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杨艺君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到底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就众说纷纭了,例如高中教育是为本科教育准备的(至少升高中就是为了上大学,这是普通人基本观念),而中职教育却是为了直接就业,即中职教育不是一个阶段性教育,而是面向社会的,正因为此,中职教育是直接接受社会考验的,如果毕业学生就业质量不高,中职教育就业面临指责,而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却没人指责高中,从这点看,中职教育多年来还是承受住了社会的考验的。
中职学生实习、就业能否经受住社会的考验,是评价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为此,中职教育必须是面向岗位的,这就是多年来倡导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
无论多有名的教育专家,也无论他们提出了多少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的质量是由每一个教师通过每一次课体现出来的,因此离开教师,就无法来谈教学质量。学生的职业素养、操作规范、行为习惯要专业教师通过一次一次的有效教学活动的培养而形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很难通过说教来达到,而专业教师自身专业精神、职业态度、行为模式逐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却会起到非常好的收效。简单来说,专业教师对待整理工位、打扫卫生等实际问题的态度,会影响着学生,同样,专业教师对工具的使用、仪器设备的操作、环境问题的处理等,会影响着学生,专业教师面对实际问题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样影响着学生,这些对于一个专业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品质和行为能力,不是通过大学教育能够达到的,它是需要在生产实践、合作劳动中不断的磨砺中逐渐形成。若使“做中学、做中教”不只是一句口号,笔者认为专业教师有没有“做过”是关键,如果专业教师没有经过实践的磨练,可能会在课堂上使用课本上抄的荒唐案例,其设计的课就算是再贴近所谓的“先进”理念,都没有生命力,这就是通常说的:有技术才会使课堂有内容。专业教师是否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直接影响着学生职业的发展,也间接地影响着整个专业走在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上。
因此,中职专业教师的资格标准中最重要的应是看是否有工厂经历,在德国,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有5年以上的工厂经历。专业教师的资格标准应首先考虑工作经历,其次才是学历、专业。同样,如果中职教师职务(职称)评聘一直沿袭着学历、论文、获奖,这怎么能把专业教师引向关注课堂、关注技术、关注学生的方向上去呢?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规定: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比例达到60%以上。笔者认为,能否实现教育部的目标,关键在于基层主管部门如何制定具体措施。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优势专业的学校会成为名校,而中职学校的某个专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一个专业的发展是要经的起市场的检验,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完全由设备的投入来决定,因此,一个中职学校全力办好1个~2个优势专业,将其做强,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不考虑专业开设的基础条件,盲目开设专业,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也会使学校失去专注力。中职学校建设方向上,对于优势专业和经过市场考验的专业,应集中精力办好,使其能长期处于领先一步的位置,并围绕优势专业发展相关的专业群,形成学校特色优势专业是符合中职学校发展规律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起步阶段有“省重点、国家重点”的评级,后来是省级“重点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建设,已经说明从主管部门对专业建设的重视,我想不久会有国家级的“重点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只有将专业办好了,职业教育才会有生命力。
有很多人问:学校为什么要买那么多车,给学生拆是不是太可惜了,在教学中不能用模型或教具来代替吗?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使用模型或教具可以辅助学生理解原理,但对于培养技能几乎毫无用处,若培养学生修车,只能用实车作为教学对象,这是中职教育特点所决定的。如果硬要在修车与教学之间加上一个特制的教具(很多所谓研发的教学设备就是这样),那只能是画蛇添足,我们一再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首先是教学设备与产生实践设备的一致。
笔者很自豪我们实训教学车间就像是修车现场,既然是现场,一小段绳子、一卷铁丝、一块方木,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作用,一些铁片、或其他看似无用却非常管用的东西,摆在货架上,可能不整齐美观,也不可能像办公室所那样清洁。但生产现场就是这样,那些窗明几净、干干净净不见杂物、地板亮得可照见人的车间,总令人生疑,因为它离真实的生产环境太远了。
车间里的油泥、灰尘、噪音、气味避免不了,教师能不能习惯?想让学生成为有职业素养的劳动者,首先教师自己是不是?能不能?愿不愿?
实训车间应兼具教学和生产两种功能,学生实习训练之余,有机会的话就参与对客户的服务,即是一个企业化的车间。它的企业的特征,表现在它有真实的服务客户的压力,这样的车间已经矗立在我们的面前。
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规定指出: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我们正沿着这个方向努力。
专业教师根据生产实践设立教学项目,并亲自准备和实施实训教学,是技能、技术教学的基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导,教师把握整个实训的进程和结果,因此只能说是一种模拟的实践教学活动,属于实训教学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很重要,但也不能停留在这一状态,因为,不经过严酷的实践考验,终为温室里的弱苗。
现场教学才是实训教学的高级阶段,所谓现场教学就是在修车现场,教师是解决实践问题的主要力量,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操作,遇到难题共同商讨,共同分享问题解决的喜悦。
现场教学最大特点是:生产是显性的,教学是隐性的。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是开展现场教学最好的机会,当面对客户真实地解决问题时,要面临巨大的压力,教师与学生一起成了被考核者。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了带班的大班长,学生成了学徒,真实地对客户的服务,证明课堂所教的实用性;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将“为客户解决疑难,服务社会”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心中。只有当教师与学生是同行者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才会发挥出来。
不可否认,在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时,技能大赛成绩是最明显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积极参与各级技能大赛也是职业教育自我提神的热点,但过度看重技能大赛成绩,会将职业教育也引向了所谓的“精英”教育方向,在这样一个指挥棒的指引下,中职学校不得不把相对缺乏的优质师资和相对紧张的实训资源仅用在个别学生身上,采用过度训练的模式来取得成绩,其后果是漠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基本教育需求,难道大赛成绩真的是职业教育目标吗?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是以大多数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不能简单化,只有在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院校绩效考核时,才会将职业学校的办学真正引向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和注重教学质量的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