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铎
做人,做学问
—— 一个美国教授写给被开除的中国留学生的信
木 铎
导读:
本文作者是一位美国的哲学教授,现任美国K大终身教授。
作者所在大学开除了一位来自中国的研究生,而作者本人正是这位研究生的导师。从这一事件中,作者观察到中美大学教育的差别,同时郑重地给这位被开除的留学生写了一封信,坦诚地表达了她本人的观点。从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诲人不倦的谆谆教导之心。这也给广大已经或即将赴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同时对于想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开除一个研究生,在任何大学都不是一件小事。各个大学可能标准会不同,但都有严格、严肃的程序,且会给学生预先警告和上诉机会。以文中的K大为例,该校的研究生院在学生得到第一个坏成绩时,就送一封警告信给他,同时告知项目导师。如果某研究生得到三个C,那一定要开除。除非学生有充足理由,向研究生院董事会上诉,说明他有特殊原因,才得了坏成绩。因为,K大研究生院规定,学生平均分数必须达到3.0 (平均成绩为B)才能毕业。研究生毕业,一般要36个学分左右,得了三个C 后,学生基本没有可能再把平均成绩拉成B了(文中的这个学生得到第一封警告信时并不在乎。得到第二封时,有一点害怕,但还顽固地认为:他能把教授哄住,摆平。他就是做了这样的错误假定)。研究生院董事由各学院20多位教授组成,就算导师不支持学生上诉(导师认为学生不可能把成绩拉上来了),学生依然可以上诉,20多个教授要看学生获得等级分C的课的作业和成绩,再根据学生上诉理由、导师评价,最后投票决定是让学生回到项目里继续学业,还是开除。如果研究生院董事会投票结果是开除,基本就是定局。虽然学生还可以再向教务长上诉,但那个上诉就是反对20多位董事的决定,学生基本没有可能成功。美国大学宽进严出,学费又高,就是进了研究生项目,学生都好好学习,谁也不敢假定学位就稳稳到手了。
为了保护这位学生,我们刊出这封信时,对文中的有关信息做了适当处理。本文为小说,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XX同学:
接到你要求“保留学籍”的上诉被研究生院董事会驳回的消息,我想告诉你:这是你的失败,也是我的失败。你很难过,我也很难过。一个教授,一辈子培养不了多少研究生。你祟拜的Y教授,刚去世,他一辈子也就培养了九个“东西方比较哲学”的研究生。我创建的K大“东西方比较研究”,从第一个研究生到最后一个研究生,一共十三个。你是第十三个。现在,第十三没有了。因为项目停了,以后也不会再有。在美国,或在K大,遍地都是西方文化,加开一点中国文化研究项目,很不容易,全是教授自愿作出的无偿贡献。所有的研究生,都是教授的作品。我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研究生,我希望每一个作品都是杰出作品。你被取消学籍,第十三个作品报废。你没达到标准,是我和你的共同失败。
你想到的是:你的前途中断了。这是不对的。你的前途依然有无限多的选择。你可以从商,在网上办你的杂文网站,或回中国办公司,再换一个能收你的项目学习,等等。我希望你在别的行业和地方能有成就。如果,你下了决心要在学术界做学问,我下面写的东西,是给你的临别礼物。如果你不想做学问了,下面的话,你根本不用看。世界上路很多,不一定要做学问,做个好人,就值了人生。你可以就看到这句为止:“你当个好人,我祝你好运。”
如果你往下看了,那我假设你想知道为什么你刚开始往“做学问”这条路上走,就失败了的原因。如果,你还想走做学问的路,下面的话会对你有用。我对你直话直说。
事实上,我从来没有跟你绕过弯子,也没有改变过对你的要求。你失败的原因,有些是你自己的责任,有些是那些把你教成这种样子的成长环境的责任,有些是我的责任。
先讲我的责任。我的责任是:我不应该录取你。因为你想要的东西,我无法给你。
你想要的是到美国来见识一圈,和教授搞好关系,使一些点子,让教授按着你的设计,给你一些作业,你轻轻松松得到一个学位;再靠这个学位,说自己成为学者了,然后在中国或美国找个挣钱多又体面的工作。你说你将来想在大学当教授,你还对我说过不止一次,你必须得到这个学位。我懂这个学位对你的重要性。
但是,我能教给你的,是做人和做学问的基本原则,让你成为一个尊重知识、热爱真理的人。在学术领域,你必须不为利益撒谎,只说真话,且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你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寻找未知,没有捷径可走;你还必须知道自己的局限和无知,把你个人的角度和判断低低地放在“公正”之下,这样,你才能开始做学问。要想从我这里得到学位,你必须达到这些标准,我不卖学位。我的知识可以无偿贡献给愿意跟着我一起寻找真理的学生,但不做交易。
这是我们之间的误区。我是在你选了我的两门课之后,才认识到我们之间的这个误区。这个误区,造成我们之间的所有冲突。我认识到,把你录取来,是我犯的错误,也是对你犯的错误,让你错误地计划了前景。
其次,讲你的责任。讲你的责任,其实是我对你的最后评价。或,是我给你的解释——为什么你不适合做学问。你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商人、公司老板或其他什么职业人士。搞学术,和经商或当清洁工,没有职业高下的不同,但明显有职业要求的不同。做学问,要有品格,最首要的是,得做人。我前面说的误区,与其说是学术上的,不如说是如何做人上的。你在K大期间,做学问的技术,我时时刻刻在教你,那些技术都详细写在你的每一篇作业和论文上了。但是,关于做学问和做人的关系,我没跟你讲透彻。在谈你的责任时,我会讲这个问题。
因为你本科成绩不好,我亲自到中国对你面试后,才决定录取你。录取你,是我拍的板。当时,我对你的判断是:人很聪敏。但是,那是一个错误判断,因为那个错误判断,我得分担你失败的责任。现在,我对你的评价是:你不聪敏,你没有一点儿做学问的人所必需的聪敏。这种聪敏就是苏格拉底说的“我知道我的无知”。
你一进校的时候,就认为在美国上大学很容易,你知道怎么能玩得转。你不停地显出你什么都懂;参加讨论,不懂的事,你也常常不懂装懂,胡说一通。上课,你原著不读,必读书不买,看一些网上第三手的书评、简介,就敢宣称:书读完,懂了。就敢狂加评论。你有种种理由认为你是对的,所以,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宣称,你懂了,你比同学教授都懂得快。你有你的机巧。但你的读书“机巧”我完全不看好,那是做生意的机巧,不是做学问的技术。我对你的判断是,在我的前三门课上,我要求的必读书,你不是没读,就是没读懂。你真正开始认真读的一本书,是我的第四门课“比较逻辑”上的《逻辑》。这本书,目前,你读懂了60%。这是你的进步。
我想告诉你:你这种很坏的学习方法,至少得为你的三个“差成绩”和两个“坏成绩”,负一半责任。
用你那种学习方法做不了学问。你可以东找一点西找一点猎奇的信息,放到你的网站上,让大众读着玩(这是你的权利),就像旧时茶馆里说书的、传小道消息的人,目的就是吸引听众兴趣一样。这没什么不好,也是一种传媒方式。但这种方式绝不能用来做学问。做学问,不是猎奇,也不是快速地搜罗信息。做学问,是一点一点地积累,在他人工作的基础上,拨开前面让人看不清楚的杂草,细细地分析;用理性拷问自己,拷问先人;然后,向前小心翼翼地放一块小小的新石头,让后人踩着,不摔下来。这就是为什么维特根斯坦将能不能把思维说清楚看作是一个道德问题。你很爱说,也总是在说。但是,你很少能把问题说清楚。在做学问上,“凡你能说的,你说清楚;凡你不能说清楚的,留给沉默。”(维特根斯坦,Tractatus)在一知半解的时候,你胡说,那叫“扩散无知”,是害人、误导,是浪费别人生命。做学问的人,要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如果你不能,或不想负这个责任,你别走这条路。我不培养产品推销商(不会),也不培养哗众取宠的网络编辑(没能力)。
因为你学识基础很差,你得弥补这个致命缺陷,才能去做学问。学识基础差并不要紧,你从基础开始好好补,是能赶上去的。但是,你却用了一些奇怪的、与学者品格不相容的方法来掩饰你的致命弱点。第一个例子,你刚来的时候,和我谈话,动不动就扯出一些社会“名人”,这个,那个,你跟他们都认识。你说的这些“名人”,我半个也不认识,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把这些人的名字夹在你和我的谈话中。我也不想认识这些社会“名人”。如果他们有成就,我为他们高兴,但是,他们与你我都无关。你要做学问,好好跟我学,不必去追啥社会“名人”。学术不是社交,不是出名,是坐冷板凳。你做学问的目的,必须是对真理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心。名不名与学者无关,得奖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对学者来说,做学问本身,就是乐趣所在。想用社会“名人”来衬托你自己的地位,你要么是骗人,要么是骗自己,都是想掩饰你先天的不足,没有自信心。如果你不想用你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信任,你也不能做学问。
再一个例子,就是你在XXX课上的抄袭问题。你可以跟我解释,从网上复制了东西,贴下来当作业交给我,不叫“抄袭”,是我“误解”了。事实上,我也没真报告你抄袭。你也用不着解释来解释去,说你不是存心要抄袭,怪我不理解。我理解或是不理解,其实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一,我没有报告这事件;二,不管我“误解”不“误解”,事实是你交来的作业,7%以上绝对与网上他人的东西一样,这就叫“抄袭”(按K大校规定义,7%以上雷同就叫“抄袭”)。这件事,是我坚决反对你想找捷径、借以掩盖你的基础差和没有治学能力的缺陷的开始。我就此警觉并反对你的走捷径,一直和你对抗到上周的最后一次考试。
对你第一次“抄袭”这事本身,我只希望你说一句话:“对不起,我再不这样做了。”然而,我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抱怨:为什么我不理解你的解释——那不是“抄袭”。我没有报告你抄袭,甚至都没有取消你的奖学金,这是我所能做到的对你的最大保护,是给你改正机会。但,你要我接受“那不是抄袭”,这是你在指鹿为马,还公然要求你的教授跟着你一起自己骗自己,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你可以赖掉一个错误,我可以不追究,但你同时也失掉了我对你的信任。如果,你还想做学问,你永远要有能力和勇气认识和承担自己的错误,不然,你不能做学问。
你自己要承担的责任,还包括你的人格分裂。这一点,不能全怪你,这也是我最后要讲的你的成长环境的责任。你是我见过的最自相矛盾的学生。当我想到你的成长经历,我对你的人格分裂抱有同情。但是,我还得指出,这是病态。你应该尽快找心理学家帮助,治好这个毛病。做学问的人,必须里外一致,言行一致。
下面是几个你人格分裂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哪一国的问题都可以讨论,但是要公正。我在中国哲学课上讨论中国思维的特点和局限,你很敏感,我一有批评,你就为之辩护。还有一次,我单独对你说,中国社会对抄袭的某种宽容,影响了你。你立马就否定中国社会对抄袭有宽容。这让我觉得你很爱中国,很护中国。然而,其他中国留学生却告诉我,你最歧视中国人,除了你自己,他们都被你歧视过。你动不动就骂中国,骂得他们听不下去。有中国学生对你的评价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有劣根性,就你全盘西化了。”此外,政治系的J老师也说过相似的话,你在他的课上,一开口就说中国这个好、那个好;可到写学期论文了,你写的论文居然叫“中国的终结(The End of China)”。你这论文题,用通俗话翻译,叫“中国的完蛋”。有这么两头180度跳着说话的吗?如果你在中国生长了25年,连《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都没读过,你有什么基础来谈“中国的终结”?你怎么能有这么大的胆子?
要么是你人格分裂,要么就是国内的教育,在你身上失败了,因为教出了一个两面派。你并不爱你的祖国,你要真爱中国,对中国公正就好了。即便你不爱中国,但你也要对中国公正。公开讲一套热呼呼的场面话,私下却讲另一套恶狠狠的私话,这不叫“有种”,这叫病态。这让你不能堂堂正正地做人。
第二个例子,是你自相矛盾的思维习惯。你一次次要求我拿你当美国学生一样看,但是,另一方面,你又要求我时时记住你是中国学生,你英文不好,论文就可以充满语法和逻辑错误;你有特殊理由,因而应得到写论文、做作业或考试的时间宽限——这叫自相矛盾。你一天一个,报告了两个同学跟你一样,考试走了捷径,立马又说:“我的原则是决不背后举报同学。”原则不是一行字儿,原则是行动指南。你的行动与你的原则正好相反。你说一套,做一套,却还为此找理由,证明你就是可以这么自相矛盾。你写的论文中,也多有自相矛盾,我都给你指出过。欧文·柯匹(Copi) 的《逻辑》书上,写了三大思维规则,第二规则就是“不能自相矛盾”。你不遵守这个规则,不能做学问。就是按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看问题要“全面”、“辩证”,也是容不得自相矛盾的。
最后,是你的学习品质问题,这当然也是同你的成长背景有关。你骂中国人有劣根性,但是,这些劣根性也在你身上。抖一抖,掉下来的全是。中国文化五千年,好,好到很精致;坏,也坏到很精致。你一本课本不买,却左一套右一套买了K大的名牌外套、衫子。你是借钱来读书的,花别人的钱,难道不该比花自己的钱更小心?你借了学校图书馆的书,却当是自己的书,在上面划杠,做记号。那是公共的东西,不是你的,你这样糟蹋,和随地吐痰有什么区别?你还很会讨价还价,你回头看看你在XXX 课上给我写的那些Email:“用最后一篇读书报告,代替论文。”“用15篇读书报告,代替论文。”读书报告是一页长,论文是二十页长。没有一个K大的学生会跟教授提出这样的无理要求。你怎么不倒过来提要求,用二十页来顶替一页?你在哪一门课上,做过比其他同学多哪怕一点儿的作业?从你上我的第一门课到第四门课,你一直在向我挑战,可没有一个挑战跟做好学问有关,全是向我不让你找捷径过关挑战。一次糊弄被挡回去,你就换个法子再挑战一次。如此学习品质,叫我怎么能相信你爱知识、爱学问、爱真理?
一个把读书当功利做的人,不可以做学问。做学问,常常是要赔本的。人家写一页,我基础不好,我得写二十页,这是想做学问。你那叫混学位。其他的行业,可能有捷径走,做学问,没有。
我给你写了这么长的告别信,因为我想再做最后一次努力,挽救失败。你学位没得到,远不是最后失败。做人失败了,才是最后失败。希望你不管走到哪里,又进了哪所大学,你都要先做人,再开始做学问。做个好人,言行一致,诚实正直,勤勤恳恳,有了这些品质,就是不做学问,或没做成什么大学问,都可以叫做“成功”。这是学者的生活准则。在中国,叫“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你没有“士”的精神,不要去当“士”。
最后,你借了上海某老师那么多钱,来读书,那是要还的。你应该如实告诉这位老师,你因为成绩问题,学籍没保住,请他原谅。你也替我转告那位借给你钱支持你的老师,我感谢他对你的支持,虽然,你留学之始就撞上了一个与你不对路的教授,但他对你的投资还没有失败。如果你能正视自己的问题,请好好分析自己的内心,不要再把错误的责任推给别人,自己承担起来;请接受这次想混而没混过去的教训,重新当一个合格的人。如果,那时,你还想做学问,即便K大已经把你开除了,我也愿意免费教你。并且,我还要不时提醒你:你要还那位老师借给你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