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诸多要素中,现代化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形同骨架,具有支撑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一明确定调,切中此前饱受诟病的“脱实向虚”问题,契合实体经济本身“大而待强”的发展现状。
振兴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制造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经济奇迹中最亮眼的名片正是中国制造。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离不开制造强国战略的强力推进。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成要素中,一个现代化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无疑形同骨架,具有强大支撑作用。没有现代化制造业硬实力提供的基本保障,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其他构成要素,都将失去用武之地,成为空中楼阁。
当前,中国制造业历经艰苦,已经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夺得一席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趋势愈发明显,产业结构优化成效显著,高端和先进制造水平稳步提高,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同时也需看到,虽然一些领军企业、一些产业领域取得突破,但中国制造业整体的优势还是以数量和成本计,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素质、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尤其是高端和先进制造业的研发能力、生产效率、品牌建设等,与现代化的制造业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仍需要不断学习、追赶、超越。
要弥补这些差距,本质上还是要依靠创新。在继续降低制造业制度成本、减轻各类政策性负担、减少低端无效产能供给、处理“僵尸企业”的同时,依靠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的关键词是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高端化,这是新一轮智能制造浪潮下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由此催生出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等,都是传统制造业焕发新活力的机遇和方向。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更应聚焦于国家和地方的统筹协调,集中资源攻关突破,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核心装备、核心零部件,组织一批重大专项,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造业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仍应遵循并提升制造业自身的两个核心指标。
一是质量。现代化的制造强国首先是现代化的质量强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效如何,体现在终端,无疑应当是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提升。
中国制造要坚持质量第一,苦修内功,提高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和工艺创新,锤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国制造”正名。
二是品牌。中国制造要从大国走向强国,需要打造一批能传播中国工匠精神、体现中国国家软实力、展示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民族品牌。
品牌建设以质量为基础,不仅需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还有赖于政府部门的支持、公众的参与以及媒体的传播,共同为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出谋划策,让更多人认知、认可、认定的中国制造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