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00)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
张红霞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273100)
通过对日常交际活动中使用的话语观察就会发现其实使用的语言都是间接的。在交流中交际者并非使用了直截了当的语言,而是间接的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有着自己的独特行,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作为教师应掌握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其特点,了解它在英语交际中的重要性,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使用间接言语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英语教学;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出于礼貌或避免尴尬常常拐弯脚的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想法,这种使用方式体现的语言的间接性。这种普遍的语言现象通过语言学家的综合的分析论述命名出它为间接言语行为。然而在英语学习中间接言语行为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障碍。由于间接言语行为不理解,对它的特点不熟悉,英语初学者往往会在应用时出错误,导致语用的失误。
然而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正确的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交际能力。在当今社会,填鸭式、满堂灌的旧教学模式盛行,教学目的达不到,交际失误也屡屡发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才是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让学生学会怎么在不同场合表达自己,怎么理解不同交际对象的言外之意,从而得体的使用语言。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和使用语言,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教会学生言语行为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约翰·奥斯汀提出指出说话者在说话的同时不仅提供着某种信息也在实施着某种行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指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实施着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指通过说出词、短语和句子来表达字面意思的行为。言外行为是指发话者通过说出词、短语或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目的。言后行为是指说话者在发话后所产生的后果和变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在交流时往往不会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图,而是间接婉转的表达、出于礼貌,发话者在想让听话者做某事时,往往会避免直接使用命令句,而是用比较婉转的用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以达到真正的目的。如:You’ve left the door open.这句话的本意是说话者告知听话者“你进来时让门在开着的状态”这个现状事实,而言外之意是说话者通过告知听话者这一事实来间接的请求听话者把门关上。此话隐含有“Please close the door.”的意思。
赵留美(2002)还指出间接言语行为的间接性还可以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不对等关系上。在任何一种语言中,语句的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语句可分为四大类:陈述、祈使、疑问和感叹。它们各自有各自的交际功能,也会是何兆熊先生所说的典型用法。例如,陈述句就可以实施“报告”、“断言”、“陈述”等言语行为;祈使句就可以实施“请求”、“命令”等言语行为;疑问句就实施“询问”这类言语行为。
然而在现实的交际中,实际上很少存在这种绝对的形式与功能的对等关系。表现在,同一言语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句式来实施和表达,同一句式可以实施不同的言语行为或语言功能。如疑问句可以间接的表达“请求”、“建议”、“命令”、“邀请”。例如:甲和乙在街上逛街,甲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但是甲又想买更多的东西。这时甲对乙说:“你身上还有钱吗?”这句话从表面上看只是询问乙身上还有没有钱,但甲的用意却是请求乙借钱给他。再如陈述句也可以表达请求。英美人对别人生气想让其离开自己的房间时,他们常常会说:“The door is over there.”这句话表面上看是陈述门的位置,但在此语境中,它间接表达的言语行为显然是个“请求”。说话者就是通过告诉听话者“门在那儿”而间接的请求其离开房间的。这句话实际上就隐含着:I request you to leave the room. You must leave this room.
此外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还体现在意义的双重性上。例如一位男士对一位女士说:“你今天真漂亮。”在不同的语境中这句话有不同的意义。(1)如果这位男士和女士在舞会上相遇,女士穿着打扮很得体,确实迷倒了这位男士,那么这位男士的这句话就是表达了赞赏。(2)如果男士和女士是很好的朋友,男士约女士出来,女士穿着很随便的衣服,也没化妆,蓬头垢面的就出来了。那么这位男士说这句话的意义显然是讽刺。由此可看出(1)表达了就是字面的意义,而(2)则表达了相反的意义。所以,在判断一句话的意义时要看它所处的语境。
根据塞尔的观点,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两大类: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已被约定俗成的表达的间接言语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话语中的字面意思与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一致。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但是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对使用外语的人来说,具备正确的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雷祥(2013)指出教师运用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教学,把如何理解和恰当表达说话者话语中的真实含义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可使学生准确理解不同语境下说话人的言内及言外之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所以为了提高外语教学水平争强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使用外语,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5.1 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双重文化能力。作为外语教师,不仅要正确的使用本国的语言,还要了解掌握外国的文化,正确的使用外语。在教授学生时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形式的字面意思,还要解释它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这就要求外语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使用外语的能力。
5.2 让学生熟悉间接言语行为。为了能使外语学习者在交流中减少语用失误,作为教师应该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了解一些间接言语行为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到间接言语行为中语句的形式与功能,语句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的意图之间的不对应现象。引导学生理解为语句的四大类型与相应的语言功能之间的不绝对对应关系。向学生解释用一种言语行为可以表达另一种言语行为,一种语句可以表达另一种语句的意思。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间接言语行为的知识,他们就能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正确的使用外语,交流自如。
5.3 教会学生依靠语境进行交流。人们的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语境在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同语境中,同一句话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作为教师,将间接言语行为引入到课堂中是必要的。那么,教学过程中怎么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入到课堂中呢?笔者认为在学习单词和短语时,首先要创设语境,让学生了解使用单词或词组的语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讲解单词和词组,然后创设情境对话让学生们进行口语练习。或让学生们自己分组创设情境对话,教师对其错误之处进行纠正。在学习对话的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这样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语境下切身体会到不同文化下的间接言语行为。
5.4 注重中外文化差异的对比。中西方文化不同,其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学生在使用外语时交际的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学生深受着本国文化及交流方式的影响。在外语教学中,除了让扎实掌握语言知识外,还应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必要时还应进行文化对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文化差异,正确的使用外语进行交流。
总之,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日常的交际中发挥着总要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对其重视,教授学生理解掌握这种言语行为了解它的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相同话语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并有在教学中时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会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外语教学的目标。
[1]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冯志伟. 言语行为理论和回话智能代理[J]. 外国语, 2014(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