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才 孙晓晨
众所周知,《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你可曾知道,早在84年前的1933年11月中旬,福建福州有一份同名的《人民日报》,曾一度引起很大震动。笔者采写《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人》一书期间,胡秋原独家披露了半个多世纪前执掌《人民日报》的台前幕后。为区别起见,这份“福建事变”(亦称“闽变”)时期的《人民日报》,我们姑且称之为福建《人民日报》。
冠名“人民”显特色
福建《人民日报》的前身是《福建民国日报》与《国光日报》。《福建民国日报》是国民党福建省党务指导委员会(代行省党部职能)的机关报,《国光日报》则是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于1933年1月28日在福州创刊的报纸。它们之所以整合为福建《人民日报》,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那是在东北沦陷两年间,通州也陷落了,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5月31日与日本订立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划冀东22县为“非武装区”。不仅如此,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表现英勇的第19路军,竟被蒋介石调往福建“剿共”。
蒋介石当局的用意很明显:一方面,让第19路军与红军作战,使其两败俱伤,以收渔人之利;另一方面,第19路军入闽,必定给广东的陈济棠造成威胁,加深闽、粤两军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火拼,以利消灭异己。对此,第19路军将领虽有所识破,但进驻福建毕竟有一省地盘,可以割据一方,保存实力,徐图发展。
6月1日,第19路军将领在福建通电反对《塘沽协定》,于是南京政府对该军军饷和武器时有留难,或指责其“剿共”不力。随着被蒋介石排挤出国的陈铭枢归来,尤其10月26日,红军与第19路军签订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与福建政府及十九路军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进入倒计时。
11月初,潘汉年率中共代表团(秘书黄火青、警卫员吴振英)应邀直达榕城,住在福建省政府教育部。继而,“福建事变”的司令部由香港转移福州,胡秋原一行先遣人员抵达后,领导者先后在东街的蔡廷锴住所、乌山的蒋光鼐住所召开会议,布置起事筹备事宜。其中,任命胡秋原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亦称“福建人民政府”)机关报《人民日报》候任社长,接管《福建民国日报》与《国光日报》。新政府的机关报之所以冠名“人民”,皆因即将成立的新政府为“人民革命政府”,新组建的执政党为“生产人民党”,军队为“人民革命军”。
福建《人民日报》筹建工作先由“临时宣传委员会”管理,后划归以陈铭枢为主席的“人民革命政府”文化委员会管理,由“文委”宣传部主任胡秋原兼首任社长,彭芳草为总编辑,刘志南任总经理。在新政府成立之前,仍以《福建民国日报》与《国光日报》的名义,接连编发社论,为发动事变制造舆论。如胡秋原接管《福建民国日报》后,该报以渐进的方式发表了一组重要文章:11月1日发表社论《中央政局变化和福建民众》;4日发表社论《中日新局面中之福建民众》;7日即苏联“十月革命”15周年之际,副刊更名为“思想”,第一期第一篇就是《谈苏俄十月革命》。到了事变前夕的17日至19日,更是旗帜鲜明地发表了《蓝(指蓝衣社)祸》《统一革命战线》《讨蒋救国》《参加人民大会》等社论或短评。从而,使《福建民国日报》向《人民日报》自然过渡。
此间,“福建事变”的领导者陈铭枢、蒋光鼐与蔡廷锴等在福州先期召集第19路军干部开会动员,绝大多数军官对这一义举表示赞成。胡秋原受命负责新政府文宣和起草重要文件,提出言论方针,招待中外记者及接待各地文化界人士。
“旧瓶新酒”天下惊
作为福建《人民日报》的首任社长,胡秋原于1933年11月20日正式走到台前,会同一班人,一面在当日的《福建民国日报》休刊号上,发表《讨蒋救国人民大会今晨举行》的报道和《祝人民大会》的社论;一面正式将《福建民国日报》与《国光日报》,改造为人民日报社,辖《人民日报》《人民晚报》与期刊《革命政权》。同时,将“先声通讯社”更名为“人民通讯社”,《厦门民国日报》也改名《厦门人民日报》出版。
此外,还接收了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于同年10月16日創建的福建第一家广播电台——福州广播电台。当日,该电台之“人民之声”正式播出了如下重大新闻——
11月20日早上,福州市城南公共体育场(今五一广场)旌旗飘扬,鼓声喧天。李济深、陈铭枢和第19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联合著名爱国将领黄琪翔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以及徐谦、陈友仁等一部分反蒋力量百余人,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祝贺的来宾有三朝元老、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暨各界民众团体等。到会代表按省籍分达24个,其中以广东与福建人数居多。
上午9点40分,由总指挥丘国珍宣布大会正式开幕。全体代表推举由黄琪翔和徐名鸿等17人组成主席团。复由主席团推黄琪翔为总主席,由黄致开幕词。随后,萨镇冰、李济深、余心清、陈友仁、蒋光鼐、蔡廷锴、姚禔昌等相继发表演说。事毕,由黄琪翔宣读《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公开宣告“反蒋抗日”。大会通过了12个决议及建立人民革命政府的提议,正式拉开了“福建事变”的帷幕。
当晚8点,在福州绥靖公署召开主席团会议,议决:接受人民代表提案,推定人民革命政府委员李济深、陈铭枢等11人,又公推李济深为主席;政府名称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首都设在福州,更定年号“中华共和国元年”,以“上红下蓝中嵌五角星”旗为国旗,把福建划分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4省和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同时,推行“耕者有其田”、保护工商业、司法改革、关税自主等政策措施。
会议决定,于11月22日举行“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典礼。
《晚报》早发出墙来
1933年11月20日下午,《人民晚报》率先在福州东街创刊。报头系书写的楷体字,4厘米见方,标明为“福州惟一晚刊”。创刊号刊载特别启事称:“本报应革命环境之需求,以传播新政为己任,匆促出版,遗漏自多,愿我革命阅者予以教督幸甚。元年一日。”endprint
晚报每日出一张共二版(四开新闻纸),第一号第一版刊登的头条新闻是:本日全国人民临时代表会议情形详纪,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人演说词,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宣言全文;同时报道称:“人民革命领袖陈铭枢先生来闽以来,连日筹划革命大计,忙碌异常,积劳成疾,致本日大会,未能出席参加。”
第二版刊登主要内容包括人民革命政府明日产生;白扬社告民众书;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会场口号、庄严通告;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所属军队、文化、行政机关自在正式改组之列;十九路军所属部队,及省属各县自卫武动,均冠以人民革命队伍字样。同时,用通栏大标题公告:民国日报社改称为人民日报社,私立福建学院改组为人民大学,等等。还有当局委任林植夫接任福建省高等法院院长、黄强任漳厦警备司令等要闻。
20日这一天,福建《人民日报》虽然没有出刊,但《福建民国日报》的休刊号,即由《人民日报》的班底编撰。如刊发了社论《祝人民大会》和胡秋原起草的《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等。
《福建民国日报》改造为《人民日报》,虽然报社性质变了,但社址依然在福州市中山路贡院前,设备、物资、员工、销售网点、订报或刊登广告的渠道等基本不变,并向订户、客户承诺:“过去民国日报之一切手续请与本社接洽,报价与民国日报相同。凡民国日报订户,本报仍照常寄送。”
“人民之声”电台,则自20日开始每日播音4小时,即上、下午各一小时,晚间两小时。其中,上午10点至11点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施政报告,下午1点至2点为新闻、广告时段,晚上7点至9点转播中央电台新闻,并播送气象和音乐节目。
到了11月21日,由李济深、蔡廷锴、蒋光鼐等宣布脱离国民党,联合“第三党”和“神州国光社”成员发起成立“生产人民党”,推陈铭枢为总书记。会上,通过了胡秋原参照《人民权利宣言》起草的“生产人民党”纲领,27名发起人在签名册上签名。
时至12月11日,黄琪翔、章伯钧宣布解散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由李济深、陈铭枢介绍,黄、章于15日参加“生产人民党”;由黄、章介绍,丘哲、周惠生等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员,也于18日加入该党;此后,在福建的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员分批加入该党。参加“生产人民党”的还有部分脱离汪精卫的改组派分子,第19路军中级以上军官,以及马来西亚、越南等地部分华侨。虽然《生产人民党总纲草案》第一章第二条(乙)款规定,入党必须“由本党党员二人以上之介绍”,但由于非常时期,有一些人只由陈铭枢一个人介绍入党。新党党员登记造册后,共计有311名党员。到1934年1月,随着“福建事变”失败,“生产人民党”也随之解体。
11月22日上午9点,全市悬挂新国旗,“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建省政府礼堂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庆典。庆典首先由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代表梅龚彬向主席授印,李济深受印,受印后宣读誓词,签字盖章。政府主席李济深和陈铭枢、陈友仁、蒋光鼐、蔡廷锴、戴戟、黄琪翔、徐谦、李章达、余心清、何公敢10名委员同时宣誓就职。誓词云:“余等谨接受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付托,誓以至诚努力实现人民权利宣言。谨誓。”誓毕,梅龚彬致训词,来宾殷公武、萨镇冰、沈光汉、谭启秀、丘岛人相继演说;次由李济深答词;陈铭枢、蔡廷锴又相继演说。之后,呼口号,奏乐。
至此,“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三位一体鼓喉舌
胡秋原来福州前,在上海身兼第19路军旗下的“神州国光社”及《读书杂志》总编辑。此次执掌福建《人民日报》,可谓游刃有余。
1933年11月上旬至12月11日的30多天里,胡秋原身兼文化宣传部主任与福建《人民日报》社长,大小事情,皆亲力亲为。如福建《人民日报》从1933年11月21日至1934年1月12日,前后53天所发的48篇社论中,胡秋原署名的就有9篇。
福建《人民日报》从正式创刊起,一般每天三大张。实际上只有31天是出三大张,有7天(含“号外”)只出一大張,有3天出二大张,有5天出二大张半,有6天出了三大张半。
该报三大张的版面设置是:第一大张主要刊登国内外新闻,“人民革命政府”文件,特约专载、专译、来稿等;第二大张的栏目有“地方新闻”(12月17日起改称“地方消息”)、“闽省新闻”“国内通讯”“社会新闻”,12月27日起上述各新闻栏目的名称被取消;第三大张的栏目有“经济新闻”“教育消息”(12月17日起改称“教育新闻”),12月27日起上述两个新闻栏目的名称取消。还有“大众世界”办到12月2日,12月20日起创办“副刊”。
自11月20日起,胡秋原主持的报纸、电台及通讯社发布的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首先,重大事件的报道。如:11月20日“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召开情形,22日“人民革命政府”中央委员宣誓就职典礼,24日各部会长官和福建省省长宣誓就职典礼,25日“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和各军长宣誓就职典礼等盛况,等等。其次,重要文告的发布。如:各种《宣言》《通电》《纲领》《条例》《决议》《公告》等文献,有关“人民革命”性质、目的、意义的解释宣传材料。在福建《人民日报》创刊号的第一版上,3个通栏大标题刊登《人民日报创刊启事》《人民领袖宣告实行脱离国民党党籍》《国民日报社(停刊)启事》《先声通讯社(更名)启事》等公告,短评《祝人民革命政府诞生》;11月22日刊发了《政府成立宣言》《人民革命政府发表对外宣言》;12月2日“特刊”上的《告生产人民书》,12月11日的《中国革命行动委员会宣告解散启事》等。再次,海内外的祝贺,各地的庆祝活动与外报报道。如《福州十万工友拥护人民革命政府》《海外侨胞纷电,庆贺人民革命政府成立》《法女记者访李主席,对人民革命表同情》等。
“福建事变”期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还出版了《革命政权》期刊,多是宣传政府政策、理论等。而相关团体与民间主办的《国光晚报》《大众晨报》《人权早报》与《新潮日报》等也于福州创刊。
办报73天成绝响
自1933年12月12日起,胡秋原专任文化宣传部主任,由王亚南接任福建《人民日报》社长一职。
胡秋原与王亚南是早年留学日本的好友,他们曾在东京成立了一个编译社,胡秋原给它命名为“白沙社”。他们翻译的丛书,大都是交由神州国光社出版。此次,他们再度同事,二人颇有默契,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文宣工作。
如重大社论与重要活动的报道由胡秋原把关,王亚南与彭芳草具体负责报社的日常事务与笔政。在前20天里,该报主要报道“人民革命政府”开展的政治、外交、经济等各项工作。
从12月下旬至1934年1月13日停刊十几天里,福建《人民日报》主要报道蒋介石飞机的狂轰滥炸,“人民革命政府”下令讨伐以及“人民革命军”的一些军事行动、后方民众的支前活动等,以“革命战争”的内容居多。
此间,几乎每天一篇社评,如陈铭枢的《中华共和国二年》,胡秋原的《防卫与进攻》,王亚南的《伟大的革命战斗开幕》,王礼锡的《武装工农》,朱伯康的《肃清买办资产阶级前卫流氓法西斯蒂》,季雨时的《以铁与血来回答蒋逆飞机之疯狂屠杀行为》等。最后一天,还发表社评《革命战争胜利的预测》。总编辑彭芳草的社评有《拥护政府讨伐蒋贼》《南京反动政权基础动摇,讨伐蒋中正之良机》《生产人民的目前急务》《蒋中正卖国更进一步》等。
胡秋原主持或主管的“人民”媒体,包括过渡阶段《福建国民日报》的20天,前后只有73天,在当时却有很特殊的意义。“福建事变”失败后,胡秋原遭到港英当局逮捕,还被驱逐出境,在欧美度过了三四年流亡生活。由于胡夫人在香港期间受到惊吓,造成长女采薇早产,不久夭折,给他们夫妇留下了永久的痛,此乃后话。
编辑/韩西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