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 宋会鸽
摘 要:重读经典名篇,从“小问题”到“大探究”是文本细读的关键所在。本文由司马迁《项羽之死》里的“田父”与“亭长”两个注释,引发出关于“天下、民心与王权”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乌江与那条渡船,即“民心”与项羽“命运之舟”的隐喻,项羽能否渡过乌江关键在于天下民心是否归一。“摆渡者”乌江亭长能救霸王于危难之时,却救不了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以史为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关键词:司马迁 《项羽之死》 天下 民心
一、缘起:两个注释引发的思考
在解读文本之时,除了关注一些“大问题”,一些小细节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比如对一个注释的辨析,或者某个关键字、词所透露的信息,这些“小问题”都可能引出一番“大探究”。因为这些“小问题”或许就是一把打开整栋大厦的钥匙,或者说是解开宝藏的密码。通过打开隐秘通道进入历史情境,你会得到意外的惊喜。这如同我们去旅游要有一点冒险精神,走大路看到的都是一些大众景观,偶尔抄小路才会观赏到奇花异草,甚至别有洞天。
人教版选修教材(一)《项羽之死》有两个关键词及注释就值得我们做深入的探究。其一,“田父”注释为:“农夫”。其二,“亭长”注释为:“秦汉时乡官”。根据进一步的查证,“亭长”为古代最基层的吏役。县下设乡,乡下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主管该地区的民事争讼以及征丁征粮等事务。比如,刘邦最初的身份就是“泗水亭长”。由于“田父”在关键时候的一句:绐曰“左”。项羽“乃陷大泽中”,导致“已故汉追及之”。而在最后的生死关头,乌江亭长却是“舣船待”,并且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两相对比,不难看出他们对溃败中的项羽持截然不同的态度。需要说明的是,“垓下”故地在安徽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属于西楚的国土。也就是说,项羽是在自己本土上作战。“田父”是反项羽的代表之一,故意骗之,有盼其失败的意味;而“乌江亭长”是项羽的忠实支持者,甚至鼓励他东山再起。进一步说,这二人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利益阶层,“田父”代表最底层的农民阶层,是受战乱之苦最为深重的、反战争的天下百姓之一,属于被统治阶层。而“亭长”虽属于最底层的官吏,但是毕竟是吏役之一员,属于统治阶层。用现在的话说,后者属于“既得利益者”群体。
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出,“田父”所属的阶层实为最广大、最具有潜在力量的农民群体,属于“民心”的核心聚集地。而“亭长”所属阶层与权势相关,和项羽一样都需要群众,即以“民心”为基础,在此之上获取权力、地位和身份的认可,但是不属于“民心”的范畴。二者属于不同的利益阶层,当然代表不同的立场。刘邦与项羽所争的“天下”与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引发出第二个问题,“天下”属于谁家?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王权始成。通过对两个注释的阐释和追问,呈现出一组关键词:民心、天下与王权。
二、一条河与渡船的隐喻:民心与命运之舟
每当笔者读到“乌江自刎”这段文字的时候,脑海里总是呈现出那绝望而悲壮的场面:滚滚乌江水呜咽前行,身处绝境的项羽挺枪亍立在残阳之下,殷红的血迹浸透了铠甲,苍茫而决绝的眼神注视着远方。眼前的这条河和那条等待的渡船似乎成为天下民心与项羽命运之舟的隐喻,自己“渡”还是“不渡”,自己的命运之舟到底是掌控在谁的手里?
自古“民心”是一条河,它可以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改变历史,创造历史。那条“渡船”就是承载着项羽霸业的命运之舟,是获取王权的关键所在。它漂浮在“民心”这条河上,就看他能不能渡过。如果他能渡过去,即为民心所向,“天下”属于西楚霸王,王权既定;反之,“天下”归于刘邦。二者的关系,也如同“水”与“舟”的关系。《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贞观政要·论政体》)遗憾的是,人类时常被欲望所裹挟、蒙蔽。所谓“英雄”们都迷信暴力能征服一切的强盗逻辑。最后,一代又一代的“英雄”重蹈覆辙。如杜牧《阿房宫赋》所言,“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秦始皇号称千古第一帝,妄想千秋万代,“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谁知只过了二世即亡,时间不过十四年。贾谊《过秦论》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已”,“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秦始皇也可以说是千古第一暴君,修皇陵、建阿房,任何一项工程都堪称世界奇迹,但是伟大工程背后却是天下百姓的尸骨如山、血泪成河。所谓“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结局如何?“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纵观数千年历史的兴亡变革,哪一次不是天下百姓推动历史的车轮而前行。真是“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再说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从《史记》里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残忍、血腥、暴戾之徒。他自起兵以来最喜欢的杀人方式就是“烹之”和“坑之”,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屠城的鼻祖。“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闻之,烹说者。”“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史记·项羽本纪》)
其实,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通过一个十三岁孩童的话语,已经明示出项羽因滥杀无辜而不得民心:“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有幸的是,这次项羽听进去了。如果不是这个十三岁小孩子的制止,一场杀戮定是不可避免。这样一个“沐猴而冠者”自然也难逃命运的惩罚,而且下场极其悲惨。“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早就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暴力及杀伐之重只会增加统治者的戾气,点燃天下百姓愤怒的烈焰。纵观各朝代的消亡历史,农民群体都是最主要的反抗力量。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言不虚。项羽的“命运之舟”是无论如何也渡不过“乌江”这条天下民心之河的。项羽的霸王之术终究归于失败,王权只能落于他人之手。
三、摆渡者:载不动“天下”不能承受之苦
那个“舣船待”的乌江亭长可视为项羽命运的“摆渡者”。“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很明显,他是项羽的忠实支持者和同情者,同时也是战争的鼓动者。
战国七雄纷争多年,百姓饱受战乱离散之苦。秦一统天下,谁知始皇治国崇尚法家,炫耀武力,迷信暴力,百姓饱受兵役、徭役之苦。结果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天下再次陷入战乱。紧接着,楚汉争雄,历时五年,一路杀伐征战,最终还是百姓受苦受难。所以古人有云:“宁做盛世犬,不为乱世人。”可以说,从春秋争霸到战国争雄,再到刘邦建汉,在数百年时间里,战乱时间远远多于和平时间,天下百姓从未得到过真正的休养生息。
天下苍生是多么希望停止战乱,渴望获得喘息的机会。所谓“皇图霸业”只是个人及某些利益集团的霸业,而“天下”卻是百姓的天下。这个“摆渡者”对霸王或许是感恩,或许是念旧,或许是崇拜,或许是心中别有打算,等等。不管怎么说,他的言语真实地表露出他是一个鼓动项羽继续战争的支持者。他的立场决定了他的想法,他的心中没有考虑过项羽继续“东山再起”又会有多少江东子弟前仆后继,又会有多少江东父老痛失亲人朋友。这一点,连一向崇尚武力、极端自负的项羽都心中有愧。
所以说,一个“摆渡者”眼里只有项王的霸业,心中却没有天下苍生。他不明白作为摆渡者虽能救一代霸王在危难之时,却救不了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一条渡船太小,它只能容下霸王一人,却载不动天下百姓不能承受之苦。即便是他把项王渡过了乌江,项王自己也渡不过天下民心之河。最后项羽自己得出一个结论:“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一个“愧”字,终得心开:民心不再,天下何存,霸业何在?
四、以史为鉴:得民心者得天下
纵观中华历史兴衰存亡之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下归心,天下既定,王权始成;民心涣散,天下大乱,王纲解纽。以史为鉴,古往今来,无一例外。
王道之行,天下太平,百业兴盛。汉代之初,因有文景之治才会有大汉王朝的政治安定,繁荣强盛。因有唐初的贞观之治,才会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平安定,方有大唐盛世,成为封建王朝繁荣的顶峰。杜甫的《忆昔》诗曾追忆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北宋真宗在位二十五年,统治时期治理有方,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方有“咸平之治”。还有几个比较兴盛的时代,比如光武中兴、元嘉之治、开皇之治、永乐盛世、康乾盛世,等等。在封建王朝时代,无一不是因仁政才会有朝纲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霸道之行,民心不再,生灵涂炭,最终自取灭亡。纵览历代农民起义,暴秦之后有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西汉末年,有王匡、王凤兄弟发起的绿林起义。东汉末年,有张角发起的影响甚大的黄巾起义。之后又是三国争雄,魏晋南北朝乱世数百年。唐末有黄巢起义。北宋末年有宋江、方腊起义。元末有朱元璋发起的红巾军起义。明末有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清末有洪秀全发起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太平天国起义。一部中华战争史就是一部天下百姓反抗暴力统治的历史。
总的来说,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上,真正的盛世很少,大部分处于战乱时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战争有正义与邪恶之分,但是从黎民百姓的角度看,即便是农民起义的战争,依然是苦了天下苍生。其实“大风掠过”,片瓦不留。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一代名城长安成为灰烬。张献忠进四川,巴蜀名城成都被焚,火烧三月不绝,简直就是项羽火烧秦宫的翻版。所以有民谚“黄巢杀人八百万,张献忠屠尽四川人”。以最后一个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战争为例,历时十四年,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江南诸多重镇尽皆被毁,繁荣富庶之地可以说是遭受覆顶之灾。可是,这些“农民起义”并没有改变百姓悲苦的命运。
其实,只有天下太平才是百姓想要的生活,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孟子倡导王道,认为“仁者无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统治者只有“爱民”才会有天下的长治久安。中国的老百姓不轻言战争,热爱和平,崇尚“止戈”为“武”。王无道,民伐之,是不得已而为之。更多的时候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一部《水浒传》之“林冲”就是“不得不反”的最好例证。
五、结语
总之,通过关注“田父”与“亭长”两个关键词,辨析二者的注释就引出对“天下、民心及王权”关系的思考。“乌江”与那条“渡船”可以看作是“天下民心”与项羽“命运之舟”的隐喻,他能否渡过乌江关键在于民心是否归一。通过这样的追问,我们可以探析文本背后所隐藏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寓意,同时拨开历史的烟尘迷雾,抛却楚汉争霸的英雄崇拜情怀,去探寻历史发展的根本缘由。“小问题”与“大探究”的意识及思维运用到我们的文本解读中,也有助于文本的深层次挖掘与探究,从而到达提升课堂兴趣和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
作 者:彭建,重庆育才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西南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宋会鸽,重庆朝阳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西南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 辑:李珂 E-mail:mzxslk@163.com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