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英桂,唐南仲,郑英巧
(1.海南省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571100;2.海口市人民医院博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70102;3.海南省文昌市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571300)
·经验交流·
盐酸非索非那定片不同应用方案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效果对比
吴英桂1,唐南仲2,郑英巧3△
(1.海南省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571100;2.海口市人民医院博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70102;3.海南省文昌市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571300)
目的比较盐酸非索非那定片不同应用方案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的3月在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92例CSU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恒定剂量方案,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片120 mg/d,连续12周,观察组给予逐步减量方案,前4周、第5~8周和第9~12周的剂量分别为120、90、60 mg/d,具体实施方案根据患者症状的控制状况进行调整。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服药量及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总分。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治疗前的症状积分与DLQ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在治疗第8、12周结束时,观察组中分别有34例(73.9%)、29例(63.0%)患者根据减量方案仍能完全控制症状。观察组患者第5~8、9~12周的服药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两组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与DLQ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CSU患者在服用盐酸非索非那定片120 mg/d治疗4周后可考虑开始逐渐减低剂量,其能取到恒定剂量方案类似的疗效。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盐酸非索非那定;减量;治疗结果
荨麻疹是一种由于皮肤或黏膜的小血管受到或不受到外界刺激后出现的反应性扩张引起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多表现为瘙痒症状与风团,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是CU最常见的类型,指没有在外界明显的刺激下自发地出现风团,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持续6周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抗组胺药物是CSU的首选药,但长期服药容易给患者的经济与心理带来负担,也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而部分患者在服用1~2个月后逐渐开始减量也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故不少医生和患者均在应用逐渐减量的应用方案,但是目前国内外对此种减量应用方案的疗效、安全性均没有统一的意见与认识[1]。盐酸非索非那定片(商品名:莱多菲)是第2代的抗组胺药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不良反应较少,目前临床上在CSU患者中较为常用。本研究前瞻性选取在我科门诊就诊的92例CSU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逐步递减剂量、常规恒定剂量这两个盐酸非索非那定片的应用方案,旨在比较二者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的3月在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92例CSU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2014年欧洲过敏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EACCI)制定的有关CSU的诊断标准,即在没有明显外界诱因下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地风团发作,且病程大于或等于6周[2];(2)居住在本地,依从性较好,能配合完成治疗与随访。排除标准:(1)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既往服用激素全身治疗者;(2)合并严重的呼吸、血液、神经等系统疾病或肿瘤;(3)由感染、药物等明确病因或诱因引起的CU或遗传血管性水肿(HAE);(4)对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过敏者或既往有过敏体质;(5)孕妇或哺乳期妇女;(6)近2周使用过阿司匹林、肝素等抗凝血药物;(7)因伴有精神疾病等各种原因难以配合完成研究。全部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得到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根据随机数字表,将92例CSU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两组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阳性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治疗前准备 所有患者在进行研究前停用任何抗组胺药物3 d,然后进行ASST,先在无菌条件下抽患者的静脉血,分离血清,然后采用皮内注射将其注射回患者体内,并采用皮肤点刺的方式以10 g/L的磷酸组胺、生理盐水分别作为阳性、阴性对照,点刺之间距离3~5 cm,0.5 h后由专人进行判读,测量风团和红晕的平均直径,若无风团和红晕则为试验阴性,若平均直径为阳性对照的1/3则为+,2/3则为++,与阳性对照相同则为+++,大于阳性对照则为++++。
1.2.2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片(浙江万晟药业有限公司,30 mg,国药准字H20060150),对照组给予常规恒定剂量的应用方案,开始剂量为120 mg/d,若连续服用2周仍难以控制症状,则将每日服用的剂量加到180 mg,得到完全控制后恢复至120 mg,连续服用12周。观察组给予逐步递减剂量的应用方案,开始剂量为120 mg/d,用药4周后评估疗效,若未完全控制,考虑加量,若症状完全得到控制,则开始逐步递减剂量,第5~8周的剂量减至90 mg/d,减量2周后若不能控制症状则恢复至120 mg/d,若症状控制理想,第9~12周的剂量减至60 mg/d。
1.2.3观察内容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第4、8、12周分别进行门诊随访,统计其在前4周的服药总量,并评价其疗效,包括症状积分的下降状况及生活质量。参考文献[3]观察患者的症状积分,(1)瘙痒程度:无瘙痒感为0分、轻度但不烦躁的瘙痒感为1分、中度但能忍受的瘙痒感为2分、重度且难以忍受的瘙痒感为3分;(2)风团的大小:无风团为0分、直径小于0.5 cm为1分、直径0.5~2.0 cm为2分、gt;2 cm为3分;(3)风团的数目:无风团为0分、1~7个为1分、8~14个为2分、gt;14个为3分。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来评价其生活质量的变化,DLQI包括生理、心理、日常活动、穿衣等10个问题,每个问题均采用4级评分法,“无”为0分,“很少”为1分,“很多”为0分,“很大”为2分,“非常严重”为3分,总分共0~30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差[4]。
2.1治疗期间的药物服用情况 在开始服用120 mg/d的剂量2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9例(19.6%)、7例(15.2%)患者难以控制症状,加至180 mg/d后症状均好转或消失。在治疗第8周结束时,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7例(15.2%)、4例(8.7%)患者的剂量仍大于120 mg/d,观察组中34例(73.9%)患者按计划减量至90 mg/d,症状已得到完全控制,5例(10.9%)患者在减量后症状有所加重,需恢复到120 mg/d才能控制得住。在治疗第12周结束时,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均有3例(6.5%)患者(均为ASST++++)的剂量为180 mg/d,且未能完全控制症状,观察组中29例(63.0%)患者按计划减量至60 mg/d后仍能控制症状,10例(21.7%)、4例(8.7%)患者剂量分别为90、60 mg/d才能控制症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第5~8、9~12周的服药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总服药量比较
2.2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均低于各组治疗前的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比较
a:Plt;0.05,与组内治疗前组比较
2.3两组治疗前后的DLQI总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均低于各组治疗前的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的DLQI总分比较
a:Plt;0.05,与组内治疗前组比较
CSU是CU的主要类型,其病程多在3~5年,部分患者甚至可达到20年,患者常需要长期服用某个药物,由于不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对药物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故目前主张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EACCI的最新指南[2]推荐采用第2代的低镇静或非镇静抗组胺药物,以有效控制风团和瘙痒症状。作为第2代的抗组胺药物,盐酸非索非那定能选择性地阻断H1受体,抗组胺的效果良好,且无心毒性,无抗肾上腺素、抗5-HT、抗胆碱等不良反应,对肝功能异常者同样适用,故其应用范围较广[5],在CU患者中的疗效令人满意,现已成为国内CU治疗的基础药物之一[6-7]。李佑钊等[8]研究表明与依巴斯汀联合胸腺肽治疗方案相比,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胸腺肽的总有效率更高(80.61%vs.64.28%),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为了减少抗组胺药物给患者心理与经济负担,国内中华医学会2014年制定的荨麻疹诊疗指南[9]推荐在控制症状后逐渐减量,至少持续1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半年。但是该指南并未明确指出CSU患者何时开始减量、具体减量计划、疗程的长短等关键问题,国内外对此也尚未有统一的意见。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逐步减量和恒定剂量两种应用方案对CSU患者的疗效,旨在分析减量方案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以120 mg/d作为起始剂量,在开始治疗2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19.6%、15.2%的患者难以控制症状,加至180 mg/d后症状均好转或消失,故大部分CSU患者对120 mg/d的推荐起始剂量有较好的疗效。根据抗组胺药物的作用机制,其临床应用应逐步减量,而不是突然停药[10-14]。观察组患者从第4周开始逐步降低服药剂量,在治疗第8周结束时,观察组中73.9%患者在90 mg/d的剂量下可完全控制症状,而在第12周结束时有63.0%患者在60 mg/d的剂量下仍能控制症状,提示大部分患者能适合这种逐步减量方案,瘙痒症状与风团控制效果较好,而对于那些减量后症状加重或反复者则恢复到上一个剂量,在12周的疗程结束时仅有6.5%患者的剂量为180 mg/d,且其未完全控制症状,提示这类患者对盐酸非索非那定片的反应较差,可能是与其ASST结果均为++++有关。国内外的多个研究均提示ASST阳性的CSU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差于阴性者,这主要与阳性者提示患者血清存在诱发组胺释放的自身抗体,故对药物的反应性较差,对于此类患者则要增加[10-11]。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后的各个阶段,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与DLQI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应用方案的疗效相近,而观察组患者第5~8、9~12周的服药量低于对照组,提示只要根据症状的变化控制好减量的速度,推荐每隔4周减量1次,就能达到与常规恒定剂量的方案有类似的效果,对于ASST阳性及初始症状较重者,应适当延缓减量的过程和速度,以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CSU患者在服用盐酸非索非那定片120 mg/d治疗4周后可考虑开始逐渐减低剂量,其能取到恒定剂量方案类似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李丽萍.盐酸非索非那定片长疗程递减治疗慢性荨麻疹31例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10):823-824.
[2]Zuberbier T,Aberer W,Asero R,et al.The EAACI/GA(2) LEN/EDF/WAO Guideline for the definition,classification,diagnosis,and management of urticaria:the 2013 revision and update[J].Allergy,2014,69(7):868-887.
[3]蔡力,张孝友.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2):161-162.
[4]黄莉宁.贵阳地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DLQI调查及消疕汤疗效作用评价[D].贵阳:贵阳中医学院,2009.
[5]Belsito DV.Second-generation antihistam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idiopathic curticaria[J].J Drugs Dermatol,2010,9(5):503-512.
[6]陈慧君.非索非那定联合雷公藤多甙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5):3302-3304.
[7]张玲,蔡玲玲,李元文.疏肝理脾祛风汤联合盐酸非索非那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8):15-18.
[8]李佑钊.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胸腺肽治疗98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149-150.
[9]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47(17):45-47.
[10]Song Z,Zhai Z,Zhong H,et al.Evaluation of autologous serum skin test and skin prick test reactivity to house dust mit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l[J].PLoS One,2013,8(5):e64142.
[11]Maurer M,Weller K,Bindslev-Jensen C,et al.Unmet clinical needs in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A GA2LEN task force report[J].Allergy,2011,66(3):317-330.
[12]Curto-Barredo L,Yelamos J,Gimeno R,et al.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identifies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suffering the most active disease[J].Immun Inflamm Dis,2016,4(4):441-445.
[13]Pogorelov D,Olisova O,Nekrasova T,et al.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J Dtsch Dermatol Ges,2016,14(11):1130-1132.
[14]Ledford D,Broder MS,Antonova E,et al.Corticosteroid-related toxic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J].Allergy Asthma Proc,2016,37(6):458-465.
吴英桂(1985-),主治医师,本科,主要从事荨麻疹、湿疹、带状疱疹及各种性病研究。△
,E-mail:4233091@qq.com。
10.3969/j.issn.1671-8348.2017.32.036
R758.24
B
1671-8348(2017)32-4579-03
2017-04-21
2017-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