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莲娜·伊凡诺夫娜
我们以为摇篮曲听上去都差不多,但实则大有学问。古老的摇篮曲有着神奇的魔力。
无论是父母、家人还是保姆,都习惯唱摇篮曲哄宝宝入睡。在过去,摇篮曲是每个孩子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摇篮曲真的只像乍听上去那么简单浅显吗?据研究人员称,摇篮曲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先听到的歌曲,但它的作用绝不仅是为了哄孩子安心入睡这么简单。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摇篮曲让孩子认识了周围世界,起到了启发、教导、警示孩子的作用,甚至还可以为他们驱邪避恶。
据史料记载,最古老的摇篮曲出现在4000年前的古巴比伦,被记录在一块手掌大的粘土制的小牌子上,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如今已完全无法猜出歌词内容。研究人员认为,摇篮曲歌唱的内容并不是主要的,而旋律曲调和使用的母语才是关键。从古至今,摇篮曲一直都是成人与孩子沟通的必要方式。
现如今,在夜里为孩子唱摇篮曲的妈妈越来越少。研究人员对育儿网站的访问者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现今的父母喜欢给孩子听的不是摇篮曲,而是流行歌曲,因为很多父母都已不会唱摇篮曲了。此外,在2000名被访者中,10%-13%的人认为,传统的摇篮曲已经过时,且不再必要。但研究人员认为,几千年来,孩子都需要通过摇篮曲来感受爱意、抚慰和关注,摇篮曲不是简单的歌曲,而是一种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益的日常仪式。
在非洲欣巴部落,孩子的出生日不是母亲分娩当日,而是母亲脑海里形成只属于自己孩子的摇篮曲的那天。如果部落里的女性想要孕育后代,就要独自远离村落,去一个僻静的地方,日夜听摇篮曲,并记住歌词和韵律,几日后回到村落,和孩子未来的父亲一起唱,以召唤孩子降临。女人怀孕期间也要不断地听这些歌谣,所有亲友甚至包括接生婆都要为她唱。这些歌谣就成了孩子出生后最好的摇篮曲。
尽管如今为孩子唱摇篮曲不再是一种普遍现象,但还是有很多孩子听不到它们就无法安然入睡。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大多数母亲都会选用以下3种方法中的一种来哄孩子入睡。
第一种方法叫做“沉默嘘声法”。妈妈将孩子放入婴儿床,立刻转身离开,或是安静地坐或躺在旁边口中轻哼“嘘嘘”声。第二种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相对常见——“歌曲法”。妈妈们为孩子唱歌,但通常不再是专门的摇篮曲,而是一些流行歌曲。第三种方法叫做“代替法”。妈妈们会用各种方法代替摇篮曲,例如,播放轻音乐唱片,摇摇篮,播放电视,摆弄玩具。但研究显示,孩子在母亲肚子里24周时就可以辨别声音了,无论在哪儿、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能清晰地辨出母亲的声音,因此无论什么样的音乐都无法代替母亲的嗓音。此外,研究人员还提到,母亲即便不唱歌给孩子,只是用悦耳动听的声音频繁地与之交谈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沟通效果。
摇篮曲具有安抚作用,可以缓解孩子白天里的紧张感,并在孩子潜意识中用积极向上的歌词内容教导他们。此外,单一的曲调、重复的歌词、熟悉的嗓音,这些都使摇篮曲不但具有很好的催眠效果,还能促进记忆。
摇篮曲不僅可以安抚孩子,其曲调和节拍与人心脏跳动频率最为和谐,且与人睡眠状态的生物节律最为同步。
相关研究表明,摇篮曲不仅可以安抚孩子,其曲调和节拍还与孩子睡眠时的心跳合拍。摇篮曲影响大脑的生理节律,协调身体节律,使孩子快速进入睡眠状态。事实上,摇篮曲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编程,使孩子在潜意识下接受歌曲传递的信息。
教孩子学习母语也是摇篮曲的重要功用。爱丁堡大学儿童心理学家科威·特列威尔森教授认为,摇篮曲是与孩子分享新词汇、教会他们正确识别许多新声音的最佳方法。他的研究表明,摇篮曲能发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帮孩子领悟语言特点。此外,研究数据显示,孩子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比完全清醒时记东西更快更多。因此,摇篮曲是学习新单词的好方法。
摇篮曲对孩子的思维发展也有积极影响。研究证明,妈妈给孩子唱什么样的摇篮曲,怎么唱,将决定孩子未来的气质和性格特点。
孩子在出生第一年里,会最大限度地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摇篮曲对此功不可没。许多学者认为,儿童的梦境受记忆机制影响显著,周围环境给孩子的记忆提供素材,还能唤醒孩子潜意识中的“自我意识密码”,从而“释放出”他们需要的梦境。而“密码”没被激活的孩子未来可能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因此,专家建议,给较小年纪的孩子唱简单易懂的歌曲。德国研究人员在一系列实验后证明,民间摇篮曲比作曲家特意创作的摇篮曲更具安慰效果。孩子1岁半后,听作曲家创作的歌词和情节更复杂的摇篮曲,可以促进他们的想象力,发展语言能力,训练记忆力。
事实上,摇篮曲可以为所有人创造舒适的心理氛围。也就是说,摇篮曲对成年人也有益处。研究人员研究摇篮曲几十年,不仅是为了证明它益处多,还是为了将它应用到实践中,例如,用于医学目的。
乍听上去,摇篮曲似乎都差不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摇篮曲分男孩、女孩、不同年龄段和各民族的,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意义。英国皇家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佐伊·帕梅尔说:“摇篮曲金字塔按层级显示了从适宜唱的歌曲到不应该唱的歌曲的安全系数排序,并警示了唱摇篮曲哄睡时的危险行为。”
但也有一些不属于金字塔理论的奇怪的摇篮曲。大家应该听过甚至令成年人都感到害怕的“惊悚摇篮曲”。很多时代都出现过惊悚摇篮曲。因为孩子在一定年龄段应该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危险和苦难做好准备。英国古代音乐权威专家认为,摇篮曲不仅是为了安抚和教导孩子,惊悚摇篮曲还能帮他们很好地预见危险和苦难,并给予他们警示。
古时候,如果孩子不断哭喊吵闹,大人就会唱恶魔或鬼魂吃人的摇篮曲来吓唬他们。例如,古代肯尼亚人就常给哭喊的孩子唱鬣狗吃人的歌谣,古代俄罗斯人的摇篮曲里也有大灰狼吃人的故事,著名的英国摇篮曲《宝贝听话》讲述的就是孩子从树上掉下来摔死的故事。但这类词曲无法助眠,不能保证孩子健康的睡眠质量。
那又为什么要在夜晚给孩子唱这些恐怖的摇篮曲?神经心理学家塞林·高达尔·布拉斯认为,唱这类摇篮曲给孩子是为了驱逐孩子身边的恶魔。这类奇怪的摇篮曲因古代迷信而来。在古代,许多歌谣和摇篮曲都是类似风格的,与其说它们是歌曲,不如说他们是古人用来为孩子抵抗邪恶势力的咒语。这类摇篮曲与魔法咒语十分相似,惯用祈使句,曲调近似神秘咒语的特殊韵律。
摇篮曲可以教孩子习得母语,孩子的音乐天赋也能通过最初领悟摇篮曲来被激活。
几个世纪以来,婴儿期都被认为是人类发展中最重要的时期,人们非常关照仍处于婴儿期的孩子,全家的大人都尽可能让孩子在婴儿时期处于快乐的氛围中,他们注意到摇动摇篮并轻声哼唱节奏温和的曲子能抚慰婴儿,使孩子更快乐,于是,适合唱给婴儿听的摇篮曲和哄他们睡觉的摇篮床应运而生。
古人认为摇篮曲有巨大的精神力量,现代研究也证明,摇篮曲能让人迅速进入想睡觉的状态,并让人感到精神平静、愉悦和享受。古代摇篮曲产生于多神教时期,所以古代摇篮曲中常出现睡神、睡仙和睡魔等多神教人物。据俄罗斯民俗文化研究者阿列克谢·维都霍夫称,睡神在古代摇篮曲中是一个疲惫的旅行者,只在婴儿的摇篮边才睡得着。睡仙是一位善良的妇女,会催眠孩子,并亲吻他们的额头。而睡魔则是一位严厉的庇护灵,会抚慰每个乖巧的孩子。直至今日,仍有许多现代摇篮曲中保留着这些人物形象。
摇篮曲真的有魔力吗?古代父母通过摇篮曲与孩子“对话”,并为孩子赶走贫穷和苦难,祈祷他们未来拥有美好生活。在许多国家,人们认为摇篮曲是婴儿的护身符,也是可以让婴儿宁静的万能镇静剂,还可以保护新生儿免受疾病的困扰。
古代摇篮曲的内容常蕴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美好祝愿。母亲通常在歌词里许愿:愿孩子梦想成真,茁壮成长,未来富裕,一生健康……研究者弗拉基米尔·安尼林在其著作《民俗作为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中提到:“通常,普通老百姓家唱的摇篮曲都是向往富裕生活的歌词,但这并不是单纯的期许和愿望,摇篮曲自古以来就被认为具有咒语的功能。”
没有成年人,孩子无法保护自己,也不会自己念祈祷文,因此摇篮曲自古被认为是孩子的重要“护身符”。古人坚信,恶魔会在孩子梦中杀死孩子,因此想法设法为孩子驱散梦中的邪恶势力。
东斯拉夫人经常唱摇篮曲来为孩子驱赶魔鬼布加。事实上,很多民族的文化中都有类似现象。布加是一个会在夜里惊扰小孩的妖魔。在孩子摇篮旁放一根从茂密森林里捡来的木棍,并唱“宝贝,宝贝,不要害怕!”就可以驱赶它。
从另一方面看,歌唱有恶魔的摇篮曲还可以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布加会在任何孩子不听话、不愿意入睡时出现。在摇篮曲中,布加经常拿着一个大口袋,在夜里四处游走,专抓不愿入睡的孩子。摇篮曲中类似的人物,还有“严寒幽灵”,他会将孩子抓到自己森林深处的阁楼里。森林深处的阁楼在斯拉夫寓言里象征着死亡。大人经常用这些摇篮曲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古代男权主义的威慑力也体现在了摇篮曲中。很多摇篮曲中提到的严厉甚至恐怖的形象都与父亲有关,例如,土耳其民间摇篮曲中一个恶魔的名字发音就与土耳其语的“父亲”十分相近。
古人保护孩子睡个好觉不仅体现在摇篮曲上,甚至在为新生儿建摇篮时还有许多仪式。他们将摇篮挂在天花板前,要先在孩子搖篮里放只猫。猫被认为可以驱散恶灵的诅咒。迷信认为,猫是魔鬼最好的朋友,所以不能欺负猫,否则它会伺机报复主人。如果猫跑到婴儿的摇篮里,也不能驱赶,它可以保护孩子,魔鬼会一起善待他们。与此同时,猫发出的喵喵声也可以安抚孩子。
但母亲在唱内容有魔鬼恶灵类的摇篮曲时,不能呼唤孩子的名字。许多迷信的人认为,小孩子的名字要在孩子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保密,因为他们认为如果魔鬼知道了孩子的名字,就会将他召唤走。因此人们常用“猫咪”“猫猫”“猫儿”来代称躺在摇篮里的孩子,迷惑恶灵。
但还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护身符摇篮曲—— “死亡摇篮曲”。在很多摇篮曲中,夜晚都被描述为交织着黑暗和恐怖势力。这些曲调不仅吓人,还充满悲痛和失望的情感,甚至有时完全像葬礼上的哭声。
研究者没有找到这种摇篮曲出现的统一原因,世界各地的版本各不相同,现今在非洲和大洋洲的一些部落还能听到的一个较为统一的版本:古时,母亲的声音被认为拥有强大的魔力,母亲唱出的歌谣可以误导邪恶势力。歌词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例如祝愿外出狩猎的人“拿不到一根羽毛”,即一无所获。还有希望自己孩子死去的,来使恶魔相信父母并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恶魔就不会夺走他们的孩子。现代人听来这可能是残酷、奇怪的威胁,事实上,这是他们珍视孩子的表现。
还有一个推测——死亡摇篮曲是孩子降临新世界的仪式中的一部分。民间的迷信认为,孩子从出生到一岁之前都处在现世和彼世的边界处,随时都可能被死神带走。为孩子唱摇篮曲也成为一种召唤孩子回到现世的神秘仪式。
现如今,这样的摇篮曲已经成为过去,因为没人再想为自己的孩子唱和死亡有关的曲子。
研究人员早就开始尝试证明摇篮曲对身体健康有益。近些年的研究证明了摇篮曲独特的韵律可以预防孩子的运动系统和语言系统失调。为孩子唱摇篮曲,能让他们快速学会说话,不易患神经抽搐和口吃,运动系统不易被破坏。研究人员也建议家长多给早产的孩子唱摇篮曲,让早产儿可以更快速地成长发育。
俄罗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显示,母亲为孩子唱摇篮曲,能缓解孩子的中毒性疾病,稳定他们的情绪。摇篮曲不仅能让亲子感情升温,还能改善婴儿的生理节律。
摇篮曲对成年人也有益。德国医学家在病人身上测试摇篮曲的效果,他们认为,如果让病人在手术前听摇篮曲,可以减少至少1/2的麻醉剂量。
欢快的音乐不能为忧郁的人减轻痛苦,而平静的摇篮曲,能像催眠曲一样,改变人们的情绪状态。
尽管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习惯唱摇篮曲,但是母亲的曲调仍然像电视机和计算机一样对社会文明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我们不该忽略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的这种古老交流形式的重要性。医学证明:摇篮曲可以让孩子免患“注意力缺乏综合征”,提高免疫力,使孩子在未来能更容易、更快地适应社会。
[译自俄罗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