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雷跃捷 张 伟 田晓凤
媒体转型期电视新闻的艰辛探索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电视和视频类参评获奖作品评析
□ 文/雷跃捷 张 伟 田晓凤
媒体转型期,电视媒体为应对挑战做出哪些转变?这从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反映出来。本文对电视及视频类参评作品反映出的这些变化作了剖析。
电视视频 获奖作品 变化评析
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新闻奖评委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于2017年8月下旬在北京落下帷幕。在605件参评作品中,电视作品105件,获奖作品43件,占全部获奖作品的15%。检阅2016年度参评获奖的电视类和视频类作品,可以发现,在当下媒体转型时期,以往电视媒体作为第一媒体的地位受到巨大挑战,为应对挑战,电视业正在探索转型之道,表现在电视新闻报道方面,则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在今年的中国新闻奖评奖大会上,评委会提请评审专家们要关注融媒体性质的作品。而这种具有融媒体性质的作品,主要是以视频呈现的方式表现出来。被誉为2016年现象级的主题宣传作品——由新华社全媒体报道平台出品的微电影《红色气质》,在评委会上引起了评委们的关注。该作品以融媒体的理念和呈现方式,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讲述了中国共产党95年来艰苦卓绝,不忘初心的奋斗历程,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作品时长9分5秒,在这个短暂的时长里,运用了VR、航拍、特技、H5轻应用、动漫、Flash等新技术,将新华社国家图片库里那些封藏已久的照片和影像,通过数字技术的各种表现手段,使其鲜活灵动起来。这个作品是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生产的一个典型案例,体现了融媒体新闻生产的“大创意、大策划、大制作、大传播”的特点。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这个片子可谓匠心独运。作品通过两条线索:一条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从艰难困苦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另一条是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在报道和传播中国共产党艰苦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一个个经典瞬间。前一条线索是明线,后一条线索是隐线,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通过将主持人陈小波和故事的讲述者瞿独伊——瞿秋白的独生女、和中国共产党同龄的、新华社驻莫斯科的首席记者讲述的声音、不同乐器变奏的国际歌的声音,和历史影像、以及通过特技让静态的图片活动起来的画面有机地融为一体,节目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感。这个片子在微信朋友圈里得以广泛转发、点赞和评论。
微信名为“冰糖”的网友说:“当一张张珍贵的新华社典藏图片串连、灵动、鲜活起来,仿佛带人徜徉于漫漫的历史长河。配乐创意奇妙,不同乐器演奏的《国际歌》贯穿全片,尤其喜欢结尾时空灵感,意境悠远!给制作团队100个赞!只要是经典精品,主旋律作品照样能震撼人心!”微信名为momo的网友说:“坐在动车上,窗外的风景向后退,仿佛时光倒流,伴随着国际歌熟悉的旋律和新华社一张张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老照片,讲述人沉稳平静的述说中透出信念之光,我的眼泪掉了下来,远方不止有诗和田野,还有梦想”。
网友们以自己的肺腑之言,表达了对这个作品的感受和褒奖。可以说,除却高远的立意和深邃的内涵,此片奇妙的呈现方式和各种不同传播技术手段的融合运用,也是作品产生直抵人心,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重要原因。
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的年份,以这些题材为主题宣传的新闻报道是当年主旋律和正能量传播的主打作品。另外,对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的报道、对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等等也成为当年新闻报道的重头戏。从参评获奖的2016年度电视新闻作品来看,这方面的作品是主体。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继续发挥主力和示范的作用。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直播报道,央视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系列直播节目”,以全景式报道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峰会的盛况。节目包括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与会领导人陆续抵达G20会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致开幕词;习近平主席夫妇举行欢迎晚宴等6场直播活动。
央视这次现场直播报道,是G20杭州峰会特别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场直播报道由央视台领导现场指挥,新闻中心时政新闻部牵头,全台各部门通力配合,协同作战。央视直播团队精心谋划、设计大批创新镜头,实现了全流程、全景展示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G20杭州峰会的各项重要活动,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和领导人风采。此外,报道团队积极发挥各种设备功能,首次动用先进的夜视摄影设备,为峰会报道增添了创新的色彩。
如果说央视作为国家队,在电视新闻报道方面起着示范和先导的作用,而一些过往在办台理念偏向于娱乐或其它方面的电视媒体,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的省级卫视台,近年来,办台理念和节目取向也发生了悄然变化,“新闻立台”的理念开始回归。长期以来以娱乐为主打产品的湖南卫视,近些年来在新闻报道方面加大了力度,不仅打造了一批新闻名节目和名栏目,如《新闻大求真》(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名专栏一等奖),而且在日常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重大主题宣传中,实施大投入、大创意、大策划、和大制作策略,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新闻报道脱颖而出,引起电视业界和观众的关注,在网上也广受好评。作为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献礼片,湖南卫视制作的大型电视系列片《初心璀璨》(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系列三等奖),以大手笔的策划,讲述了湖南的几代共产党人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事迹。报道将镜头聚焦江南工业集团、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中南勘测设计院、醴陵陶瓷城、南山牧场、湘西吉首大学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单位的杰出代表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彰显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品质。为了拍好这个大型系列片,摄制团队远赴戈壁沙滩、水库大坝、高山牧场;深入科研实验室、杂交稻试验田、工厂车间,把一个个经典故事,拍摄得既大气、又细腻,看完片子,使人得到回肠荡气,余音袅袅的艺术享受。
湖南卫视另一个参评的电视系列节目:《我家的长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是主题宣传的一部佳作。湖南省桑植县是红二、六军团长征的出发地,也是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如何展现这块红土地的革命牺牲精神?湖南卫视没有做宏大叙事,而是选取了两个家庭:贺龙一家十口人和跟随贺龙长征的侯清芝一家八口人在长征中的传奇故事。在节目策划过程中,记者根据侯清芝一家跟随贺龙部队参加长征的线索,在桑植县了解到,当年跟着贺龙元帅参加红军的数千名父老乡亲大都牺牲在革命途中,而贺龙自己带着出生仅18天的女儿在长征路上也历尽生死劫难,记者为此受到深深的震撼,于是决定以这两个家庭的长征故事为主线,探访红二、六军团长征的足迹。摄制组从湖南出发,辗转前往四川、甘肃、陕西、北京等地,行程近万公里,走访了数十名相关当事人或他们的后人,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素材和资料,特别是在北京对贺龙元帅女儿贺捷生老人的专访,让记者掌握了许多感人的细节。摄制组在高原、雪山、沼泽等地采访,克服种种困难,充分挖掘故事,最终制作了五集系列报道。播出时配发的宣传片,以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为主旋律,感人至深。80年前的历史有些是无法重现的,在文稿上,记者将贺、侯两家通过牺牲、草地、孩子、庄里、战场等五个共通点组接故事;在画面处理上,没有过多使用万能的影视资料,而是通过油画、后期特技处理等方式精准呈现人物关系和战争环境,节目不仅讲述了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那一代人不畏牺牲、坚定信仰的故事,而且还结合今天的改革发展状况,弘扬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时代精神。此系列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是运用纪录片的表现方法艺术地呈现特定的主题宣传,创作者对时空转化的历史把握和音响画面的艺术演绎,赋予了这部五集电视系列片史诗般的恢弘和行板式的流畅。
▲ 2016年9月2日,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峰会)在杭州举行欢迎酒会,嘉宾在欢迎酒会上举杯庆祝。(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 2016年10月19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海上丝路看深商》(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系列二等奖)是深圳卫视在2016年国庆期间推出的12集电视系列报道。“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命题,也是新闻素材的“富矿”,相关报道是近年来的热门选题,如何做出特色和深度是一个难点。《海上丝路看深商》从“一带一路”倡议三年来获得的早期收获的角度出发,紧扣深圳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区位特点,以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深商”为切入口,用“小视角”阐发时代大主题,展现深圳企业在海外拓展打拼的生动故事,重点阐释“一带一路”的“共赢”理念。
该系列报道精选南太平洋、东南亚、中亚、中东、欧洲、非洲等地区有代表性的20多个国家,采访对象既有比亚迪、中兴这样的知名大公司,也有WOOK、正义网络等中小微公司;既有深圳中集、深圳地铁这样的国有企业,又有基伍手机、大族激光等民营公司;既有IT等高科技行业,也有不为人所熟悉的现代农业、远洋渔业。
该系列报道与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在同类型报道上,打出了差异牌,为地方台结合本土特色,做好国家战略题材的宣传报道做出了良好示范。针对性地阐释和剖析企业“走出去”的真实经历,提供一手资料,有业界专家评价此系列报道“可作为推进‘一带一路’的教学片”。
媒体融合时代,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开展的新闻传播实践,打破了传统的行业壁垒、专业壁垒、职业壁垒和媒介壁垒,界外的参与和融合,成为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方式。电视新闻报道领域的界外参与和融合,在今年的中国新闻奖参评获奖作品中已经是“小荷已露尖尖角”了。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这些年来打破以文字新闻和新闻摄影为主打产品的固有模式,大力打造和建设音视频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形成了新闻传播的矩阵态势,其中新华社全媒体报道平台(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名专栏一等奖)尤其出色,该平台近年来制作了一系列优秀融合视频作品。在今年参评的中国新闻奖作品中,除了上述的微电影《红色气质》之外,获本次电视新闻系列报道一等奖的《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也是由该平台出品的。这个系列报道呈现出立体多元的传播效果。在融合报道方面,开创“天地结合”的全新报道形式:两位航天员以“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的全新称谓,首开世界新闻史上记者从地球之外的太空上发回报道的先河,有效吸引了受众和网友们的关注。
海外网友CHEN说:“收看太空人的日记,太有意思了。新华社这个创意真绝妙。”BBC记者罗宾·布兰特在社交媒体通过个人认证账号发文评论称:“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报道比BBC的报道领先一步。”
“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系列报道,围绕重大主题进行突破性创新,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的报道视角,内容独家,跨界融合、表达新颖,互动充分,全媒体呈现,成为全国媒体融合报道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在我国新闻报道史上,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媒体融合的大趋势给电视新闻业带来了极大冲击,受众分流现象明显,电视开机率持续走低,电视业的危机日益明显。但也应该看到:以移动互联网为先导的媒体融合,给电视业的转型提供了机遇。美国学者戴维·阿什德在他的《传播生态学》一书中说:“信息技术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互动是信息文化的一部分,信息技术被融入某些社会行为的方式,而同时它又为所有不同的社会行为提供发展的机会”。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给不同行业、不同介质的传播渠道提供了跨界融通的机会,这样媒体融合就有了技术平台和实施条件。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抓住了机遇,乘势而上,这就是遇到的最好的机遇;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无异于束手待毙。新的电视传播模式代替旧的传播模式,这是一个自然规律。检阅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参评获奖的电视类和视频类作品,我们既看到了电视业在当下面临危机时所做的艰辛探索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也看到一些旧的观念和传统报道模式仍然在束缚着电视从业者的头脑和手脚的痕迹。正因为如此,在参评获奖的作品中,堪称精品的寥若晨星,相当一部分节目仍然固守着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一些条条框框,给人以似曾相识,缺乏新意之感。反观一些创新的作品,恰恰是跨界的媒体生产制作出来的。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走融合创新之路,对于传统电视媒体转型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衷心祝愿中国电视业在融合创新的转型之路上,迎来新的青春。
(作者雷跃捷是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新闻奖评委;张伟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田晓凤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