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冰
家有“厌学症”儿子
说实在的,我之前挺宅的,很少旅游。儿子上小学后,成绩不理想,我更不敢随意出去看世界了,每天大脑里想的就是如何改善他的学习状况。
老师告诉我,我儿子其实很聪明,就是上课不认真听,开小差,也就是说,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由于课堂上学得不好,回家作业做得一塌糊涂,我辅导起来寸步难行。老公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彻底解决之道还是得提高他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效率,说得简单,如何做到?
就这样熬完了一年级,儿子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坐着睡着,我身心疲惫郁闷至极。
那年暑假,我本想再努力一把给他报个补习班,谁知他说什么也不愿意上,还跟我嚷嚷着要出去玩,说同学都跟爸妈出去旅游了。我只好带他去了趟黄山。他在那玩得不亦乐乎。看着他那充满童真的笑脸,我更加迷茫了。一出来玩他就那么开心,一学习就那么痛苦,如果能让学习跟出来玩结合起来就好了。可是,怎么结合呢?
开学后不久的一天,儿子放学在校门口一见到我,就激动地说:“妈妈,今天我们学《黄山奇石》了,老师说我表现最棒!”这是他自上小学以来,第一次如此兴奋地主动跟我谈起他在课堂上的表现,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而且,我还惊讶地发现,那天不管是生字认读还是课文背诵与理解,他完成得都非常顺溜。他把课文上的内容和我们在黄山的所见所闻一一联系起来,学得不亦乐乎。
我顿时豁然开朗,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治愈儿子“厌学症”的办法。无论如何,我决定试一试。
从那以后,以课本为风向标去旅游,成为我们家重要的度假项目。
“课本游”令成绩遥遥领先
我拿出儿子的课本,画出相关景点,然后利用周末与小长假时间,我和他爸先后带儿子去了北京、台湾、庐山、河北赵州桥、西安、张家界、桂林、黄果树瀑布等地。回来后,儿子带着旅游的美好印象,学了一系列与之相关联的课文。
先观光,再学习,旅游成为预习,而且趁热打铁,原本枯燥的课文变得如此亲切。儿子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介绍书本上的那些景点,觉得骄傲极了,学习的兴趣大涨。这种方式神奇地把他的心思引向了课堂,让他逐渐成为一个爱上课的孩子,即便是与旅游无关的课文,他也渐渐学得非常认真。
学习兴趣提高了,成绩逐渐有了起色。我很高兴,开始认真规划“课本游”。
小学时主要是配合语文教材的旅游,根据课文的几大部分,我规划出古诗游、名胜游、故居游等几大系列,而几大系列之间又相互融合。
拿古诗游来说,我们曾带儿子去了江西庐山、成都草堂、安徽天门山、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等。还有一些古诗游不一定要去很远的景点,重要的是寻找古诗里的物候、气氛,如为了营造《游山西村》的意境,我带他去农村走亲戚,还特意选了四月去,因为这样可以正好把翁卷的古诗《乡村四月》也预习了。
再如《咏柳》,我不过是在早春的周末带他到江边走了一圈,垂柳袅袅,刚好冒出细叶,儿子说真的像剪刀剪出来的。他从中感受到诗意,也学会用诗意的比喻。
还有,学《春日》之前,我带他去了郊外的一座山,让他身临其境感受春的丰富色彩,真正理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样一来,他便把古诗学活了,而不是机械地停留在文字表面。这种美感感染了孩子,他由此明白,文章与诗歌中的美,其实就在身边,我们需要去发现。他有了书写的冲动,看到自己喜欢的古诗美景,会不由自主写下来,画下来,作文水平与绘画能力都提高很多。我把他写写画画的作品整理了几篇,做成绘本的形式,发给学生刊物,编辑很喜欢,竟然刊出了,这更加鼓舞了儿子。后来又有教育公司做古诗文多媒体视频时,选用了儿子的文字和图画,还给了稿费。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能量满满的鼓励。
还有故居游,杜甫、沈从文、贾谊、李白、詹天佑、鲁迅等课本中涉及的名人故居我带他去了不少。有时没时间出去,我就从网上下载图片和文字或者视频,让他感受。学习文章,了解作者和主人公很重要,这样会学得更深,理解得更透。而且从作者的经历中,可以发掘到很多故事,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大大丰富了他的知识,不但很好地充实了他的写作素材,而且这些名人们的生平事迹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了他,提高了他的思想,开阔了他的眼界。
这些旅游紧扣教材,又不止于教材,以教材为圆心,尽量发散。我没想到的是,这种方式正好是老师出卷的方式。儿子的语文成绩大大提高,几乎次次都稳居年级第一。
“课本游”解决了偏科难题
小学的课本游,让儿子顺利考入名校开始初中生活。此时,由于他知识面广,文笔和口才都不错,有电视台和广播電台邀请他做兼职主持人,还参与一些儿童节目的策划。
可是,上初中后,科目增加,我发现儿子偏科严重,对于理科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些厌倦。我想起小学时带他去科技馆玩,曾有段时间他对科学很感兴趣。于是,我找出初中物理、数学、生物、化学教材,整理出重要的知识点,记在手机里,认真规划了“科技馆游”。
从同城的科技馆到北京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广州科技馆、香港科技馆,我们都去过。孩子在这里看到了古老的数字起源、能量变化、指南针、雷电解释、地动仪、天气现象的成因、各种地壳运动的动态画面、动植物与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太空模型……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历史等教材上的知识点,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实物。我特意把手机里准备的那些知识点与科技馆现场的各个项目结合起来,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力学、抛物线、能量守恒定律等。
科技馆里对于科学概念的诠释大多比较典型,有代表性,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深奥的理论与公式,结合这些生动有趣的现象,理解起来变得容易。有些理解不了的,我们就查资料,问老师,甚至请教专家。儿子好奇地看着、听着、思考着、感受着,带着这些回到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让孩子学得特别“活”,真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很强。
其实,科技馆游充满独特魅力,对孩子的影响远不仅仅是提高学习成绩。在这些地方,我们亲身体验“乐羊子妻”的织布机;好奇地拼命拖动一个拖车,它上面的小人,不管我们如何转圈,永远指向南方;观看身临其境的4D电影;植物养植的移动苗床科学看得令人咋舌,科学养植的玉米颗粒饱满五彩缤纷,形象生动的血管墙让人不由自主想拥抱自己,无数没办法想象的物象或装置,让我们一次次发出惊叹;还有被放大的艾滋病细菌墙,竟然像极了凡·高的《向日葵》……所有这些,都像好莱坞大片的片花,看得人脑洞大开,对生活与世界有了一种开阔与全新的认识,这从他在作业与考卷以及作文中的很多新颖观点可以看出来。
另外,在挖掘课本游的过程中,我发现各个城市的农科院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旅游去处。农科院里往往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园、苗圃等,而且呈现的姿态都比较单纯,像是袁隆平的试验田,孩子在这里可以看到更为纯粹的植物现象。比如,我们曾到处寻找梅花园,后来却惊喜地发现,农科院里居然有本市最大最美的梅花园,却极少有人知道。偌大的园子里几乎只有我们,天空飘着雪,梅花静静盛开,这样的环境里赏梅意境绝美,对我们特别是对孩子都是很强的美的熏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长假,尤其是寒暑假,我们家都会安排远程的课本游。我会找出儿子接下来要学的各科教材,从中选取景点。这么多年来,我们沿长江、黄河、长征路线都有过数日的徒步旅行,走过丝绸之路,去过阳关、玉门关,走进茫茫大漠与戈壁,跟着可可西里成群的藏羚羊奔跑,在沱沱河边观赏夜空中硕大如珠的北斗七星和璀璨银河,感受柴达木盆地无边无际的荒凉,还有雅鲁藏布大峡谷、唐古拉山脚下寒风中猎猎作响的漫天经幡、毛亚大草原一望无际的花海等。教材中出现的景点,我们都曾一睹芳容……
儿子在一次次旅游中,亲身感受教材让他理解的文化、历史、自然、地球等知识,教材给予他认识世界的知识点,而旅行则让他将教材内容无限扩大延伸,二者无形中完美实践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典理念,滋养着他茁壮成长。
最有意思的是,孩子12岁那年夏天,为配合七年级下学期数学课本中“坐标”这一专题,我们特意带他去了北京故宫,因为我们听说故宫的布局是严格的坐标轴形式。没想到,后来在他参加的名校选拔考试数学试卷中,竟然真的出现了以故宫为题材的坐标题,儿子顿时信心倍增,紧张情绪一扫而光,发挥超好,顺利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名牌高中就读。
感谢八年来的“课本游”,它帮助我们将游玩、学习、亲子教育三者完美融合,帮助一个曾经厌学至极的孩子成为“学霸”,成为一个知识丰富、思想开阔、气质非凡的优秀少年,带给我们无限风光与惊喜,真的特别美妙。
【編辑: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