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广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当前,我国各学龄阶段的体育教育都以国家规范课程为主,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教学内容、模式单一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本文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为切入点,采取深入实地调研的方式,实证分析了其对排球教学的实际影响效果。
关键词 校本课程 排球 学生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排球运动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开展基础,本文选择排球运动水平较高的广东省广州市为考查范围,研究对象为华南农业大学2015级2个平行教学班,为了更准确反映校本课程对排球教学的实际影响,采取对比研究的方式随机选取一个班级为实验班(34人)、一个班级为对照班(36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资料法:本研究是基于查阅大量国内外排球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研究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等领域的文献论著展开的,内容涵盖体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个交叉学科。
2.对比实验法:对参与本研究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前32学时排球课程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后32学时排球课程,实验班采用校本课程教学,对照班学生采用传统方法教学。
3.数理统计法:采用spass13.0对所有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其中p>0.05表明两组监测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组检测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1表明两组数据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排球教学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本研究选择对两个班级学生开展排球理论知识、传球能力、发球能力三项指标的测试,以此评价排球水平的变化,采用统一标准分别考察实验前后两个班级学生的能力变化。其中,传球能力和发球能力考察中,技术动作和落点得分各占50%,理论知识考试则采取闭卷形式。
(一)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排球水平差异性分析
在开展校本课程实验前,经过32学时的无差异化传统方法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排球水平都取得了一定进步,这种进步保持了较好的同步性。从表1看出,实验班学生排球理论知识考试平均得分为50.54,对照班学生则为49,87,二者仅存在0.67分的差距,而且从t检测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数据不存在明显差距,表明实际成绩是非常接近的;对传球能力和发球能力的考察结果也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这两项指标上的表现也不存在明显差距,t检验值都大于0.05。因此,可以判定,在开展校本课程差异化教学前,两个班级的学生排球水平是非常接近的,完全满足实验条件。
(二)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排球水平差异性分析
在经历了前期32学时传统方法教学后,继续对实验班学生开展32学时的排球校本课程教学,对对照班学生继续开展32学时传统方法教学,两个班级学生的排球水平都取得了进步,但是体现出差异性。表2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学生排球理论知识的平均得分为84.56分,远远高于对照班学生的58.94分,成绩高出25.62分,且t检验值也小于0.01,进一步验证了二者之间差异的显著性;实验班学生传球能力的平均得分为79.67分,对照班学生传球能力的平均得分为61.34分,成绩高出18.33分,且t检验值也小于0.01,进一步验证了二者之间差异的显著性;相似的情况也反映在发球能力的考察结果上。因此,通过校本课程教学,学生学习排球的热情得到有效激发,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他们排球理论知识和技战术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实验前后实验班排球水平差异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反应实验班学生在经历后期32学时特色校本课程教学后排球水平的变化情况,特别针对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在3个考察指标上的平均成绩都获得了较大幅度提升,以传球能力为例,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前比教学后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2.37分,且t检验值也小于0.01,反映了两者之间差距的显著性。相同的情况也反映在理论知识和发球能力两项指标上,这表明排球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排球能力的优化提升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值得推广。
三、结语
实证结果表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提升排球教学水平是有显著效果的,以其为契机推动排球教学的变革,既能丰富排球教学内容、激活教学模式,更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排球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的排球理论知识和技战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吕楠.排球教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新课程:上.2015(2):32-32.
[2] 郭昕.校本课程软式排球教学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27(2):149-150.
[3] 张礼垦.浅谈我校排球健身操及排球校本课程[J].新课程:小学.2015(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