的。在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指导下,学生学起来就容易收到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只有优化教与学的各个环节,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才能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灵活,真正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