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改

2017-12-05 12:28孙宏宇
东方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

孙宏宇

摘要: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对全过程进行观察、指导、参与,及时进行检查,既要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以课程为中心进行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人在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谈谈对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一些理解。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

自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此次课程改革,在7至9年级设置“历史与社会”这门综合课程,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多年的实验证明,学生喜欢它,教师接受它。但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也存在一些对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理解偏差以及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等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基础教育课程为什么要改革

提高人才素质,都是从基础教育课程入手的,通过调整人才目标和模式来实现的。而我们旧课程越来越不适应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育观念明显滞后,人才同时代发展需要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等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是以教师.学生和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科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在未来的社会,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谁就能领导世界潮流。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以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

首先是以培养人文素质为宗旨。新课程提出,“历史与社会”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愚,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人文素养,它有利于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造就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因而“历史与社会”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和重要渠道。

其次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初中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代表着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因此,该阶段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学习常识性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要特别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有见识的行动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促进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公民的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课程之一。

三、贯彻“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的策略

1.以教材为本,挖掘人文视点。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地理、文学、艺术、科技、国际关系等,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散发着人类许多思想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气息。所以,我们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视点,结合并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2.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大力倡导创新型教育,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而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并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运用发散思维,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一个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在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中学生发展的知识,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中学生如何選取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

让学生收集资料是“历史与社会”中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但我们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台上,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仔细分析这些精美的资料,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使收集的资料具有针对性,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并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对全过程进行观察、指导、参与,及时进行检查,既要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

(3)注重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考虑教法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既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进行小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小组的安排、组内的分工等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做到小组的人数恰当,让学生选举自己信任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具体能力进行分工。

例如在综合探究《寻找身边的历史》一课中,我规定各组确定在自己感兴趣的古迹或者事件作为研究的课题后,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收集资料,并整理出一份多媒体的课件式的调查报告,推举一人在课堂上代表小组发表本组的研究成果,各组组长要充分发挥各组成员的特长,会电脑的制作多媒体课件,会拍照的负责照相,口才好的代表本组发言,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它既锻炼了个体的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四、符合新课程理念得活动应该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的有机统一。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明显带有“覆水难收”的过去性特点,容易使学生陷入就史论史,机械学史的误区。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引导学生进入历史领域,感受历史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学生的情感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在新课标中,每课都有自由阅读卡,主要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有关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文字精炼,描述到位、直观,象一篇篇小故事,非常符合七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而且这些内容往往介绍我们的祖先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阅读后会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的高超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共鸣,和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总之,对于课改理念,本人只是肤浅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上下而求索”。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从易到难,大胆尝试,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水平一定能有很大的提高。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改历史教学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新历史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