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人格的捷径

2017-12-06 02:15青树明子
中外文摘 2017年23期
关键词:明子日语讲话

□ [日]青树明子

重塑人格的捷径

□ [日]青树明子

十多年前,一家著名报纸的专栏文章宣称,使用不同语言时,人格会有所改变。文中提到一名日本女性,她在用英语讲话时,非常主动、逻辑清晰,从不克制自己的主张,讲话时的举止也是跷起二郎腿,夹杂着指手画脚,给人以乐观热情的印象。然后将语言改为日语之后,她一下子变得温文尔雅,不但语言表达模棱两可,讲话的内容也保守了许多。

笔者在自己主持的广播节目中提到过这个问题。听众反应很积极。

有位听众是从美国回来的日本人。他在讲日语时,声音很低,语速也很慢,十分文雅。而将语言切换为英语后,他的语速变得极快且富有逻辑,能够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主张,一针见血地剖析问题之关键,与先前判若两人。

另一位听众是中国人,会讲英语、德语和日语。他告诉我,说日语时,考虑到与对方的上下级关系和年龄等因素,他会注意区别使用礼貌语和尊敬语,“按日本风格”推进对话。在用德语和英语讲话时,直接的表达方式很多,不管对方是谁,他都会“大胆而友好地”展开对话。

语言就是文化。使用一国的语言,不可能完全脱离该国的文化与习惯。

例如,“日本人的鞠躬”在全世界广为人知。可是,如果边说“thank you”边鞠躬就显得很不自然,你多半会自然而然地低头躬身,最低限度也要点一下头。

就这样,使用不同语言将导致“人格改变”,似乎成了一条规律。具体来说,讲不同语言的人会如何变化呢?

讲日语时:声音变小,比较腼腆,会顾及对方的感受,模棱两可的表述较多,显得谦虚,不会讲太多。

讲中文时:声音较大,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充满自信。

讲英语时:显得善于社交,主张清楚,好奇心旺盛,直来直去。

显然,讲英语或中文时,一个人可能更容易变得乐观而擅长社交。

衡量与对方距离感的主要工具是年龄。对方比自己年纪大还是小,是选择语言之际不可或缺的信息。但是,面对日本人,询问“您多大年纪”属于禁忌。尤其对方是女性的时候,如果关系并不十分亲密,就不能开口询问,措辞也不得不变得模棱两可。

然而,如果用中文和中国人说话,往往能随随便便问出口。“你的属相是什么?”“我是属猴的。”“哎呀,我们同岁!”

这样一来,人际关系就能顺利发展了。

对方已婚还是单身?在哪里工作?工资多少?身上衣服是在哪里买的,多少钱?这些问题在日语中绝对不能问,但在中文里却可以。得到这些信息,人际间的隔阂将不断消除。“即使关系亲密也要讲礼”是日本人信奉的原则,有时却令人感到死板,但这的确是事实。

日语当然是优美的,但每当我感受到用英语和中文讲话时的单刀直入,进而看到更快乐的自己,还是会庆幸不同的语言带来的魔力。

(摘自《青年参考》)

猜你喜欢
明子日语讲话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注水”讲话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