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模仿”开始

2017-12-07 12:20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7年11期
关键词:模仿变色龙镜像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一对夫妻在结婚几十年后,人们会说他们比刚结婚时长得更像了。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夫妻双方均倾向于模仿彼此的表情,因而形成了相似的面部特征。如果一个人双臂或双腿交叉、摆弄头发、扶起眼镜或做出其他动作,另一个人往往也会跟着做。

语言神经生物学家格雷戈里·希科克在其著作《神秘的镜像神经元》中解释道,上述这些在人类社会交流过程中的特有现象被称为无意识模仿,我们都会在社交过程中无意识地复制对方的一些动作、表情和行为方式。

模仿是人的关键能力

模仿可能是最有诚意的恭维,但这种讨好却不怎么受欢迎。对于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具有新奇想法和独特技艺的个体,我們会给予崇高的褒奖,却会贬低模仿者并惩罚剽窃行为。无论是人造蟹肉还是锆石,鲜有人认为仿制品是有价值的。

但是,发展心理学家安德鲁·梅尔佐夫却说:“对于再创造和模仿,我们这个物种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癖好,这两种癖好相互补充,在我们快速心理发展的早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模仿是人类的组成部分,是在大脑内已经预设好的行为。和类人猿相比,人类的模仿能力更强,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类才会在智力上更胜一筹。

人人都是“变色龙”

人类自出生起就是主动模仿的天才,刚刚来到世上不到一个小时的孩子就能模仿大人的张嘴动作。

无意识模仿与主动模仿不同,人们不仅不知道自己在模仿,甚至不会意识到对方有可以模仿的行为习惯。显而易见,主动模仿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社会学习,那么,无意识模仿的意义又在何处?

在伍迪·艾伦的影片《变色龙》中,主人公西力拥有对环境的超强适应力,他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不同来改变自己的容貌和性格,被称为人形变色龙。女主人公作为曼哈顿医院的医生,对这个案例很感兴趣。通过催眠疗法,她从西力口中得知他变化的原因:西力希望被人喜欢,渴望被人接受,这就是他善变的缘由。

西力的故事虽然极度夸张,却与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完全吻合。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在与对方共同完成任务时,人们会下意识地模仿自己的合作者,这被称为变色龙效应。两个人在一起久了,会因为要在生活中相互容忍与接纳彼此,通过相互模仿在外貌和行为上变得越来越像,这也是变色龙效应的体现。

实际上,生活中大多数无意识的模仿行为都是社会交往机制的润滑剂。在你大脑深处的自动化部分,你会无意识地与跟你相像的人建立联系并喜欢这些人。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里克·范巴伦和同事们证实,比起没有被模仿的人,被模仿的人不仅对模仿自己的人,同时也对在场的其他人更慷慨,更乐于助人。

谁决定 “我要和他们一样”

神经科学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认为,人类之所以拥有模仿行为,是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在发挥作用。有趣的是,这一结论还是从猴子身上偶然发现的。猴子在执行某个动作时,在脑中被称为F5的区域里,细胞产生了强烈的放电现象。不仅如此,F5区在猴子观察其他猴子执行相同动作时也会放电。

由于人类负责语言的布洛卡区脑区与猴子的F5区的位置对应,人类布洛卡区也存在一种与猴子的“镜像神经元”性质类似的神经元,该神经元对发音动作进行编码,并且表征着言语知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而任何一个人的语言是通过幼儿期的模仿习得的,所以人类的模仿机制同样有赖于镜像神经系统。

那么,镜像神经系统也与无意识模仿之间有关吗?答案是肯定的。大量脑成像实验证实,人类镜像神经系统直接参与无意识模仿的任务。而当镜像神经系统的功能受损时,人类的模仿能力也会大大下降。

在这个不确定而广阔的世界里,无意识模仿自然而然地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带来积极作用。同时,它也让人们不至于在每件事上都要花时间主动学习,毕竟那样太费劲了。(据中国科普博览)

延伸阅读:变色龙效应

变色龙效应是指人们经常无意识地模仿其他人的姿势、怪癖和面部表情的心理学现象,由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巴奇和查特朗于1999年提出。

一直以来,研究者们认为无意识模仿发生在彼此认识的人之间,但巴奇和查特朗在其《变色龙效应:知觉-行为联系与社会交往》一文中通过实验验证,在陌生人之间,变色龙效应同样存在。

实验中,志愿者与实验助手共同完成相片描述的任务,同时实验助手被要求一直表现出某种特定行为(抖腿、挠脸等),并尽可能地少与志愿者进行目光接触。结果发现大多数志愿者都会无意识地模仿实验助手的行为。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仿变色龙镜像
镜像
神奇变色龙
镜像
神奇的变色龙
小小变色龙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