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
智能制造正在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贵州省以落实《中国制造2025》为主线,从推动试点示范入手,已培育了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实施了多个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同时,也遴选了中航黎阳、西南水泥、贵州翰凯斯等20余户制造业企业,正在开展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遍布装备、化工、建材、白酒、医药等诸多行业,对带动各行业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供了范本。
智能制造既是国家战略又是国际趋势,既是巨大产业又是技术工具,是我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西部地区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手段。发展智能制造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遵循各个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按照企业发展基础和规划定位逐步实施。
西部欠發达地区只有按照党中央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牢牢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探索一条适合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本省省情的智能制造发展道路,才能有效利用智能制造这个科学方法,不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发展。
智能制造需要“三化”同行
发展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要根据自身情况,重点从“三化”建设上下功夫。
一是数字化生产,即将制造流程中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和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通过数据化快速运算与分析,实现自动化处理和制造。
二是网络化建设,即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仪器、设备及其他电子终端互联起来,按照一定的网络协议相互通信,以达到软硬件及数据共享的目的。
三是智能化管理,即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智能应用,它可以通过仪器、设备及其他终端的“自我意识”形成智能化反馈,并代以“人”的理性决策和事务管理。
贵州如何践行智能制造
以贵州工业企业为例,我省在全国而言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在智能制造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些如传统的能矿行业,大部分都还处于工业1.0或2.0的低级阶段,必须从数字化开始补课,逐步向自动化生产过渡;而航空航天和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多年在两化融合方面的积累和实践,可以在网络化与智能化上多下功夫。只有产业链上逐步补上了智能化的短板,才有可能逐步形成全省智能制造的产业生态。
一是,要着力解放思想观念。智能制造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的融合,首先是思维模式的颠覆与再造。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从产业认知、顶层策划、战术布置等层面对智能制造所需要的流程再造和价值链重构具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把“观念”里的产业形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呈现为物理化的产业工具。对于贵州来说,虽然近年来实施的工业强省战略,在一定程度上逐步解除了人们的思想禁锢,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仍较大,传统的理念、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注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的思想仍然有一些市场,解放思想观念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加突出。
二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当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五次产业革命叠加的风口浪尖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根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唯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更迭带来流程优化和产业增值的新技术、新法、新手段,不断助推智能制造深化实施,为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动能。
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一方面要从提高用户体验度的角度入手,把用户体验度推演为生产制造流程中蕴含着的信息技术,完成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从客户到生产的双向反馈。另一方面要从制约民族工业基础的瓶颈技术入手,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新工艺紧密结合。
三是,要与大数据紧密结合。数据是智能制造的“灵魂”。智能制造为制造业创造数据接口,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为制造业建立一个连贯的数据链条,促进产品智能化、流程智能化、企业互联网化。总的来说就是将大数据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之中,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检测、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各环节中嵌入大数据,真正完成由能源驱动型企业向数据驱动型企业转型;通过赋予产品以大数据生命,提升其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已具备了良好的大数据基础,智能制造与大数据结合的条件更加成熟,成效也将更加显著。
四是,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智能制造的根本,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可靠性和附加值,增强满足于生产生活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的供给能力,这正好与落实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不谋而合。实施智能制造,会给制造业带来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同时研制周期的大幅度缩短,运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产品不良品率的大幅度下降,正是制造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重要抓手。需要将智能制造与“千企改造”结合起来,在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的过程中,运用智能制造的技术和方法,推动传统产业逐步向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转型,逐步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