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让世界变成什么样?

2017-12-04 18:55徐方清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44期
关键词:礼宾新闻周刊礼仪

徐方清

“亚投行的建立,怎么估量它的重要性也不为过。”在今年5月来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如果不是长期参与国际和外事活动,乍一听到这句话估计都会以为这不过是一句“漂亮的赞美”。但作为从事了十年的国际和外事报道的媒体记者,却不能不清楚这句话的分量。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曾提出过不少有影响力的理念和方案,比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韬光养晦、和谐世界等。但如何超越文化差异向世人阐释这些理念和方案,一直是比较让人头疼的难题。当年围绕着如何翻译“韬光养晦”,就曾在外交圈进行过一场争论。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得用事实和行动说话。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为什么能够在短短几年内从一项中国提议变成世界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前提还是中国实力的提升,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中国产能和中国资金等等,都在国际合作中有更大的需求。

早期,我们的官方话语中还曾有过“转移过剩产能”的说法,后来改成了“富余产能”,再后来变成了现在普遍使用的“国际产能合作”。一词之变的背后,是中国同世界打交道的态度在发生改变;此外,中国也在和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对方,更加懂得如何以更合适的方式与世界相处。

“我能让世界变成什么样?”在十九大后就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之路如何展开的话题接受我的采访时,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的维度。也就是说,不能只从中国视角看世界,更要从世界视角来看中国、看世界,要着眼的也不应仅仅是“我怎么样,中国要怎么样”。

但这说到底是“由内而外”的一种流露与展示,去了解并尊重对方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能否具备相应的内在素养。就像谈到外交礼仪,秦亚青说,真正的礼宾礼仪是内在的,在于对别人的尊重,在于内心对于人与人之间保持平等的感觉。“不是说学会怎么吃西餐就是礼宾礼仪,那还是外在的”。

@千金一发丝: 尊重是前提,共赢是目标。这不仅是当下中国外交决策者和践行者所需要思考的,其实也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中国公民所需要面对的。当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时,或者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在国内与外国人打交道时,他们都得去直面这道已经很现实的命题。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异化的家委会》

毕竟网络上流出的只是偏重于一方的个别现象,现实中还是普通家长居多,哪有那么多拼爹拼妈的精力。我真的觉得那些只是上海浦东的个别现象,或者只是凭借不完整的截屏,释放出来的是一种误解。(百味人生)

猜你喜欢
礼宾新闻周刊礼仪
外交礼宾礼仪漫谈
揭开外交礼宾礼仪的面纱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开发会展礼宾服务对会展经济的研究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
王礼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