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雅君��
摘要:文章立足于《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深入浅出地剖析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优化活动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阐述了通过学生的探究与交流,获取了丰富的数学知识经验,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充分发展学习数学知识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学情需求;实践;探究;数学本质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数学实践活动的要求,无论在小学数学第一阶段学习或第二阶段学习过程中,都要以情境创设为基准,教师要拓展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时空,利用生动形象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情境,经历动手实践操作、分析与发现、提出与解决问题、提炼数学概念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与生活积累,促使学生充分体验与感悟数学知识模型,获得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品尝探索与创造数学知识的乐趣。
一、 立足学情需求,驱动实践探究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立足于实际学情,根据学情的学习需求,利用小学生已有的認知经验、好奇心以及求知欲较为旺盛的特点,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树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需求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发展情感态度,整合数学教材中的学习素材,设计与学生身边熟悉相关联的数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探究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数学活动中提取数学信息,提炼数学问题,并以数学问题为驱动,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探究活动,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解决数学问题,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课前,教师让学生了解这次数学实践活动内容以及目标要求,预先确定学校哪段围墙准备进行粉刷,组织学生探讨如何制定好“粉刷围墙”活动预案,小组合作交流粉刷围墙需要哪些数据?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了解到粉刷围墙必须掌握粉刷墙壁的面积、需要多少的涂料?要花多少钱?需要多少个粉刷工人?工钱需要多少等一系列数据。此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组分工活动,平时较为喜欢测量操作的学生自主组成测量小组,对教师指定的围墙进行实地测量,记录下测量的数据;口才较好、喜欢进行口语交际的学生自主组成涂料调查组,对每一种型号的涂料颜色、价钱、质量进行调查,做好调查记录;平时对生活中收集资料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调查粉刷工人工钱组,找粉刷师傅或熟悉粉刷工人工钱的人了解工钱计算方法,从计时计算工钱和根据面积计算工钱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对绘画设计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工艺设计小组,这个小组要对围墙边框或部分墙面进行怎样的工艺设计,让粉刷后的墙面既美观又大方。教师指导每个学生学习合作小组自主实施活动,完成这些课前活动后,教师引入课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合作交流,从教师预设问题的提出,到课前每个学习合作小组收集的各种资料的展示,再到学生探讨实践方案的制订,最后到各种实践方案的交流、分析、对比,从中择选最优方案。教师立足于实际学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驱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有效地发展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二、 倡导自主探究,丰富活动经验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历数学实践活动过程,获取鲜明而丰富的活动经验。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中面对数学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合作交流,逐步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做出自己独特的判断,提出自己个性化、与众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更进一步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广阔的数学活动中自主经历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全过程,引发学生进行交流、倾听、探究及表达各自观点,积累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锤炼数学实践活动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节约用水”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明确此次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究内容和要求,成立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确定了探究方法。接着,教师出示一些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探究的问题,如,探究的时间、地点和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哪些?要采取什么方法测量单位时间里漏水量?需要测量多少次?测量的结果是否相同?测量的所获取的数据能代表一般水平吗?应该运用测量的数据说明漏水的严重性是不可忽视的。在整个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会运用到哪些已学的数学知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制定了探究计划,把探究计划展示在班级多媒体屏幕上进行全班讨论。在探讨交流中,有些学习小组认为简单运用量杯测量漏水,时间用1~2分钟,只测量1次;有些学习小组认为要测量5~10次,时间要用5分钟,最后求出平均值;有些小组认为不能单单只用量杯或水桶,应对学校的所有的水龙头漏水量进行测量,记录下每个水龙头的测量单位时间里的漏水量,再求出平均值,这样的数据才能准确地表达学校的漏水量。学生对各种探究观点进行评价、补充,取优去劣,完善探究计划。学生再根据本合作学习小组的探究计划进行实践探究活动,把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填写在自我总结表中,反思参与探究活动中的不足与优点,不断地积累数学实践探究活动经验。
三、 重视解决运用,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的深刻内涵,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设计一系列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潜能和兴趣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信心,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努力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综合素养。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营养午餐”时,教师运用班班通屏幕出示《舌尖上的中国人》饮食纪录片,学生从中提炼有关饮食营养、搭配等数学问题,教师由此呈现教材中A、B、C三种套餐,提出了此次数学实践探究主题,学生经过阅读文中的“专家建议”后,合作探讨交流数学信息,理解原始菜表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算一算A、B、C三种套餐的每一种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再相互交流自己喜欢选择哪一种套餐,并讲述为什么喜欢的原因。接着,学生运用学具,每个学具代表每一道菜,教师要求学生任选三道菜配成一份套餐,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随机进行搭配,独立搭配一种自己认为合格的套餐;然后在合作操作中进行有序的搭配,搭配出多样化且又合格的套餐,在有序搭配中,教师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搭配,而且要做到荤素搭配合理,在搭配过程中注意每一种搭配的热量、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合格。在实践成果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想象:可以搭配多少种“营养午餐”?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了解五种全班男女生最喜爱的搭配方案,并掌握了呈现搭配方案的统计图形或统计表,也解决了多样化和优化问题的计算方法。
四、 把握实践特点,凸显数学本质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从课程理念精神看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中来,也理应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因而,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主动观察、思考和分析数学现象,提炼和概括数学概念,建构完善的数学知识模型,使学生初步的解决数学问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获得发展,在“学数学”与“做数学”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运用数学知识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以及理解数学的能力,从而凸显了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要点。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时,教师采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情境创设“抽签表演节目”的活动,让学生抽取纸箱中“表演”与“不表演”两张卡片,每个学生一次只抽一张,抽完又把卡片放回纸箱中,并记录下每个学生抽出哪张卡片的次数。接着,在小组中交流如下问题:①每个人任意抽出的卡片结果有几种?每一次的结果都会相同吗?②抽出卡片前,你预想的抽出的卡片与实际抽出卡片的结果是否相符?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与探究交流,初步感受到随机现象的特点。接着,教师出示“唱歌”“跳舞”“朗诵”三张卡片,依然把它们放入一个封闭的纸箱中,让三个学生上台任意抽取一张,先让第一、二名学生自己确定自己可能会抽到哪张卡片,再让学生动手抽取,验证自己猜想的可能性结果,当第一、二名学生抽取三张卡片中的两张,第三名学生抽取的卡片自然就是确定的了。学生经过动手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到在不确定的现象中逐步向确定转化。教师根据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运用一定数量的红绿两种棋子,让学生进行摸棋实验或摸棋游戏,感知了概率知识,从而领悟了可能性的大小等数学知识模型。
总之,教师要善于依托数学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适合学生探究活动素材,根据实践活动的本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探究过程,丰富和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建构和完善数学知识模型,发展和提升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