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不害人,害人的是艺术之外的东西

2017-12-08 22:42李子沫杨大伟
优雅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害人功利性功利

李子沫++杨大伟

黑格尔曾说:一片同样的稻田,商人往往看到的是利益,诗人往往看到的是无功利性的美感,而饥饿的乞丐看到的则是饭食。艺术欣赏也好,艺术创作也罢,舍弃了功利心才可以凸显创作者的真诚。

李小三 :艺术害苦了多少人?

李小山,生于1957,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界的风云人物,他的许多文章和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

我没有统计过,全国有多少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艺术家,以及更多的这样的后备军?就我身边的情况而言,许多立志要当艺术家并以此谋生的人正在经历“成名”前的苦难:生活拮据,心情黯淡,经常怨天尤人而又盼望出现奇迹。

平心而论,任何人都应该争取过上好日子,艺术家并不例外。不过,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催动艺术家不断奋斗的力量并不只是过好日子的愿望,因为这样的愿望实在是太初级了一些,有许多其他办法可以达到。

暂且不赘述那些优秀艺术家的故事,我只想提醒大家,只是为了过好日子来当艺术家的人可以趁早收手了,因为这样的赌注风险太大,最后好日子没过上,艺术也到头了。天天把名利双收的艺术家的名字挂在嘴上:方力均、岳敏君、张晓刚……以为自己一旦时来运转,也会跟他们一样,名气和腰包都很鼓。虽然说榜样的力量无穷大,但我得插上一句,才智平平、艺术上毫无建树,财富和名利也不会瞎了眼撞上你。在此, 我只想用这个例子讲明一个道理,其实艺术不害人,害人的是艺术之外的东西。这么多人眼巴巴地等着靠艺术过好日子,艺术是佛吗,会普度众生吗?

相反,如果剔除掉过于实际的想法,艺术给人生的益处反而会凸显出来。马克思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是艺术家。博伊斯则把艺术的概念加以扩大,宣称现在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这样一看,艺术与人生也并非实际的利益关系,只不过通过艺术可以更深层次地挖掘和拓展人生的丰富性。当然,空洞的大道理谁都会讲,我也不敢讲得太玄乎。我只是善意地提议,那些想要吊在艺术这棵树上急切地盼望过好日子的人,还是早点下树来,哪怕是干点别的也好。

杨大伟:失去“真实”的艺术

杨大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美术馆常务副馆长,策展人。作品被海内外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李小山的《艺术害苦了多少人》,看似在劝说人们可以选择艺术创作以外的生活方式,实则是对有些人艺术创作功利心的批评。

仔细想想,现今执迷于艺术创作的人大致呈现两种情况,一是对艺术有太多的幻想,误认为艺术可以改变他整个生活品质,或者说可以带来某些物质化的东西。如果真有这样的期待,很有可能会遭到重创,动力点的支撑也便失去了作用。另则可能会因为功利心的奢望,导致过早对艺术创作丧失信心。所以艺术家想做艺术创作,首先自己要活得真实,更要耐得住寂寞,因为艺术创作毕竟和自己的生活以及生命有关。二是要做长期从事艺术创作的打算,更需要付出代价,甚至于你的生命中很长一段时间都能够担待得起默默无闻。毕竟艺术是与功利无关却关乎心灵的事业,它只审视社会的功利活动,但本身不是功利活动。

但从艺术发展现状来看,人们在从事艺术产业的经营活动中越来越以商业利益为诉求,导致过于追求艺术的经济价值,而忽略其本身的审美价值,甚至降低标准,生产很多审美趣味低俗的艺术产品,这似乎与艺术无功利性的理论显得背道而驰。纵观美术史的演变,诸多优秀的艺术家对待艺术视为自己终生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优秀的艺术作品要说真话才可以达成与观者的共鸣。真诚可以使艺术家对自己的审美兴趣做出持之以恒的极限探索。

我也始终认为,中国当代的很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并不缺乏想象力,问题是因其各种各样的功利之心抑制了自己的想象力。须知,艺术想象与功利心并不兼容。王夫之说:“文章本静业”,过去如此,现在看来一样如此,将来仍然如此。不过,现今很多画家被各种诱惑围逼,真正做到静心、绝虑而凝神,何其之难。但对于艺术创作而言,除了静下来别无选择。

说了那么多,其实倒是体现了当下人们的一种困境:只追求实际效用,而忽略了艺术的灵性与自由。因此,在这个时代,戈蒂耶的无功利性的艺术观点显得更加重要,只有超脱对功利性价值的追求,我们才能创造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才能拥有一颗崇尚艺术的心和灵魂,也才能艺术地生活。

猜你喜欢
害人功利性功利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
请不要将高尚行为蒙上功利色彩
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