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超 王瑞鹏
十三朝古都西安,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在近现代,西安的知名人物同样层出不穷,如作家陈忠实、著名导演张艺谋,互联网大亨张朝阳等。而在地球化学界,也出现了像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燊这样的拔尖人才。
古城西安走出的地球化学博士
刘粜教授,1974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自幼便对地球化学,特别是岩石学研究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凭借自己努力考取长春科技大学地质勘查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于1998年毕业,同年考取了吉林大学岩石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1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刘燊教授受邀到香港大学地质学系从事访问研究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2004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凭借优异的成绩和表现,他留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从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参加工作以来,刘燊教授曾先后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华南陆块陆内成矿作用:背景与过程”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305)项目“新疆大型矿集区预测与勘查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一项国家重点基金和主持一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项目和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
如今,刘燊教授不仅是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还兼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客座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终身会员和火山及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从这些职务就足以窥见他在业内的影响力和贡献。
专注地球化学研究,为找矿提供依据
长期以来,刘燊教授主要从事花岗岩和火山岩成因及意义、地幔岩浆作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他长期在青藏高原造山带和华北克拉通地区开展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工作,是我国较早进行藏北新生代火山岩和埃达克岩、中生代以来基性岩墙、碱性岩成因及构造背景研究的中青年学者之一。
在藏北新生代火山岩和埃达克岩的研究中,刘燊教授厘定了西藏北部羌塘地区新生代大陆环境中的“埃达克岩一火山岩组合”,证明了西藏北部羌塘地区新生代该套埃达克质火山岩的成因一大陆榴辉岩质下地壳拆沉并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这为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提供了可能的岩石学证据;同时,确定了藏北羌塘地区中一新生代火山岩的精细年代格架(110-120Ma;28-31Ma),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限制;并对各系列火山岩进行了详实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有效地限定了各系列火山岩的成因背景和动力学机制。
在中国东部及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基性岩研究中,他从地质特征入手,对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基性岩墙群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研究和精细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取得许多令人瞩目的重要的成果和认识。第一,基性岩墙的岩性组成是以辉绿岩和煌斑岩为主;第二,确定了中国东部岩石圈伸展过程可分为六期(~130-140Ma、~1lO-120Ma、~100Ma、~85-90Ma、~75Ma和~45-50Ma);第三,中生代以来基性岩墙为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岩墙具有三种类型地幔源区特征,并显示相互混合特征,主要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部分为火山弧和洋岛玄武岩的特征;第四,基性岩墙在形成机制上与岩石圈减薄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可能都与岩石圈拆沉作用有直接联系,且115-144Ma可能是华北岩石圈减薄的主要时期;第五,岩石圈伸展拉张构造背景对大规模成矿作用和找矿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胶东地区广泛分布的中生代碱性岩研究中,刘燊教授也取得重要成果。他介绍:“在胶东地区广泛分布的中生代碱性岩的研究中,我们得出了两方面的结论:一是胶东中生代碱性岩形成时限为114-126Ma;二是形成机制上与大陆下地壳的拆沉作用有关。更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可为找矿勘探提供依据。”
2011年,刘粜教授从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方面对山东地区燕山期基性岩墙群开展了持续九年的研究,在已有研究和野外地质观察基础上。从基性岩墙地质特征入手,以多元同位素体系精确测年和地球化学特征为主要手段,对鲁西和胶东集中发育的燕山期基性岩墙群的形成时代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初步查明山东燕山基性岩墙群的形成时代、地慢性质、成因及其构造背景。
多年研究终肯定,斩获多项殊荣
如今刘粜教授凭借自己科研上的丰硕成果,获得了“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第六批百人计划”、“中国青年地质奖(银锤奖)”、“第十三届侯德封青年科学家奖”等殊荣;同时,他已在国内出版专著一部,在国外出版专著3部,已发表论文140余篇,SCI论文50余篇:此外,截至目前,刘燊教授还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8名,博士后2名。
虽然已取得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刘糶教授却表示:“目前我国在地球化学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自己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仅要做好研究工作,还要加大研究生的培育,为我国地球化学研究领域作出更多贡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