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婉
深圳市宝安区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开学第一课”全区直播课,针对目前社会热议的“校园欺凌”展开,此文为教学实录。
一、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今天,我们又回到了熟悉的校园。现在让我们跟随一段视频重温曾经共度的校园生活。
播放视频《美好校园印记》。
师:校园本是一个乐园、一方净土,是学习与成长的美好地方。然而,最近被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真让我们感到心痛,施暴者的行为令人吃惊,受害者的遭遇让人揪心!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校园欺凌。先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视频《校园欺凌事件》。
二、师生互动
师:同学们,看完短片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自由表达:恐怖!可怕!难过……)
师:也许我们身边没有这样可怕的事件,但下面这些现象有没有呢?
播放PPT:①给同学起绰号;②给同学画丑化形象的画,并将其公开;③就外貌、家庭等嘲笑、讥讽同学;④孤立、排挤自己不喜欢的同学;⑤在网络上披露同学的个人隐私;⑥拍校园欺凌视频,并在朋友圈、论坛等传播。
师: 下面我们先探讨第一个问题:给同学起绰号是不是校园欺凌?请同学们做出判断。
生:(在平板电脑上做出判断。)
师:数据显示,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看法并不一致。先请认为这是校园欺凌的同学来谈谈看法。
生:给别人起侮辱性绰号,喊别人侮辱性绰号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侵犯了别人的人格尊严,会引起被喊绰号者的反感。
师:所以你认为这绝不是玩笑,是欺凌。接下来,我们听听选择不赞同的同学的解释。
生:比如我们班的一个男生,每天笑嘻嘻,很可爱,就叫他“喜儿”,我觉得挺好的。
师:你觉得是仅仅是玩笑。我们得问问当事人的想法。“喜儿”,同学这样叫你,你乐意吗?(学生回答:我很开心。)同学们的解释都有道理。绰号有雅有俗,优雅、亲昵的绰号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是玩笑,不是欺凌。但粗俗或带有侮辱性的绰号,是一种嘲笑,更是一种伤害。所以彼此间起绰号一定要友好,一定要有度。那么下一个问题呢?
师: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是欺凌行为,绝对不可以干。接着看第三个问题,请大家做出选择。
师:就外貌、家庭等嘲笑、讥讽同学,也是校园欺凌。第四个问题呢?请大家做出判断。
师:XX号同学选择“是”,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讲身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谈被排挤的痛苦。)
师: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也请你谈谈。
生:有的同学自己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活该被排挤孤立,比如孤僻不跟同学打交道、邋遢而不受欢迎……
师: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相互赏识,相互包容,同学之间的关系才能友好,校园才能和谐。我们接着来判断下一个问题:在网络上披露同学的个人隐私是不是校园欺凌?
师:这是——校園欺凌。那么拍校园欺凌视频,并在朋友圈、论坛等传播呢?
师:这也是——(生:校园欺凌!)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老师发现同学们对“玩笑”和“欺凌”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清晰。那么,到底怎样的行为是校园欺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权威的说法。
PPT呈现:2016年5月,国务院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第一次对校园欺凌下了明确界定:“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欺凌的主体是学生,也就是我们同学之间;主观上是蓄意或恶意,意思是,这是同学一种故意的行为;采用的方式主要有肢体、语言及网络等;客观上实施了欺负、侮辱他人行为,并造成了他人伤害的后果。根据这个界定,现在我们清楚了:原来校园里这些看似“玩笑”的行为,其实都很有可能构成“校园欺凌”。
三、共情体验
学生表演情景剧第1幕:勿把欺凌当玩笑。
播放视频《模拟法庭》的最后宣判片段。
师:张琳一案,真让我们感到痛心!同学间小小的摩擦没有得到及时化解,反而步步升级,最终使花样少年张琳被告上法庭。这一刻,我们想听听张琳在被告席上做的最后陈述。
播放视频《模拟法庭》的被告人(张琳)最后陈述片段。
四、法治会客厅(角色由学生扮演)
主持人:欢迎来到法治会客厅,一起听法治的声音。审判长,对于张琳的这份判决,很多同学有这样的疑惑:被告人张琳未满18周岁,要被追究刑事责任吗?请您给我们分析。
审判长:社会确实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从轻、甚至免除处罚的司法共识”,但是,“未满十八周岁不用承担刑事责任”,这是个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近些年来,十八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人数激增,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目前舆论倾向于降低刑事年龄以警示青少年。我认为,这对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对遏制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犯罪行为,有积极意义。
主持人:谢谢审判长!同学们,法官告诉我们,校园不是法外之地。虽然法律对于未成年人是宽容处罚,但绝不是纵容。一旦我们同学的行为超越了法律底线,就必须为此承担法律责任。那我们青少年在校园里的欺凌行为可能构成哪些罪呢?我们请检察官跟我们介绍一下。
公诉人:根据严重程度,校园欺凌行为可以分为违规、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轻微的欺凌行为不构成犯罪,但是在多年办案经历中,我们发现很多较轻的违纪违规行为未得到正确的认知和处理,进而步步升级,最终导致犯罪。张琳一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校园欺凌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涉嫌犯罪的,可能适用的有多个具体的罪名,如敲诈勒索、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我们检察机关在办案中,按照法定标准来认定校园欺凌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罪。对于发生在校园未成年人之间的严重欺凌行为,检察机关坚决依法惩处。endprint
主持人:谢谢检察官!同学们,张琳的犯罪轨迹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缩影。我们要正确认知自己的行为,掌握行为的法律底线,并强化对法律的敬畏心理。在我国现有的法律环境下,有哪些法律可以适用于处置校园欺凌行为?今天我们也请来了张琳的辩护人刘律师。刘律师,请您分析一下。
辩护律师:目前,我国处理情节较轻的校园欺凌援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情节严重的,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的国家如美国,就专门立有《反校园欺凌法》。从世界范围来看,治理校园欺凌的法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办案的过程中,我发现像张琳这样法律意识淡薄的青少年为数不少。施暴者不懂得法律的底线,受害者不懂得如何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主持人:刘律师,青少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法律的帮助?
辩护律师:我们获得法律帮助的途径主要包括:(1)诉讼途径:打官司;(2)非诉讼途径:和解、调解、投诉、仲裁等。法律服务的主要机构是律师事务所,也可以找当地居委会、妇联、公安局等。其实,我们深圳各街道、社区、派出所均有专业力量,有很多援助渠道。比如各社区有专业律师作为法律顾问,相关调解、咨询服务都是免费的。同学们不妨多前往学习、咨询或寻找帮助,做学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师:谢谢各位! 同学们,法槌一锤定音,被欺凌者方欣得到了迟到的正义。但是方欣内心的伤害又怎么来弥补呢?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校园欺凌事件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成为一些人挥之不去的阴影。
五、案例分享
老师的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真实的案例《女孩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小女孩,后来因为父母工作变动,她来到了大城市读书。她对这个新学校充满着好奇又带着几分陌生。
转学的第一天,刚好学习《诗经·关雎》,为了欢迎新同学,老师特地让她起来朗读一段。由于方言发音的关系,她一张口,就把“窈窕淑女”读成了“油条素女”,全班同学顿时哄堂大笑,她的脸刷一下就涨红了。
从此以后她多了一个外号,大家一见到她就喊“老油条”。同学们越是冷漠地打趣哄闹,女孩就越感到孤单与自卑。她害怕来到学校,尤其是每次走进教室时那种揪心的撕裂感,她只能无助地以沉默寡言来抵御伤害,这又让她显得更加的格格不入。那个曾经快乐的女孩,在那几年过得很不愉快……
故事里的小女孩,就是我。
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每每想起,心还隐隐作痛。那一刻,我多么希望有同学阻止起哄,有同学帮帮我,哪怕是一个安慰的眼神,一句善意的关怀。我想剧中的方欣也有同样的渴望与无助。
同学们,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目睹刚才教室里发生的一切,你会怎么做呢?
六、师生互动
师:假如你也在教室,目睹方欣被欺凌,你会采取下面哪一种行为呢?
PPT呈现:围观者行为选择
A. 过去拉住方欣,对张琳说:“你等着!”
B. 私下安慰方欣
C. 幽默机智地帮忙解围
D. 其他
(学生分组讨论,在平板电脑上做出判断,并在导学案上简要写上想法。)
师:先看看A选项。
生:如果我跟方欣关系好,我会冲上去劝阻、吓唬张琳。这样张琳就不敢欺负别人了。
师:看得出来你是个讲义气的同学!但是这种行为是否可取呢?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
生:“你等着”这三个字对张琳来说是一种威胁,而且,万一真的碰面交锋,以暴制暴,你将成为新的施暴者,还有可能受到校规甚至是法律的处罚。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师:分析得好! A确实存在很大的弊端。那选B呢?
生:我想帮助方欣,但是没有勇气,怕被张琳打击报复。我比较喜欢私下帮助同学,所以我会选择私下安慰她。
师:你考虑得很周全!事后私下安慰方欣,对她来说也是一种支持和帮助,我想方欣会感到温暖的。老师特别想听听选择D的同学的想法。
生:我会跑去告诉老师,情况紧急的话,我会借办公室的电话赶紧报警。
师:帮忙寻找老师帮助和报警,确实是一种安全的助人的办法。但是我们要分清情况的轻重缓急,像方欣和张琳这样的情况,也许我们身边的同学也可以成为得力的帮手。呼声最高的是C:幽默机智地帮忙解围。大家的想法各有道理。不管选择哪种方式,我们要把握好一定的原则:认知上——要懂得方法,情感上——要团结友爱,心理上——要见恶不惧,行为上——要伸出援手。
七、共情体验
学生表演情景剧第2幕:勿做欺凌的帮凶。
师:方欣脸上露出的笑容告诉我们,其实校园欺凌并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旁观者的冷漠与附和,助长了欺凌气焰,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像方欣这样,能得到别人帮助,当然是幸运的!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独自勇敢地面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让我们一起为方欣想想办法:面对张琳的欺凌,该怎么独自面对呢?
八、师生互动
师:请看大屏幕。假如你是方欣,你会采取哪一种行为?
PPT呈現:被欺凌者(方欣)的行为选择
A. 不当面驳斥,忍着
B. 反抗,威慑张琳
C. 先避开,报告老师或立刻报警
D. 自信坚定说不,巧妙回击
E. 其他
(学生分小组讨论,在平板电脑上做出判断,并在导学案上简要写上想法。)
师:每个选项都有一定的支持率。我们先来看看A。请选A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不是什么大事的话,就忍着吧。退一步海阔天空。
师:老师非常欣赏你的大度!但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忍,会影响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进而影响身体健康。而且研究数据表示,一味地忍让不仅阻止不了欺凌行为,反而会助长欺凌行为。看来,忍着不是个好办法。对于“忍着”,有没有补充意见?endprint
生:选择忍,意味着选择了唯唯诺诺,选择了逃避。我选B。我会反抗,要威慑她,让她清楚知道,我是不可以被欺负的。
师:老师支持你勇敢的行为!但是威慑对方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防卫过当,否则意味着你不仅成为新的施暴者,而且有可能触犯法律法规,以暴制暴的方式不可取。请选C的同学说说。
生:我个子不大,力气不够,估计打不过她,我会告诉老师甚至报警。
师:主动寻找老师、家长帮助甚至报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但是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景做决定。作为高中生,如果遇到的情况不是那么紧急和严重,老师鼓励大家勇敢地试着自己解决问题。你的自信,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请选择E的同学分享一下。
生:锻炼身体,让自己强壮。结交好朋友,让大家觉得我有很多好伙伴,不敢欺负我。
师:很有意思的想法,老师为你点个赞!我们看到呼声最高的是D:自信坚定说不,巧妙回击。
九、共情体验
学生表演情景剧第3幕:勿做沉默的羔羊。
师:方欣的自信和勇敢化解了这次矛盾。同学们,只要我们不做沉默的羔羊,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真诚沟通,事情就有解决的办法。在这里,老师给大家奉上几则预防欺凌的小贴士:
1. 正三观、遵规矩、守法律
2. 多自省、改缺点、常进步
3. 交益友、不落单、互帮助
4. 敢面对、求帮助、懂报警
十、情感升华
师:同学们,面对校园欺凌,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作为校园的小主人,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在此老师向所有的同学发出倡议。
生:我们倡议:如果你正面临欺凌,请不要唯唯诺诺,不要畏惧,不要自卑;請你一定要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因为正是你的软弱,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
我们倡议:如果你正目睹欺凌,请你不要隔岸观火,不要纵容,不要参与,更不要煽风点火,津津乐道。要知道,有时候对于你来说,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引发一场悲剧。
我们倡议:如果你正想实施欺凌,请你冷静下来、切勿冲动、想想后果;一旦发生欺凌,就必然受到道德的谴责、纪律的处分甚至法律的制裁。
让我们携手擎起理性的旗帜,握紧法治的利剑,还校园一方净土!
让我们恪守规则,尊重法律,互相帮助,远离校园欺凌!
我们要在一个充满理解、充满宽容、充满友爱的校园里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共同度过美好的青春年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