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发展改革委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省委提出的“打先锋、站排头”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奋进,抢抓机遇、创新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新一轮东北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是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竞进有为的发展氛围更加浓厚。长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中央“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三个五”战略,深入开展“抢抓机遇、创新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自觉把长春发展放在更大的格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动,立足吉林看长春、放眼全国看长春、走向世界看长春,努力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深化认识,在深化认识中推动工作,凝心、聚力、干事,形成了推动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聚焦中心、共谋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底盘”不断夯实。华为、浪潮等一批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相继落户长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928.5亿元,增长7.8%。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五大现代农业实验区建设扎实推进,201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新高水平,获批创建全国首个“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新型工业化不断加快,“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正式获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净月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顺利推进,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服务业占比由2012年的41.5%提高至2016年的45.3%。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各类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发展全面提速,开发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全市上下对标高位、竞进有为的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厚。
三是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改革红利有效释放。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投融资体制、商事制度改革扎实开展,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被列为国家试点,“一门式、一张网”政务服务改革强力推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取得新成效。围绕建设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加快实施 “一二四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谋划建设了长春科技大市场等一批创新服务平台,以长春为核心的吉林中部入选国家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春新区等四个单位入选国务院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构建开放高地步伐加快。兴隆综保区获批国家一类口岸,中俄、中德、中韩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扎实推进,“长满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顺利开通,对俄、对欧跨境电子商务深入开展,长客、吉通等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东北亚博览会、汽博会、农博会等一批重要节庆展会成功举办,经济开放度和外向度明显提升。
四是把握规律、文化引领,城市形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城市空间和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坚持规划先导,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国家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空间管控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加强。坚持基础先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两横三纵”快速路正式通车,地铁快轨建设积极有序推进,长春站、西客站换乘中心投入使用,南部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进展顺利,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创建扎实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五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幸福感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端正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指南针”,持续实施“幸福长春行动计划”。牢牢兜住底线民生。把脱贫攻坚作为1号民生工程,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救助“长春模式”在全国推广,低收入群体生活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着力抓好普惠民生,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城乡居民收入“暖流计划”取得明显成效。突出解决热点民生。
六是弘扬法治、强根铸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稳步增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加快培育壮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增强国防后备力量,连续八年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快推进“法治长春”建设,依法行政、阳光司法水平不断提高,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
七是落实责任、久久为功,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阶段性成效。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嚴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长春实际深入开展党员领导干部争做“六个表率”和基层党组织、党员“打先锋、站排头,建功立业共圆长春梦”活动,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素养和思想境界进一步提升。认真贯彻干部“五条标准”和合格党员“四讲四有”要求,不断强化正确用人导向,一批组织和群众公认的好干部走上领导岗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