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生活)》和绘本作文双向构建

2017-12-07 18:06陈维道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摘 要]信息技术的介入,特别是数码、手机实拍即时呈现和文字即时录入,使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绘本作文教学的共性目标得以彰显。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两门学科不同的核心统一体,使其互为作用,通过言化、借用、植入、实拍、即录、引创等手段,实现两门课程教学的双向目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绘本作文;双向构建;双向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3-0001-03

同一名教师同时担任品德与社会、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如何将两门学科融合教学,实现双向目标,有效贯彻国家课程政策,是非常有益的探索。笔者回顾多年借力于信息技术促进品德与社会课同绘本作文课“双肩挑”的教学实践,疏理出一些经验并做出理性反思。

一、品德与社会课与绘本作文整合教学的理性思考

品德与社会课和作文课有着同等地位。作为课程终端贯彻者的教师,我们不能厚此薄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改变课程缺乏整合的现状”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的理念同品德与社会课的综合性、实践性、生活性的课程性质是互相协调一致的。特别是国家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政策,为品德与社会课和绘本作文核心统一的教学提供了桥渡作用——通过融合性教学,互相提供有力的支撑点,相依、相生、相融、相进,使各自的本位教学的品位也得到提升。

二、品德与社会课与绘本作文整合教学的形式与类型

1.言化,信息技术提供了便捷

言化是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或活动通过范例、引创等手段化为绘本和有形语言,在视觉印象和短语表达中提高学生对抽象道德和实践行为的理性认识。如在互联网中搜索并阅读“历届国家领导对雷锋的评价”后,课件呈现卡通“钉子”的形象,教师范画、范写引渡,学生尝试着创作绘本,让碎片化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

如图1的“钉子”与喜洋洋融为一体,“拥有钉子精神就如同有人生外挂”这样富有内涵的语言,彰显了对“钉子精神”的个性理解。图2语言简洁,“请让钉子精神走遍全世界”之言独具个性,有世界的眼光,也含着爱国思想。图3画满的“钉”字和小诗足见雷锋精神已铭刻于心,凝成意识,甚至化为行动了。信息技术迅速地将这些精彩的绘本和只言片语通过电子报刊、网络课件等形式进行呈现,产生了视觉冲击效果,让学生拥有了学习成就感。将无形的道德教育寓于有形、有情的绘本片断中,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持久延续。

2.借用、植入、实拍、即录、呈现、引创

借用、植入、实拍、即录、呈现、引创六要素互相融合、相促进,在两两或三三组合中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不断生成绘本片断,其生命价值在于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科的融合度,绘本的人文性、艺术性、真实性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可感性、趣味性,彰显了其核心地位,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高了绘本作文(片断)的内涵和品质。

(1)借用和植入。

借用,即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为核心,将绘本写话等视觉生活资源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语言创造潜能,并反作用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升华。借用渠道有美术、语文和互联网、校本原生态实拍等。绘本资源可以是融入品德课程内容的绘画作品,通过引创使色彩、线条等绘画语言转换为有形的文字语言;可以是影视、摄影等作品,学生欣赏后可引导他们生成绘本作品,进而生成文字片断。植入就是以品德与社会课程为核心目标指向,把融合性绘本片断或可用于绘本的资源适时、适度地切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让情感和道德引路,使学生在身心愉悦、道德熏染和审美情趣中不断生成课堂精彩。

(2)即录、实拍、呈现、引创。

实拍是将可作用于双向教学的原生态资源拍摄成图片、短片再呈现的过程。即录是将实拍等资源预设在WORD文档中并以范例施以引创——引导学生创生个性化绘本语言,教师再将碎片化言语即时录入到文档中进行呈现并评价。呈现并非简单地看,必须与提引语言、活动相配合。提引让学生关注绘本资源,有前引、后引;影视、摄影资源还可以通过暂停、回放、截图、录屏等来提引。引创是为了积累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词汇、短句,形式有:教师用贴近生活的多形式语言范例,打开学生语言表达的闸门;集体引创即录,将学生多彩的个性化语言即时呈现,共赏、共读、共评,引发更多精彩的短语生成。即录、实拍、呈现、引创多位一体,新闻性、真实性和视觉冲击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打通学生大脑中品德、色彩、形象、语言模块的通道。

三、品德与社会课整合绘本作文实现双向收获的案例

1.在借用、植入和以人拟物中增添双向收获的魅力

互联网影视资源,特别是异域自然风光、动物世界等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随时关注互联网资源的更新,选择融合度强的视频巧妙植入,并通过以人拟物活动引导学生创写、创画,让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学生化、趣味化、童化中站稳立脚点,实现双向收获。

教学五年级下册《尝尝苦滋味》的“磨炼意志”时,教师开始用读教材并联系实际讲解的方法,结果出现了“课堂疲软”现象。适逢互联网在疯传“小象战胜十四头母狮”的视频。于是,教师设计了 “磨炼意志”及安全教育植入教学:先回顾四年级《美丽的生命》《当危险发生的时候》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白“美丽的生命需要顽强意志、强健体魄、机警智慧,这样才能战胜危险”的道理;然后呈现小象的卡通图,开展“假如你是小象,遇到十四头狮子会怎么办”的畅想,提高小象在学生心目中的美誉度。接下来观看视频,观后讨论,再夸小象并过渡到模拟小象练功的活动:教师当“象教练”,一只手背后,另一只手前伸摆动(做模拟小象用鼻子练“喷水功”等;学生模仿齐“练”,教师即兴创作儿歌,渗入“磨练意志”的内容来赞美小象并领读;之后,让学生模拟小象练“脚踏功”“ 甩鼻功”等,即录学生夸赞小象的只言片语……)。学生超乎想象的积极和守序,语言碎片和模拟动作也千姿百态。之后,以人拟物活动戛然而止。在自绘小象配儿歌、短语的作业中,学生静得出奇,生成的绘本片断童话般地反映了对捍卫自我生命的精神领悟,也反映了“磨练意志”的品质。最后,教师以《假如我是小象……》《勇敢的小象》《小象——我心中之象》等多命题自选作文来引导学生练笔,学生都写出了内容丰富、细节生动的精彩作文。endprint

如图4绘本片断中表现的意志品质为自救、自护、护航:“小象贪玩掉队了。一群饿红了眼的狮子把它围成水泄不通的大圈圈。小象左看是狮,右看也是狮。狮子张大嘴瞪着眼在说:‘今天要把你吃了。小象说:‘我是铜皮铁骨的小象。说着卷起一块石头向狮群抛去,落在一头母狮子身边,地上的沙子都震飞起来,吓得那头狮子一跳。”

2.在实拍、预设、引创、即录和后续呈现中升华情感

我校处在裕溪河边。裕溪河是巢湖通达长江的黄金水道,也是火烧赤壁的古战场,是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热爱家乡的教育的良好资源。教学五年级《我爱祖国山和水》前,我组织了“亲近裕溪河”活动:一是实拍,用数码相机实拍裕溪河风光片,结合五年级下册语文习作4写游记的内容,制作成微电影《裕溪河之歌》,布置学生去观察裕溪河,了解裕溪河和观看巢湖传说的动画片《陷巢州的传说》;二是预设,将实拍的裕溪河美丽风光图片嵌入WORD文档中,预留文字录入的文本框,为课堂即录共创“赞美裕溪河儿歌”和“绘画配儿歌”的体验活动奠基;三是欣赏微电影和交流“亲近裕溪河”活动的收获,评价引渡到“创儿歌,即时录入”赞美裕溪河的环节:打开预设的WORD文档,教师以“裕溪河啊最美河”“夕阳照水溪如画”等通俗的句子起兴引创并署上教师自己的名字。当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闸门打开时,即时录入正式开始,谁续接得好,教师就在预设的文本框中即时录入他的精彩句子并署上他的名字,并评价和引读他的作品……就这样一直达到教学高潮时,教师再一人发一张画纸,让学生用绘本配儿歌赞美裕溪河。学生进入创画、创写情境后,教师再用数码相机实拍绘画场景,用来办绘本作文电子杂志,进行后续的教学欣赏、评价。所有学生交上了个性纷呈的绘本儿歌作品。有的学生模仿教师和伙伴的语言,但改变了个别词、句,有的学生自创儿歌进行表达,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仿中创造,甚至完全创新。如图5的钢笔画配儿歌,构图巧妙,想象丰富,儿歌韵味十足,情满于文,爱满于河。圖6的水彩画,夕阳、楼宇、河水错落有致,色彩和构图简约,小诗充满了对裕溪河的无限热爱之情。而语文教学也因此节省了一节习作课的时间,在再次欣赏微视频和展示、欣赏、评价学生绘本作品后,教师直接引领学生进入作文草拟环节,生成的作文也是多姿多彩并充满着真情。从作文整体来看,即创、即录的儿歌在学生作文中都有借用,写法独特,有的以儿歌开头,有的以儿歌收尾,还有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都借用了儿歌,回环往往复地赞美着家乡的河,给人以美感。

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亲近裕溪”“绘本裕溪”,到语文教学的“文本裕溪”,学生经历了两门学科、两个核心统一体的学习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实拍、预设、引创、即录和后续呈现绘本的过程中与作文课深度融合起来,也让学生和教师间以热爱家乡的情感为纽带,达成了默契和视域融合。

3.在实拍比较和呈现、即录中从教材到绘本作文,引领品德与社会实践

安全教育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教材安全内容到绘本作文,再到现实中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信息技术的桥渡和绘本作文的强化、感染作用非常重要。教学四年级上册《安全地生活》时,我先用数码相机拍摄七中和本校学生放学路队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比较讨论后创画、写话;然后给大家呈现绘本片段,进行欣赏,并围绕“谁是国旗下的安全娃,谁是最优秀的演员”开展安全主题电影实拍活动。将上下楼梯、放学路队、课间安全等模拟拍摄的电影与随机跟踪拍摄的情景,通过剪辑制作成班级电影进行播放、欣赏、讨论、评价,再开展绘本片断活动……原生态实拍及绘本片断的反复呈现,增强了学生群体安全行为的内驱力。如图7是学生创写、创画的安全绘本作品。这对绘本习作《国旗下的安全娃》《我是安全娃》《他是最美安全娃》等起到了重要的构建作用,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安全教育内容在绘本作文中内化并引领着学生的安全行为。

四、对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绘本作文整合教学作用的再认识

在我国,同一名教师兼任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好每一门课,有效贯彻国家的课程政策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品德与社会课整合绘本作文有其现实意义,充满了神奇色彩:(1)品德与社会的正能量引领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使绘本作文更有内涵,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性、开放性也增强了。(2)绘本优美的线条、色彩等美的熏陶及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有感化作用,使作文和实践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性味,人文色彩浓厚的绘本作文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意义的理性升华。(3)醒脑。大脑是生命集合体,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与语言、思维、形象、色彩、情感等的相互作用下,大脑多模块协调,让活动实践上升到了理性高度。(4)实用性强。道德宣传是国家、社会、企业等的普遍需求。品德与社会课与绘本作文的互为作用,使得具有这一能力的小学生走向中学、大学、社会和市场,在此过程中,他们一定受益多多。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与绘本作文的整合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支点。支点多则支撑力强,学科本位更得到了彰显,非本位学科亦可获得更多的支撑点。这正是“双肩挑”教师对有效贯彻国家和地方课程政策的最大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维道.语文教学中的游戏创新与植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7).

[2] 聂瑞华.基于支架理论的在线学习资源开发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