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燕
(扬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地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培养机理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
吕 燕
(扬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调查发现,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不佳,并且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认知和评价缺乏自信。从学生自我感知和判断看,社会环境对其创新能力培养产生重要作用,而其父母和大学课堂教育影响较小。研究表明,高等教育中应该重视大学创新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善于钻研的开放性学习习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体验和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平台。
创新能力;兴趣支持;课堂教育;创新环境;体验
创新能力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动力,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是教育单向决定的,而应该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的。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具有学习力进而转化为创造力的人才成为决定国家命运和人类未来的核心力量。”[1]教育应该培养出能掌握一定知识并具有强大学习能力的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教育应该培养出能将学习能力转化为创新能力的人。因此,学生创新能力应该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织部分。从整体而言,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还没有形成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匹配的科学的高等教育理念,还缺乏对微观层面教育质量问题的足够重视,高校办学与社会需求脱节[2]。大学生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偏低是普遍现象[3]。那么,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真实状况如何?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是哪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什么规律?为此,本文将对2015年扬州大学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力图回答上述问题。由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涉及到大学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更应该深入到整个个人成长的教育系统之中。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直接当事人和利益相关者,同时又是社会环境影响的对象,因此,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综合考虑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的多因素影响,厘清其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关系,通过调查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经历和感受、以及学习满意度信息,从学生学习与发展角度研究探析其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和培养机理是具有建设性的,为构建高效的教育质量体系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2015年10-12月,本团队组织实施了对扬州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扬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拥有7个校区,27个学院,116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农医、经管人文等学科),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5000多人。因此,扬州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生创新能力的一般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均水平,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实地调查中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了833名扬州大学本科学生,有效问卷数为759份,占比91.1%。有效问卷中男生329人,占43.3%;女生430人,占56.7%。被调查学生专业为理科、工科、农科、医学、经管和文科的比重分别为6.7%、30.3%、10.0%、4.5%、24.7%和23.9%,总的来看,样本的代表较好。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学生基本信息;二是学生创新能力测量;三是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此调查运用SPSS20软件进行数据库的生成和统计分析。
3.1 大学生创新能力倾向测量设计
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主要分主客观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知和自我评价;二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客观测量。借鉴了Williams Prefer Measurement Forms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量表[4],具体改进方法与过程如下:
首先,确定仍然保持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的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和挑战性4个维度,50道题中有8道反向问题,全部采用3点评分等级。
第二步,进行测量试验,抽选30名本科生进行测试,统计每个人在每个问题上的得分和总得分,按总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这30个人的所有题的得分。
第三步,评估试验测量结果。计算出测试总得分最高的8个人和最低的8个人在每道题上的得分,然后用两者的差额除以8得到各题的平均差额,其中有24个问题的均值差额在1.5及以下,辨别力较差,应该淘汰;有26个问题的平均值差额超过1.5,说明辨别力较强,应予保留。
第四步,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量表。(1)确定采用5点评分法测量大学生的创新潜力。(2)量表由4个维度构成,共计26道题,分数范围26~130。其中,冒险性维度由7道题构成,分数范围7~35;好奇心维度由5道题,其中2道反向题目,分数范围5~25;想象力维度由6道题,分数范围6~30;挑战性维度共有8道题,其中3道反向题目,分数范围为8~40。(3)每个测试者4个维度得分和总得分都采用平均数,本测量的评价标准为:平均数等于或大于4.3的为优,介于3.5与4.3之间的为良,小于3.5的为一般。
3.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分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是高等教育的独角戏,必须重视进入大学前各类教育的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但在具体因素和培养路径方面观点较为分散多样。钱昭楚认为,创新能力的价值内涵包括思维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包括激发好奇心、启迪智慧以及培养创新思维、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品格特质。张建林认为,学生的创新激情和素养应当通过创新思维和创新途径等得到培养[5]。哈佛大学的Teresa Amabile在她的论文《如何扼杀创造力》(How to kill creativity)中提出,激发创造力的3个基本要素为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动机。而创新的动机需要通过玩耍、激情和觉悟才能激发出来[6]。综上分析,创新能力是长期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表现出的个人的综合素质,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力。学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学习主体有目的、有意识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通过更好的方式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通过持续专注于特定领域的开放式学习可以更有效地整合知识,从而更具有打破常规思维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激发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提供高效的学校教育,都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对实地调查收集到的资料分析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大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知、自评和实际情况,二是对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分析,以期发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4.1 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分析
4.1.1 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偏低且自我评价信心不足
根据实地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计算出大学生创新能力总得分为3.54,冒险性、挑战性、想象力和好奇心等4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3.79、3.49、3.49和3.38。从总得分看,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评价为良,但数值基本处在该评价范围的下限。可以说,大学生总体创新能力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现有研究成果中的相关结论。从各维度的得分看,大学生冒险性维度得分相对较好,评价为良,其他3个维度得分都偏低,评价为一般。也就是说,大学生创新能力各维度表现的欠缺导致其总体创新能力偏弱。
表1 大学生创新能力性别差异列联表(%)
注:x2=26.93,plt;0.00
表2大学生对自我创新能力主观评价表
自我评价人数比例很弱300.04不太强1290.17一般4680.62比较强1230.16很强90.01合计7591.00
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无论是总得分还是各维度的得分,男生得分都多于女生,不过高出的程度非常有限。表1的数据也证明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从总体来看确实存在性别方面的显著差异。另外,从年级的角度看,各年级不管是在创新能力总得分,还是各维度得分都基本相近,没有显著差异。
表2是大学生对自我创新能力评价结果的汇总表。从表中不难发现,超过80%的学生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评价是非常低的。如果将大学生对自我创新能力的评价等级由弱到强分别赋值1-5的话,那么得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主观评价只有2.94,比大学生创新能力量表测得的结果3.54明显要低很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自我创新能力缺乏自信和准确认知。
4.1.2 大学生对创新能力重要性认识存在显著的知行反差
在有关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哪些因素的问题中,有超过70%的人选择了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有超过60%的人选择了团队合作、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超过50%的人选择了求新愿望、潜心钻研、求知欲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这些选择中可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创新能力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图1是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对未来就业选择重要性的认知汇总图,从中不难发现,超过80%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对自己未来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结合这两方面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对创新能力有比较全面准确的理解,并深知创新能力对于自己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学生懂得创新能力对自己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行为中却出现明显的反差。学生对进入大学学习目的的选择项目中,由高到低依次为“体验大学生活”(占44%)、“将来找个稳定的工作”(占41%)、“为将来做挑战性工作打下基础”(占26%)、 “为了获得文凭”(占23%)、“为继续深造做准备”(占23%)、 “更好地服务社会”(超过13%)、“父母意愿”(超过13%)和“从众心理”(占7%)。总体而言,大学生中有超过60%人的并不是为自身更好地成长或未来从事创造性工作而选择上大学,具有更高人生追求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动机和动力是非常欠缺的。这实质上可以很好地解释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创新能力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与创新能力总体表现薄弱之间的看似有些矛盾的现象。
图1 大学生认为创新能力对未来职业选择影响程度的分布图
图2 大学生认为影响其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因素(限选3项)
4.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4.2.1 社会环境和学生本人成为其创新能力培养的最重要因素
我们通常认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应该是最好的老师,但本次调查的结果却发现,这一认识并不被大学生所认同。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心目中的父母是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包括好友、老师等在内的社会环境因素和他们本人才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最重要因素。这可能是因为现代大学生与其父母成长的环境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有关,现代大学生的父母都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和教育体制下成长,又在转型社会中生存,总体而言,是在创新基因和创新文化较为缺乏的环境中生活,而现代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是伴随着社会和科技进步的脚步而成长起来的,他们掌握和应用现代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远远超越了他们的父辈。
激发和鼓励学生兴趣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源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愿意发现问题并愿意去努力尝试新的思路、新的方式等奇思妙想解决问题的时候,创新才会涌现,因此,激发兴趣和创新动机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遗憾的是,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者和创新能力培养者,都没有能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15%左右的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老师或家长从来没有鼓励支持过他们的兴趣发展。在幼儿时期,有五分之一的学生父母鼓励支持过其兴趣,只有八分之一的孩子得到过老师的鼓励;在初等教育阶段,基本上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得到父母或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在大学阶段,学生来自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表3 学生感知成长期兴趣获得支持激励情况分布表
4.2.2 大学课堂内外教育现状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矛盾
调查发现,学生不仅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且也渴望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完善,他们认为重视学生学习体验、激发和培养创新思维、具有实践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回答“大学老师用什么方式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限选3个)”时,有63%的学生选择了体验式教学、62%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47%的学生选择了案例教学、32%的学生选择了小组讨论、27%的学生选择了以学生研究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18%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讲授为主。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成为学生最希望采用的教学模式。
图3 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最能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统计图
大学生渴望通过主动参与和实践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6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参加实验、实践教学或科技竞赛活动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50%的人认为参加社团活动最能提高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的课堂教育并不是学生心目中能培养和提高他们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只有近20%的学生认为与老师交流最能提高创新能力。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大学生对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印证。按5分评价的话,关于大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均分为3.04分,刚好过了及格线。调查数据表明,在大学课堂教育中,“课程教学缺乏互动,学生主动参与较少”,“教学内容与生活体验脱离,学生感悟能力不强”和 “课程体系不完善,知识点零散”三个方面问题最突出,得分均小于2.8分。
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看,调查结果并没有证明学生创新能力与其兴趣激励之间、创新能力与其大学课堂教育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至少没有证明它们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能的解释是,在现行以应试为导向的学前和初等教育体系中,家长或老师支持和激励学生兴趣的类型和方向都是以考试为参照的,那些与学校考试相关的兴趣更容易得到支持,而那些源于学生内心并与考试看似无关的兴趣往往会被扼杀。兴趣得不到持续激发的学生往往也习惯于急功近利的应试学习方式。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思想在某个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思想集中的能力,无论什么科目,只要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这一认识与托尼·瓦格纳所倡导的激发创新能力的“玩耍”[6]有异曲同工之处。真正的兴趣不是靠外力强加的,它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执着,是一个人愿意为之付出精力和时间并愿意“沉浸”于乐趣之中的。这与当下教育中出现的急功近利、望子成龙式的兴趣培养有天壤之别。当下教育的缺陷是让学生学到了通过考试的知识,却不能做出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应试已成为众多大学生习以为常的学习习惯,他们很多人不习惯大学的开放式学习,有些甚至迷失在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考虑自身教育体系的完善,而且要充分考虑到现在大学生已形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开放的学习心态和积极的个人发展态度,才能真正发挥大学教育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学习目的更多地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这与当下社会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关联性,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创新的激情和动力。明确而宏大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动力,更多的社会性关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激发更宏大的觉悟和动力。因此,高等教育应该在培养学生方面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这样才能满足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现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系统中,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创新文化至关重要。所谓创新,实质上就是一种允许各种想法的生长,容忍探索、质疑、试错、失败的度量。这一点得到了本次调查结果的支持。因此,从改善大学教育体系的角度看,应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新文化,提供机会并鼓励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跨学科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为大学生开放式学习提高创新能力提供舞台。
[1] 史静寰.走向质量治理:中国大学生学情调查的现状与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2016(2):37-41.
[2] 邬大光,李国强.《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进展与高等教育未来方向的基本判断:《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前言[J].中国高教研究,2016(1): 4-11.
[3] 钱昭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内涵及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3-85.
[4] 林幸台,王木荣.威廉斯创造性思考活动手册[M].修订本.新北:心理出版社,1997.
[5] 张建林.研究生的根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8(9):16-20.
[6] 托尼·瓦格纳.创新者的培养:如何培养改变世界的创新人才[M].陈劲,王鲁,刘文澜,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张晓辉
AResearchonStatusofUndergraduates’CreativeAbilityinLocalUniversitiesandItsCultivationMechanism—TakingYangzhouUniversityasaCase
(Business School,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27, China)
The family, society and school education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ity. The survey has found out that as a group,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not good and they are lack of confidence in their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udents' perception and judgment, the social environment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creativity, while their parents and college education affect less. The study shows that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innovation culture, foster students to form the habits of exploring and the open learning, and provide opportunities and platforms for students to have more active experiences and participation in solution to problems.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terest support; classroom education; innovation environment; experience
2017-06-25
扬州大学教学改革课题(YZUJX2015—37B)
吕燕(1967-),女,江苏泰兴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管理与政策研究。
G641
A
1009-3907(2017)10-0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