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具体目标提出阅读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基础,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朗读,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成为孩子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到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走进文本领悟情感充分地朗读。
充分地朗读是以学生自读为基础的,在自读中发现,在自读中领悟,读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读中思考,感知文章。
首先感情导入课文,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和急于读课文的热情。学生在自读中读通、读熟文章,然后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等等。
2、读出美感,读出情趣,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美。
如在《五彩池》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作者初见五彩池时为之神奇的赞美之情,了解五彩池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的喜悦之情;从而感到“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体会五彩池的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之情。
3、抓住重点语句和段落,读出情味。
每篇课文都有他的重点段落和句子,抓住这些关键的段落和句子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读出情味,就会被作品中的人物品质所感染,从而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如《黄继光》一课中,黄继光舍身堵枪口部分是教学重点、难点,只有抓住关键的句段,入情入境的朗读,才能体会到人民英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第9自然段中有三个短句:“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突然站起来了,并且是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的,这是多么让人惊讶赞叹啊!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进入这激动人心的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也就明白了英雄的英勇行为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细心品味想象画面理解中读。
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力的源泉。也就是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创造。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文本在朗读中离开了丰富的想象,就很难理解文意了,所以想象中读尤为重要。
1、观察图画,边想象边读。
在教学《走进丽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观看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图片,使语言文字更形象化,把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帮助理解:边观察边朗读,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再现了丽江古城的神奇风貌,体会到了玉龙雪山的雄伟壮丽。同作者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无比热爱情感产生共鸣。从画内到画外进行了创造想象,在想象中反复朗读,读出了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的神奇和美丽,读出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孩子们也陶醉于古城美丽的夜色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找出重点词句,想象中读。
别林斯基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所以阅读时充分利用文本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大声朗读,才能感受到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暗示的情感。如《语言的魅力》最后1自然段有这样两句话“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当人们想到这个失明的老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其中的“春天到了”和“我什么也看不见”句子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加上了“春天到了”竟产生那么大的魔力。在朗读中不展开想象是很难读明白的。所以只有在朗讀中想象出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想象出这个失明的老人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什么也看不见”的凄凉和悲惨,才能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3、运用标点,想象中读。
在朗读过程中抓住标点符号与课文的内容的联系,根据对标点符号的感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比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这句话中的两个顿号和一个省略号,是作者把这样的时间的罗列,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挖的时间漫长,挖掘的艰辛,朗读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到父亲为救出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体会到父亲为救儿子不惜一切代价,让人感受到了震撼人心的父爱,他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啊!
三、体会技巧感悟中读。
有感情的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部分,这就要我们在日常的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体会朗读技巧,掌握朗读技巧,并学会运用到日常的朗读中。这对学生理解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都是有效的途径。
1、在范读中感悟朗读。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不深,感悟能力不是很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范读之中,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就会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因为每一篇文章,一段文字都有自己的朗读技巧,如若把一些停顿、语气、声调等让学生如何如何记住,学生很难体会、理解这些概念。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范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趣,就会调动起学生强烈的朗读兴趣和热情。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范读的情境,有的学生模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次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模仿久了,也就感悟到了朗读的技巧,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朗读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如在《和时间赛跑》一文的朗读中,我朗读的语气是亲切的、自然的,好像在和朋友谈心一样,谈自己的人生经验。学生自然在朗读中也读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2、分角色朗中体会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通过让学生担当角色,可以引导他们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也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培养朗读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去体会朗读技巧,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如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理解人物语言我采用了让学生分角色来朗读的方法。文中父亲面对一大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学生读出了绝望和悲痛之情,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他想起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学生读出了父亲的坚定。父亲挖了38小时,终于找到了儿子,父子之间的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学生更是进入角色,读出了父子两劫后重逢的欣喜之情。表现出了儿子和父亲之间的相互信赖的父子情深。学生在声情并茂分角色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这位父亲爱子情深,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的品质;体会到了小阿曼达正是记住了父亲的话,有信心最终战胜了困难。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朗读思维的灵活性。
虽然,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我想只要有细心,有恒心,采取本土学生乐于接受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总之,朗读能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的提高,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朗读习惯一旦养成,孩子们将终生受用不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