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
桥梁建筑是建筑艺术的瑰宝,融生活实用性、观赏艺术性、人文纪念性为一体,仿佛凝固的优美散文。
福州地区自古以来水系纵横,贸易繁荣,关于古桥的记载不绝于书。古桥文化是福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示出古代福州儿女的智慧,更体现了福州社会经济的欣欣向荣。据统计,清朝以前,福州地区有古桥797座,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到1994年底,仅存398座,其中名古桥39座。
福州古桥多形成于宋代,据考证,当年的福州城内,水系分为内河与外河,其中内河水系由唐代罗城护城河发展而来,在中心城区形成“口”字形的航线。密布的水网上,众多古桥造型各异,成为沟通水系的纽带。根据记载,在清朝以前,福州地区有古桥797座,至今仍保存近400座。其中,三坊七巷里的“琼河七桥”(又称“琼东河七桥”)便是福州古桥建筑艺术的代表。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代罗城。唐朝末年,王审知建“闽国”,在子城外建“罗城”,将乌山、于山、屏山围入城中,并开凿了环绕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奠定了“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城市格局。其中,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于城北,平民及商业区居南,此后,三坊七巷的里坊格局逐渐趋于完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从古至今都地处城区繁华地带,坊巷内交错的沟渠可与内河琼东河、安泰河相通,“琼河七桥”便位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区域内。清朝《榕城考古略》有记载:“城内之河,萦回缭绕,与大江潮汐通,皆唐宋以来城壕故迹也……又西经福枝桥、新桥,至安泰桥、澳门桥、虹桥,稍转向北,过常丰仓前,经金斗桥、馆驿桥,而会于观音桥。”这段话中的“城内之河”指的就是福州内河安泰河。琼河七桥更是是人际交往、商贸往来的纽带,从“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诗《出利涉门诗》我们便知当年七桥附近的繁华:“红纱笼竹过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朝明月一溪潮”,可见当年安泰桥日夜歌舞升平,宛如金陵秦淮河。1992年,安泰桥、澳门桥、板桥、二桥亭桥、观音桥、馆驿桥、金斗桥”这七座古桥以“琼河七桥”之名,列入福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琼河七桥”为例,福州古桥具有形态各异、造型别致、景点集群较好、富于民间传说等特点,是闽都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保护开发价值。
近年来,在福州环境综合整治众多项目中,古桥保护与修复项目较少,有的古桥甚至将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
福州古桥多位于小街巷中,并不起眼,鲜有人关注。不少古桥已经年久失修,古桥桥面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如馆驿桥桥牌上的“馆驿桥”三字和镌刻的修建年月已经模糊,且未重新上漆,让人已经忘却了这是一座古桥。近年来,结合福州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小街巷整治项目,有些古桥已经重新被灌注水泥,完全改造成现代桥,破坏了古桥的原貌,如澳门桥、安泰桥;有些古桥由于内河日益淤塞,失去了“小桥流水”的韵味而被拆除,如鼓楼区太平桥。
1992年“琼河七桥”与西关水闸一同被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但在白马北路上立的“文保碑”仅写了“西关水闸”,并未写“琼河七桥”。大多数古桥并未立碑或牌,标注上说明性文字,有的甚至在被改造成现代同行桥后,连桥名都没有重新标注,如老佛亭桥、安泰桥。这样一来,很多人便不知道此桥原来有“这么大的来头”,在今后逐步展开的环境综合整治及旧城片区改造工程中,有可能因施工方不了解文物而重演“苍霞片区文物被误拆”的悲剧。
此外,由以上对“琼河七桥”的介绍可以看出,史料对古桥的介绍也较少,如今在资料匮乏的情况下,更应多进行田野调查,从老福州人口中了解古桥的历史,丰富古桥史料,著书立说。
不少福州古桥背后有着动人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自古以来大多没有文字记载,多是通过广大民众世代口述相传的,作为人类优秀的口头文学创作,蕴涵着当地群众几代甚至数十代人的不断创作、加工,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影视媒体的冲击,传播途径及受众越来越少,这类珍贵的民间文学遗产资料就要面临消失的危机,如果再不注意进行抢救性、保护性的挖掘、整理和收藏,这个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一是要坚持“以规划为指南针”,注重细节和品位,高水平做好规划设计。邀请多家具有丰富环境整治经验的省内外一流建筑设计院参与方案设计,召集建设、文史、园林等各方面知名专家反复比选论证,并聘请熟悉闽都文化的专家学者成立民俗文化专家顾问小组,在选材、造型、色彩、风格上提供参考意见。
二是在方案设计中,要注重整体提升与片区效应,如,“琼河七桥”、双抛桥在保护过程中将整体规划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提升结合起来;高峰桥在保护过程中应与西湖历史文化区的改造提升结合起来;路通桥、河口万寿桥的保护修复要与南公园改造提升及周边小街巷改造工程、河道清淤疏浚工作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每座桥的历史文化内涵,按照“一桥一方案、一桥一特色”的原则,凸显每座桥、每个片区人文和景观元素,风格与周边成熟区域或已改造区域统一和谐,形成连片效应。
修史工作对传承历史文化意义重大,是重要的基本建设和长远建设工作。目前,福州市志及福州各区县的史志均较少记载福州古桥,记载的内容也只是寥寥数语,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档案和人才资源没有接续下来,成为了半截子工程。福州古桥的修史工作要和古桥的修缮工作同时开展,要充分发挥档案、史志工作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查找、补充遗漏的重要档案资料,力求做到“纵向了解全过程、横向了解全貌”。
此外,还应结合修史工作开展宣传工作,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制作相关网站、音频、视频作品,出版相关图书、宣传册等,将老福州人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记录下来,让福州人“记得住乡愁”。在传统佳节里,还可以结合古桥文化,开展惠民文化活动,如在三坊七巷举办古桥历史图片文化展、在安泰河畔或水榭戏台举行惠民闽剧《荔枝换绛桃》表演等。
安泰桥
澳门桥
若没有长效管理,古桥保护工作便会事倍功半。古桥保护工作要积极推动群众参与,通过印制入户宣传单、举办座谈会、召开对接会等方式,及时协调化解因施工和拆违而触及利益造成的矛盾纠纷,同时积极运用新兴媒体力量,开辟群众意见与政府政策的高效沟通渠道,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报道整治活动实际成效,加大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精品工程的宣传力度,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引导群众热心参与,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提升群众对环境综合整治之古桥保护的认同感与满意度。
在古桥保护修缮过程中和修复后,有关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通过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落实,及时解决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确保使其成为廉政工程、民心工程、精品工程。要立足于古桥及其周边景点的长效管理,确保每座桥、每个景点介绍牌(碑)无损、古迹表面及结构完好、周边卫生良好、居民自觉爱护公物文物,通过各个细节,展现省会福州的文明窗口和全省“会客厅”形象。
附件:笔者搜集的“琼河七桥”相关资料
一、安泰桥
安泰桥位于安泰河中段,原名利涉门桥,建于唐天复元年(901年),重修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安泰桥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长11米,宽6米。
二、澳门桥
澳门桥位于“三坊”之一的光禄坊口,连接着现在的澳门路与南后街。澳门桥建于唐天复元年(901年)原名清远门桥,俗名“鸭门桥”,其建筑构造为单孔石拱桥,长10米,宽6米。
值得一提的是,闽剧《荔枝换绛桃》中的爱情故事就与澳门桥和安泰桥有关。据说在唐朝末年,居住在狭长内河两岸的男女,常常以互投荔枝和桃子表达爱慕之情。居住在澳门桥附近吉庇巷的画师艾敬郎与居住在安泰桥附近桂枝里的姑娘冷霜婵每天隔河相望,日久生情,冷霜婵决定投荔枝给艾敬郎,以私定终身。不料此时闽王征选宫女,冷霜婵被抢进了宫,这对恋人便跳进烈火中,化作一对鸳鸯,双双腾空飞去。
板桥
二桥亭桥
观音桥
三、板桥
板桥位于“三坊”之一的光禄坊南侧,又名虹桥。始建于五代,原为木梁桥,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重建,改为石梁平板桥。改建后的板桥长5.35米,宽3米,桥两侧有栏板、宝珠、望柱,艺术价值高。
板桥连接着福州老佛殿,故俗名“老佛亭桥”。位于玉山涧河沿的老佛殿建于1602年,1859年重新修葺。老佛殿在清代是道教的“五帝庙”,供奉有五瘟神、五灵公。2013年,由于破损严重,老佛殿被拆,将迁址别处。
四、二桥亭桥
二桥亭桥建于清代,重建于1986年,位于仓前后巷西侧,穿斗式木构,是福州市区内现存的唯一有风雨亭的木构石桥。根据清朝周亮工《闽小记》记载:“桥上架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闽地多雨,欲便于憩足者,两檐下类覆以木板,深辄数尺,俯栏有致,游目无余”可知,二桥亭桥自古以来就是福州市民纳凉避雨的好去处,同时建筑精美,颇具艺术观赏价值。
在老福州人的记忆中,“二桥亭鸭面”的传说经久不衰。二桥亭的老街坊们说,阿焕鸭面的店主叫做林阿焕,年轻时就自己动手做了担子,上街卖鸭面,后来阿焕开店了,店铺就在二桥亭的桥头附近,店面虽小,但天天是顾客盈门。这鸭面端出来,汤汁醇厚似奶,鸭肉酥烂,入口即化。阿焕还赠送每位客人一块排骨、一碟鸭肠。你想再吃第二碗?改日吧!老板会大声地说:“没有了,每人只卖一碗,谁来都一样。”——这可是高明的经营学问,让你第二天还想来吃。
据说,当年的国民党元老林森对“阿焕鸭面”念念不忘,每次回福州总想再尝尝,有时他自己不方便去吃面,就叫随行副官前去买。更有甚者,一位国民党大官在解放军即将解放福州的前夕,还没忘记要最后吃一碗阿焕鸭面再逃跑。
五、观音桥
观音桥位于安泰河与文藻河交汇处,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因桥旁有座观音寺得名。观音桥桥长8.5米,宽5.1米,跨度5米,西侧有石栏板3对、莲花望柱4对,是鼓楼区现存最早的石拱桥。
六、馆驿桥
馆驿桥位于“三坊七巷”之一的衣锦坊西口,因桥近三山驿得名。馆驿桥原为木梁桥,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改为石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改为单孔石拱桥。
七、金斗桥
金斗桥位于“三坊七巷”之一的文儒坊西口,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修建,是连接仓门街、通湖路的通道,为单孔平梁石桥。
以“琼河七桥”为例,福州古桥具有形态各异、造型别致、景点集群较好、富于民间传说等特点,是闽都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保护开发价值。笔者近年来走过城区内众多古桥,除“琼河七桥”外,还游历过鼓楼区双抛桥、陆庄桥、高峰桥、洪山桥,台江区济南桥、路通桥、河口万寿桥、荷泽桥等。在笔者的散文《凤凰琴》中,笔者曾这样描述福州古桥及桥体附近古迹:“省城并非清一色的水泥森林,钢筋水泥的建筑之间往往留有余地,那是古老坊巷里弄的痕迹。巷子里流淌着千年以前的护城河,如今水流缓缓,沧桑依旧,我看见小水渠上方有一座悠悠古桥,桥头曾经雕刻精美的石头狮子和莲花图案被风霜侵蚀了棱角,依稀可辨的凹凸依旧向匆匆过客彰显着当年的做工精良,古桥弯弯,对岸是一株古榕,沧桑的根须独木成林,揉进护根的泥土,又繁衍出世世代代的新生命,古榕旁边总有供奉地方神的神龛或小庙,终年香火袅袅。古城人坚信,只要精诚所至,什么样的神,无论是临水娘娘,还是齐天大圣,无论是田螺姑娘,还是裴真人南天照君关公老爷孔夫子,个个都会显灵。很多坊巷里的老屋在历史上都曾是官员商贾的豪宅府邸,而今却沦为市井凡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陈迹不能与名胜相媲美,在我看来却更具一番风味,那接地气的温暖,刹那间如暖流溢满心田。”
馆驿桥
金斗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