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会,我们准备好了吗

2017-12-05 18:56季小波王君璐阳娜陈旭
财经国家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机器人人工智能人类

季小波+王君璐+阳娜+陈旭

这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人工智能将改变人类学习、娱乐、生产、生活的模式。

“智能+”时代已经慢慢走进人类的生活,未来的智能社会是什么样子?人工智能会怎样改变人类的生活?

面对即将来临的智能社会,我们准备好了吗?人类是否会不知不觉被人工智能支配?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如何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可控,找到发展与控制间的平衡点?

对于中国而言,从人工智能“大国”迈向“强国”,还需要闯过几道坎?

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产业这些焦点、热点问题,《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了百度研究院原执行院长、地平线机器人技术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凯,负责研发无人机、无人仓、无人车等设备的京东集团副总裁肖军,以及长期专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的臻云创投合伙人祝晓成等业内人士。

智能社会长什么样?

余凯认为,智能社会首先是指广泛的社会参与度,这不仅是指科技创新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传统企业的升级创新、政府高屋建瓴的统筹和思想界的研判。

其次,智能社会本质上是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生产力提升带来的深远影响。随着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提高,智能家居、智能教育、智能出行将得到普及,生活品质会大幅度提升。“这将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

以教育为例,教育机器人包括个性化教育等多个系统,可以与多个学校保持合作,丰富学校教育形式。除互动学习外,机器人还能实现智能陪护,实时监控孩子的起居安全。家长可以用手机与机器人相连,与孩子进行视频对话,或通过摄像头监控家中的具体情况。

祝晓成认为,从固定电话到移动通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下一次巨大的变革可能就是现在谈论的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已经改变了很多行业形态,比如美国50个州已经开始使用通过人工智能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的聊天机器人。

“凡是含有大量人工重复劳动的场景,都是未来机器可以替代的场景。在未来,人工智能应该是无处不在的。”他认为,算法、数据和算力是人工智能的主要要素,但不只有算法,还得有材料制造。

“我们经历过手机按键时代,新材料的使用让手机进入触摸屏时代。未来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语音人机交互可能会代替觸摸屏,再大胆一点设想,20年以后,脑控的人机交互可能成为现实。”祝晓成说。

在肖军看来,人工智能已经悄无声息进入到零售行业。

他以京东为例介绍,京东现在有大约2亿种商品,用户想从2亿个品种里找到自己想买的东西非常困难,过去主要通过搜索的方式来解决。现在京东有一个人工智能小组,根据用户过去的购物行为,分析他的性别、家庭情况、职业情况、收入情况,而后向其手机APP推送符合其消费习惯的商品。“他打开APP,可以看到或者搜到的一定是他想买的这一部分商品。”

可以预测,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特种机器人,人工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手术,人工智能+无人超市……从“互联网+”到“智能+”,人工智能将改变人类学习娱乐、生产生活的模式。

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

在一些职业领域,机器人已经取得一些突破。近两年层出不穷的服务员机器人、新闻机器人等,就引发机器人会否取代一些人类工作岗位的思考。

更甚者,在科幻片中,一些机器人的智能在某一方面甚至超过人类。这种“超智能生命”,真的会成为现实吗?

“以今天的科技水平来看,还看不到任何这种设想成为现实的迹象。”余凯说,“我们只能说在某些领域的局部,比如说下围棋,计算机超过人类了。我预计,在开车这类事情上,计算机想超越人类,估计还要十年的时间。还有很多其他更复杂的问题,叠加在一起,我认为近期机器真正超越人类恐怕是不可能的。”

在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区,记者也看到了很多具备语音表情识别、能与人进行简单交流的机器人,但离“类人化”差距依然很大。

部分服务型机器人已经逐渐具备一些空间认知智能,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空间,能够控制身体做一些相应的运动,但都还属于早期阶段。在情感和自主意识方面,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还有非常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说存在鸿沟。

在运动层面,机器人也十分“脆弱”,能效比、灵活性仍远远达不到人类肌肉群协调动作的水平。比如大多数工业机器人还是以机械手臂为主,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研发制造柔性臂的能力,导致机器人的灵敏度有限,能做的动作很少。

今年上半年网上申通分拣机器人“小黄人”的视频引发热议。申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德庚说,未来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将参与物流辅助工作,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机器人摆件不那么工整、部分单据仍为手写导致信息无法完全数字化录入等。

祝晓成认为,目前机器人在一些特定场景的处理能力已经超越人类,每年都可以看到进步,但是这些机器人同设想的超智能生命还有很远的距离。

“人工智能目前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我们对它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看来,每次技术革命都会淘汰一些专业人员,但也会带来很多新的就业,比如火车的出现淘汰了一些挑夫,却也造就了一批铁路工人。他认为,人类没必要害怕机器,机器是不可能取代人类的。应该让机器学会人的学习能力,去做人做不了的事情。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也认为,未来机器人更加深入辅助人类工作之时,对人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强人员的技术能力,去做一些机器无法做到的工作,比如新闻工作中的深度调查报道等。

“人工智能的真实意义,不在于作为人类生活的对立面而存在。”余凯说,实际上,人工智能是辅助人决策的工具,是人类智慧的“延伸”。“与其说,人工智能的发展是超越人类的能力,倒不如说是增强人类的能力。”

机器人能融入人类社会吗?

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现实技术瓶颈和潜在伦理道德隐患的双重挑战,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仍需持续推进,应用场景需进一步明确,机器人很可能引发法律法规与道德伦理的重塑。

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曾经提出过机器人三大定律,首要的一条就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还存在很多隐患。

机器人“小胖”没人操纵,自己突然跑起来,打倒了玻璃墙,砸伤旁边一位路人……去年底,深圳高交会上机器人“小胖”伤人事件引发热议。事后,深圳高交会组委会发布公告表示,事故是由于展商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误将“前进键”当成“后退键”所致。

今年7月,百度創始人李彦宏通过视频展示他乘坐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的影像,并称车辆正行驶在北京五环路上。此举引发“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是否合法”等争议,甚至让李彦宏收到一张来自交管部门的罚单。在随后的调查中,交管部门人士称,支持无人驾驶技术创新,但应当依法、安全、科学进行。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专家王飞跃认为,在科技创新的同时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人控制机器的能力,人类要有最终的决策权。

“我们应做好迎接新鲜事物的准备。”祝晓成认为,即使超智能生命短期内还难以成为现实,我们也应提前研判行业规范以及法律边界,充分预警隐忧。

我国准备好了吗?

作为世界工业机器人大国,人工智能近年在我国获得蓬勃发展。那么,从人工智能“大国”迈向“强国”,我国还需要闯过几道坎?

祝晓成说,近几年,我国在人工智能尤其在视觉技术方面突飞猛进,某些领域的论文数量、被引用的情况,已经超过美国,但是从场景应用方面来看,则还有差距。

余凯表示,中国强在商业模式的创新,强在跟场景紧密结合的应用层面的创新。“比如,中国的用户基数非常大,用户对新技术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因此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层跑得非常快。但未来还是要在研发底层的核心技术上投入更大的力量。”

他认为,接下来,中国的人工智能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国家政策更多地往中小企业倾斜。

“从历史经验看,每十年,这个领域的领先企业群体都会变化,会不断有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这也侧面证明,这个领域的创新充满活力。所以说,如果十年以后没有小企业成长起来,很有可能这个领域的创新进展得并不那么顺利。”

二是聚集于该领域的中国高校院所,需要更加系统性地投入资源。目前这一块跟美国比还稍显不足。

三是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核心技术、基础型技术的研发。尤其是处理器与操作系统这两个最核心的底层支撑性技术。

“我们在PC时代、移动时代都错失了一些机会。我们的核心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是国外的企业来主导。未来在人工智能的产业中,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处理器。”余凯说。

(郭沛然、谢晗、王普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机器人人工智能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谁变成了人类?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