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即墨
五大三粗未必丑
文/即墨
“他长得五大三粗,丑死了。”
这样的说法,相信你不会不认同吧。具体而言,“五大”指耳、肩膀、手、臀部和脚(一说“双手、双脚和头”)这五者大,“三粗”指腿、腰和脖子这三者粗。如此一个形象,放在当下还真就是“丑死了”。
但是,我们翻开词典,会发现该成语解作:“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从中,我们看不出贬义的成分,哪来的“丑”啊?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学们一定听过“唐朝以胖为美”的说法,有些胖子也以此自我解嘲:“要是在唐朝,那我可比杨贵妃还吃香呢。”词语的意思是会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每一代人的不同观念,都会在词语上留下痕迹。“五大三粗”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在古代,某人被形容为“五大三粗”,那可是值得高兴的事,就像现在被别人夸为长得帅一样。古人对于帅有一套传统标准。比如“耳大”,民间相传是有福相、能长寿的象征,你看画像里的佛祖啊、达官贵人啊什么的,耳朵是不是都很大呢?《广褴集》就云:“耳大四寸,高耸垂肩者,主大贵寿长。”又如肩膀大、脚大,在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肩膀够宽阔的男子更有力量(俗谚“膀大力不缺”),加上脚大才能走得远走得稳,两者都是很受劳动人民向往的体型。古代小说中常用到一个词叫膀大腰圆(圆即粗),如写鲁智深就用到了这个词,以说明他有大力气。再如手大,古人认为手大能聚财。还有,臀部大的人坐姿稳重,“腚大江山稳”,帝王将相可都希望屁股大点呢!
由此可见,因为审美观和人们愿望的不同,词语意思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记住词语的真正意思,以免出了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