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敏
大学书法传承中华文化实践性探索思考——以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为例
陈学敏
中华文化,离不开中华各个民族的努力创造。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它是中华民族长期存在和协同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们必须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政府充分强调积极发展传统文化,并赋予其先进的时代精神。基于此,各地方所属高等学校应贯彻落实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号召,特别是发展汉字书法。在文章中,笔者将对中华文化传承阶段中高校书法的创新问题进行分析。
文化,是重要的精神力量,在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各个阶段中均可转变成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长远的影响。优秀文化充实着人类的精神世界,武装了精神头脑,对人类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传统文化中较为关键的部分,书法对中华民族上下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均起到无法磨灭的作用。国民素质教育中,书法教育是必然不能忽略的环节。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从根本上重视书法课程,学生认真学习各类书法课程,这本身就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将对文化传承阶段中高校书法面临的实践情况、创新举措作出探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是指“采取相关方案,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命力;这部分内容分成:确认某项遗产、做好立档、进行研究、对其提供必要的存储和保护,积极向外进行宣传和发展(可以通过正规或者是非正规教育)。”杜威(美国)曾明确表示:“人生来便对社会群体存在的价值,具体的习惯还不太熟悉,而他们也不是非常关心,这就要求他们主动去了解,激发内心的兴趣。只有教育,才是弥补上述缺陷的唯一途径”。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保护的过程中,高校发挥了重大作用。书法,是传统文化的姣姣者和先行者,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它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目录,勿庸置疑,更充分显示了它在世界文化中所占的地位不可代替。
(一)高校设置了不可比拟的教研条件
在书法师资和图书数据上,高校为书法研究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于书法教育,我们可尝试基础的教学研究,探索和总结书法教育存在的教学规律,构建书法教育相配套的学科体系,研究书法教育比较合适的评估方法等。尤其高校内涌现出很多的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诸多先进的学者,能够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切实研究书法,寻找人类学内涵。
(二)高校具备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优势
书法保护,其关键在于传承。为此,我们需努力培养先进的书法人才。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小学均开设了书法课,而师资缺乏成为最严重的问题。基于该状况,教育部在出台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应重视建设书法教师团队,“师范院校应努力提升师范生自身的书法教育能力”。
(三)高校是宣传、弘扬书法的引领者
大学生来自多个地区和民族,汇集于各高校,通过开设书法课程、开展书法展览等不同形式,能够让大学生对书法有更多的了解。反过来,大学生也可充当重要的宣传员,借助个人的所知和所学,对书法进行弘扬,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此外,高校还可积极举办书法研究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深入交流和探讨书法。
根据笔者近年来翻阅的相关文献,书法教育可利用下列关键词进行概括:
(一)缺位
无论是师范、艺术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它们纷纷设置了书法专业,但对书法本身的教育功能未引起重视,其书法教育,基本上都是书法专业的相关教育,在它们的普通教育中,书法通识教育面临严重缺失的窘境。
(二)“偏锋”
1963年,中国美院正式推出了书法专业教育(主要针对本科层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设置了书法专业教育。2000年,我国仅有60余所院校推出了书法专业教育;到2015年,迅速增加到120余所(含硕士或者是博士层次),本科层次的数量超过60所。根据上述高校实际的分布状况,存在下列典型的现象:从全国范围内看,推出书法专业教育的高校基本上都停留在经济水平相对先进的地区,而部分省市的高校没有开设书法专业或者开设了招不起学生。可见,书法教育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招生状况上,我们列举2011年本科层级的书法专业进行统计,国内书法专业预计招收1818名本科层级的新生,山东、陕西以及江苏这三个省份境内的15所院校(山东、江苏以及陕西分别为6所、5所和4所)共计招收人次为773人,在招生计划中占比为42.5%。反过来,安徽、河北以及辽宁这三个省份境内3所(各1所)高校的招生人数仅为60人,在招生计划中占比3.3%。由上可知,书法教育就像书法偏锋那样带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
(三)低效
除高校本身因素外,生源、学生就业同样也是高校书法专业教育的阻碍因素。即便是那些设置书法专业教育比较繁琐的省份,就业也是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书法专业,主要是通过艺术类专业进行招生。相较于别的艺术类生源,书法专业的生源基本上是相同的。从过去几年分析,艺术类高考明显在上升。究其原因:艺术类录取分数要低于普通文科100-200分左右。之所以报考含书法在内的艺术类专业,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佳,中途通过美术班开展了强化训练。这些学生可能没有很好的艺术天分,对艺术类专业可能也没有什么大的偏好,而是处于升学的考虑。基于学历教育的视角,高校书法专业类的生源在数量上的确有所递增,但质量却没什么进展。而那些招收书法专业的院校,同样也必须面临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按理说,就业问题并非高校需思考的内容,而应当是社会、政府的职责。然而作为教育产业,高校必须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招收学生时,理应为他们制定合理的就业规划,提供较为多样的就业途径。曾记得山东省有一年的书法本科毕业生数量为250人,从事书法或者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少于40人,在总数中占比低于20%,而80%左右的毕业生仍在待业甚至是转行。针对所有学生来说,该种耗费在时间、经济的资金投入,最终并不能真正得到回报(也理解为短期),属于折本“交易”。
学校教育,大体上分成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大学教育这四个层级。不管在城市亦或是农村,大学之前的教育基本上为“应试”教育,这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素质教育发展的任务早在13年前便已经提出,利用艺术来加强素质教育,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正因为这样,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可教育教学实践成果并不如人愿,中国艺术教育并没有发展到位:在经济水平较为先进的城市和沿海地区,素质教育已发展为许多学生积极报名舞蹈、英语以及钢琴等培训班。而农村地区,很少能够接受完善的艺术教育。笔者所在的昭通学院面向全国17个省市招生,本人在21年的三笔(毛笔、钢笔、粉笔)书法教学中,每次接到新班级教学任务之初,均要先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小学、中学时所接受的书法艺术教育情况进行通盘的摸底调查,各年调查结果显示大体一致:在应试教育潜规则下,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地方的学校偶尔开1-2学期的书法(写字)课;或者偶尔开一会儿兴趣课;临时开设书法教学课大多数要么是宣传学校之用,要么是迎接上级要求开设艺术教育课之检查;均无书法教育专任教师,接受正规书法训练的老师少之又少,由有点经验、书写水平稍微高一点老师任课;或者普遍由语文老师来兼课;更多的学校从未开设过完整的书法课程;书法(写字)课被严重边缘化,比副科还要副科,无一席之地。所以,进入本校的学生书写习惯差、尖子少、水平低、错误多。调查结果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全国发展中和落后地区,尤其是很多农村地区在书法艺术教育上所处的状况。我们也可乐观地相信:通过不断地改革教育体制机制,提升国民整体的文化水平,再配合教育部所指定的各项政策,国人所处的“应试”形势会逐渐有所好转。不过,大学前教育若要普及书法艺术教育,短期很难实现。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必须将眼光放在大学教育上。从高中上升至大学,显然摆脱了“应试”的束缚和限制。大学不能、更不应成为读书背诵的又一基地;反过来,优秀的大学教育可理解为比较成功的真正的素质教育。大学教育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弹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根据自身爱好挑选他们喜欢的课程。书法艺术教育,同样有其自身潜在的重大价值。基于书法传承的视角,大学书法教育可理解为关键的传承媒介。
将书法教育视为高校核心的传承媒介,主要是基于科学性、可行性这两个层面进行考察。不过,我们不能不去考虑大学书法教育所处的真实现状。从应试迈入大学教育期间,大多数的学生还缺乏书法的学习基础和基本素养。有些学生,甚至对书法毫无认知,更谈不上喜欢。即便是对报考美术或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书法对刚初学的他们来说还是有点“重”。从艺术高考迈向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在以往的教育历程中,大多数学生均未能自主、有针对性地接受书法训练。笔者本身是在高校中任教书法,结合本人在课堂上所做的调研,部分学生报考美术专业均属于临时选择,并没有接受长期训练。实际上,这也是不少学生在美术、书法素养上面临缺失的主要原因。该种缺失,可能会出现下列两种负面“回应”:部分美术、设计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擅长写漂亮的“毛笔字”,有些连写稍为好点的硬笔字都非常吃力;其它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基本不具备好一点书写水平。学生在他们的毕业创作过程中,出于“藏拙”的考虑,往往会回避“书法”的角度。而该种被回避的角度,恰恰是现代高校和书法教育从业者们必须思考和处理的难题。
(一)书法艺术教育以书法鉴赏为主
普通省属高校内,书法艺术教育必须关注艺术欣赏、审美这两个部分。相较于中小学生,大学生在知识累积上具有绝对的优势,能够利用书法现场书写、作品赏析以及实物展示等不同形式,让他们受到艺术的熏陶;通过细致解析作品,让大学生从理论上了解书法艺术存在的特征,引导他们探索书法艺术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把握世界文化的基本格局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书法艺术教育中,高校可在课余时间有目的性地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书画馆、美术馆或者群艺馆;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书法展览等,同时,高校也可不定期开展书法艺术讲座,激发学生学习研究书法的兴趣,有效促进他们积极思考探索,逐步提高认识水平。书法艺术欣赏,实际上是从字样肤浅的形象感受,到自身书写的浅层次认知,最后到创新性创作的深层次领悟的完整过程。
(二)将书法艺术教育融合于传统文化精神
书法教育融合于传统文化精神,也就是在书法艺术教育过程中,从头到尾都必须抓紧传统文化这根线索。教育部发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提出了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好艺术教育要求,让学生对先进的艺术文化传统、国外的艺术成果有较多的了解,培育他们的艺术素养,树立起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感受、表现和鉴赏美的基本能力;形成科学的审美价值,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推动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书法,属于高雅艺术,其中涵盖了中国古代比较完善的哲学思想体系,汇集了传统层面上的审美精髓。传统哲学中涌现的儒学、道学、佛学等观念,对不同历史阶段的书法家有较大的影响。在这些书法家的作品中,呈现出雄强、清雅亦或是豪放的书法风格,同时,书法对国人的审美心理、情趣也有一定的影响,书法艺术,应成为有章可循、有助于性情发挥的二元天地。
高校所开展的书法艺术教育,主要指的是书法欣赏,它能够以线条造型艺术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解、感悟,开拓现有的知识面,培育现代化的人文精神。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艺术是21世纪我们向全世界呈现民族文化的核心媒介。基于该层面考虑,普通高校必须也有义务肩负起传承、发展书法艺术的民族重任。季羡林、王岳川等国内对中西方文化较有研究的学者均已作出预言:若我们将20世纪看作是西方文化一统天下,则21世纪则有望成为东方文化引领全球的时代。要成为该世纪的典型代表,中国就必须重视各种传统文化(其中包含书法艺术)。高等教育阶段,必须注重开设包含书法艺术在内的各类传统文化教育。
总而言之,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是世界文化园林中一朵绽放的奇葩,有着典型的艺术欣赏性,并具有显著的文化传承功能。它通过书写汉字的形式,体现出了毛笔所具有的特殊性能;利用点线之间的变化运动,传达作者内心的审美心理、思想情感以及学问修养等精神状态,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的艺术。由此可知,书法教育对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必须从思想和教育行动两个方面着手,推动本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中国传统艺术传承作出积极的贡献。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2013.
[2]沈尹默.沈尹默论书丛稿[M].2011.
[3]熊秉明.在美术研究所座谈会上的讲话[A].中国书法理论体系[C].2010.
[4]吴振锋.书法的传承与发展[J].2015.
[5]周林.普通高校书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兼谈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J].2015.
(作者系昭通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杨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