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水利局局长 郭进平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 助力邯郸绿色发展
□邯郸市水利局局长 郭进平
邯郸市是水利部确定的全国首批4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将其列为建设富强美丽邯郸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通过试点建设,初步建成了“分区配置、纵横互补、河库相连”的大水网体系,构建了西部以引漳水为主、中部以引江水为主、东部以引黄、引卫水为主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西部山区实现“山青泉涌”,中部城市实现“河通水清、水净岸绿、风景靓丽”,东部平原基本实现“地表水拦蓄得体、地下水采补平衡”,人水和谐相得益彰,有力促进了邯郸绿色发展。
根据水利部和省政府批准的《邯郸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邯郸市确定了水生态文明建设“一线三区多点”的总体布局,即以滏阳河为一条主线,营造靓丽景观水线。西部山区、中部城区、东部平原三区统筹,构建山区水源涵养区、城市靓丽水景观区、平原生态灌区的水生态格局,各县、市、区水利建设与地方历史文化相融合,建成以水为脉,以文化为魂,景明水秀,文化丰厚的美丽邯郸。通过试点建设,实现“美丽滏水韵赵都,生态水网萦邯郸,开源节流惠民生,爱水护水现文明”的总体目标,为建设富强美丽邯郸和助力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着力构建河渠湖库连通的邯郸大水网体系。全面推进引江、引黄、引卫等水源工程建设,实施河渠湖库连通,打造“南水北引、西水东输、纵横互补、河库相连”的邯郸大水网格局;充分利用灌排渠道和闸坝调节的河槽蓄水能力,提升和完善了生态水网的功能,增强了河渠湖库的连通性;推进引黄入邯工程建设,增大引黄水量,将引黄工程提升到国家大型灌区建设的高度。试点以来,重点实施了留垒河、老沙河、清漳河、洺河等河道以及卫西排干、东风排干等灌区灌渠和排渠进行疏浚、整修和建筑物配套等综合整治工程。
二是着力构建多水源分区配置的供水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涉县清漳河中游开工茅岭底水库建设,大大提高了邯郸市供水保障能力;完善了两库一渠联合运用工程,保障了黑龙洞泉域内峰峰矿区、武安市工业片区、马头工业城片区、磁县煤化工片区等西部四大工业片区供水;建成中部引江工程,实现邯郸市6个分水口门与总干渠“双通水”的目标,使邯郸市区及东部各县区全部喝上长江水;重点对引黄7条分干渠及统计支渠进行清淤疏浚,对险工段进行防护处理,建成东部引黄、引卫工程。
三是着力构建高效的节约用水体系。农业节水,结合节水压采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强力推进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技术,试点期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17.2万亩,试点期末,实现了东部平原10县节水灌溉工程全覆盖,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5。工业节水,加大企业节水改造,提高工业用水效率,试点期末,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2.8m3/万元,重点监控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98%。生活节水方面,提高居民节水意识,普及计量设施和节水器具,加强城区公共供水管网改造,推行阶梯水价制度,积极探索了河北工程大学合同节水管理的新模式,2016年城市管网漏损率实际完成值为14.3%,满足考核要求。
四是着力构建全面的水生态修复和保护体系。实施了黑龙洞泉域水源置换工程,该工程实施后,特别是2016年以来,黑龙洞泉一直未断流,黑龙洞泉域泉涌量达3.23m3/s,滏阳河生态基流控制断面的生态基流保障程度较试点期之前提高80%多,生态基流保障程度达100%。加强西部山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2013年以来,共投入水保资金2.3亿元,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9km2,累计造林绿化228.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9.2%。中部城市区坚持“赵都+绿网”、“文化+绿化”总体思路,持续推进滏阳河、沁河、支漳河、渚河、输元河等整治,永年洼湿地建设,城市湖泊人工水体建设等。拓展东部生态水网的综合生态功能,主要实施了支、斗、农、毛渠工程的拓展延伸和配套完善,扩大生态水网受益面积,同步建设与水网配套的渠岸路、绿化工程等;实施高效农业带开发工程,实施节水灌溉示范、现代农业示范等建设;实施景观旅游开发工程,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水网文化景观旅游线;推进和实施完成了各县特色的水景观工程。
五是着力构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严格水资源管理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分解落实“三条红线”考核控制指标体系,实施年度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并作为对各县(市、区)政府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同志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快推进水资源税改革,全市上下全力攻关、扎实推进,实现了信息移交、入户核查和信息录入3个100%,实现了水资源税的顺利开征,非农年用水量由上年的2.698亿m3减少到2.348亿m3,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3495万m3,征收水资源税19288万元,有效地发挥了税收杠杆调节作用,有效地抑制了地下水超采和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建立覆盖水源、取水、用水、排水等全过程的水量、水质监测站网,实现水资源的全过程监控管理。通过加快实施邯郸市的地表水监测站网、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网、水质监测站网、重点取用水户监控网、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等“四网一平台”建设,提高水资源监控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夯实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支撑。
六是着力构建赵都水韵特色水文化体系。以滋养邯郸城市发展的漳河、滏阳河以及跃峰渠为主线,整合沿河分布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展滏阳河文明寻根之旅、漳河文明寻根之旅、以及跃峰渠精神追思之旅3大寻根之旅,并开展相应线路上的水利风景文化区申报工作,展现邯郸城市精神的水文化品牌。打造县域文化新格局,截至目前,邯郸共有永年洼、涉县清漳河、峰峰滏阳河3家国家湿地公园,青塔湖、溢泉湖2家省级湿地公园湿地,京娘湖、东武仕水库、魏县梨乡水城、临漳邺城公园、永年广府古城5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广平县东湖公园、馆陶县公主湖、肥乡县广安公园3家省级水利风景区。“以文为魂,以绿为韵,以水为润,以人为本”的亲水景观节点建设,以滏阳河河流廊道的生态综合整治、滏阳河复航为纲,长线串珠,织就邯郸城市水生态文明之网,打造“水润赵都、美丽邯郸”文化品牌。
通过试点建设,邯郸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有效改善水系整体性,生态效益显著。提高农田灌溉用水保证率,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推动旅游业蓬勃发展,为全市高效节水及水资源优化配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平原区浅层地下水2016年较2014年平均年上升0.78m,实现止跌回升;平原区深层地下水2008年至2014年年均降幅为1.82m,2016年较2014年年均降幅0.46m,减缓1.36m。截污治污、涵养水源,全面保护水资源,有效改善了全市水环境质量,水体的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二是有力提高防洪安全保障能力,社会效益显著。城市和重点防洪城镇防洪达标率为100%,城乡饮水安全保障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村实现了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达100%。通过水网综合开发,提升东部10座县城城镇品位,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结合文化底蕴,形成了赵都水韵特色的水景观,邯郸市共有3家国家湿地公园,2家省级湿地公园湿地,5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家省级水利风景区。
三是有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经济效益显著。改善灌溉条件,使农民增产增收,恢复改善70万亩灌溉面积,并控制250万亩灌溉面积,初步测算农民年增收节支在2.3亿元以上。调整产业结构,带动产业升级,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2016年,邯郸市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从试点前的38m3下降到12.8m3,通过生态水网综合开发和城镇水文化水景观建设,带动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37%。
通过3年多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在工程措施和体制机制、历史文化融合、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开辟水源和节约用水等方面获得了初步经验。
一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工程措施和体制机制创新两手发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工程设施是基础,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是保障。在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中,坚持两手发力、双管齐下,发挥了显著成效。邯郸市相继实施西部水源工程和完善两库一渠联合运用工程、中部引江配套工程、东部引黄和引卫工程等,形成了“四横五纵”的骨干水网络结构,构建西部以引漳水为主,中部以引江水为主、东部以引黄、引卫水为主的邯郸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保障了邯郸市的用水安全,奠定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在实施工程建设的同时,全面实施依法治水,先后颁布实施《邯郸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邯郸市滏阳河管理条例》、《邯郸市水网建设与保护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一批规范性文件办法和实施意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和日常执法,有力促进邯郸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建立了较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出台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保障水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得以有效实施。
邯郸市滏阳河通航
二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必须坚持水生态和历史文化相融合。邯郸市将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水系建设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水文化景观,提升了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品位。实施了滏阳河综合治理和改造提升工程,结合文化旅游新建亲水走廊亭台楼阁、塔台浦榭、花木水“塑”、休闲娱乐等景观设施,将古代人文景观与现代休闲设施融一体,将邯郸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城乡生活的现代性有机融合,打造成一条靓丽风景线,特别是实现了滏阳河城区部分段通航,再现滏水春帆美景。同时,在支漳河、元宝山景区、溢泉湖景区、广府古城旅游区等重点区域建设中,都充分利用赵文化底蕴,挖掘丰富水文化,彰显了邯郸水生态文明特色。
三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地表水利用和地下水保护综合施治。邯郸市坚持用好地表水、保护地表水两手抓,多方蓄水,涵养水源,压减地下水开采。大力实施生态水网工程,通过工程措施将水库、灌渠、排渠联为一体,在东部平原建立了构建起一个“纵横交织、河渠畅通、节节拦蓄、余缺互补”的东部平原水网,实现漳河水源、引黄水源、卫河水源的互连互通、互济互补,大大提高了地表水的利用率。同时,借助国家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机遇,大力实施河渠连通、坑塘引蓄等地表水利用工程和发展高效节水工程,并实施关停南水北调受水区机井、划定禁采区等措施,遏制地下水超采。特别是自选动作实施黑龙洞泉域水源置换,有力减少该区域地下水开采。
四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开辟水源和节约用水相结合。根据邯郸水源形势和区域特点,统筹规划、两手发力,抓好开辟水源和节约用水。坚持在稳定现有水源和开辟新的水源,抢抓时机,引蓄漳河水源,自筹资金实施引黄入邯工程,于2010年就实现通水目标,承担卫河抽水电费,全力引蓄卫河水源,发挥南水北调工程效益,按计划推进水源切换,特别是市级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应急补水。□
201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