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屯垦与乌鲁木齐行政中心的形成

2017-12-04 02:00:32张安福
关键词:伊犁乌鲁木齐乾隆

张安福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新疆地方史】

清代屯垦与乌鲁木齐行政中心的形成

张安福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清朝统一新疆后,非常重视以屯垦促进新疆发展,由此带动了新疆行政格局的变迁,并最终促成乌鲁木齐行政中心的形成。乾隆统一新疆后,改变了汉唐以来“重南轻北”的治疆格局,以伊犁作为新疆的军政中心,同时在天山北路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开展了大规模、多种形式的屯垦活动,并逐渐发展成为新疆重要的经济重心。但是,随着19世纪后期沙俄割去西北大片土地,伊犁经济社会发展被严重破坏,新疆的行政中心被迫向东部条件较好的乌鲁木齐转移;在新疆行政中心“北移”和“东转”的同时,新疆对地方的治理模式也由“多元”向“一元”转变。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以乌鲁木齐为行政中心的省、府、州、县一元治理模式代替了原来的“札萨克制”“伯克制”“郡县制”等多元治理形式,奠定了近代以来新疆行政治理格局的基础。

清代屯垦;乌鲁木齐;行政中心;变迁

清朝统一新疆后,开始逐步改变历史上“南农北牧”的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向北疆发展;同时,将治理新疆的行政中心初步设在伊犁,其后又迁至乌鲁木齐。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屯垦和移民是重要的媒介,天山北路的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成为移民的重要迁入地区,并且在屯垦开发的背景下经济迅速发展。新疆行政中心出现了“重北轻南”的局面,在地方治理上也改变了以往“因俗而治”多元治理的模式,向州县制过渡,尤其是新疆建省以后,以乌鲁木齐为行政中心的省、府、州、县制一元治理模式成为主要形式。清朝以屯垦开发为媒介,在新疆经济开发和社会行政治理上进行的有益探索,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遗产。

一、屯垦改变了新疆“南农北牧”的历史格局,促进了乌鲁木齐经济重心的形成

汉唐时期,中原王朝治理新疆的“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四镇”等,都设在天山以南的绿洲地区,天山以北,基本都是游牧势力活动的范围。到了清代,由于北疆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清朝最初将军政中心放在了伊犁地区,并且大规模发展天山以北的屯垦移民活动,使得伊犁、乌鲁木齐等地的经济发展迅速,导致新疆“南农北牧”的经济格局发生改变,经济重心向北发展。

(一)统一新疆后边防战略的转变及北疆军事地位的提升

清代新疆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状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使得北疆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促使清朝改变了以往治疆“重南轻北”的战略,将管理重心置于北疆地区。

清朝在统一新疆时,多次与北疆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作战,最终于乾隆二十年(1755)攻灭准噶尔势力,之后清军又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并以此为基础,统一新疆。此外,早期与清朝在雅克萨等地交手的俄国,此时也趁机南下中亚,让清朝政府感到北疆问题的严重性。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南疆的稳定,由于回部在历史上受准噶尔势力控制,因此在清朝统一新疆过程中,回部成为清朝的盟军,并积极提供帮助。所以,南疆相对北疆更加稳定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共识。

在此政策下,北疆的伊犁、乌鲁木齐等地成为驻防的重点地区,清朝征调大量军队来此屯垦戍边,而且主要是携眷永驻的八旗兵。“其中满洲、蒙古、索伦、察哈尔、厄鲁特、绿旗营兵皆参错互用,或永驻以安室家,或更番以均劳逸,大抵以伊犁将军总理全局,特驻重兵。东则乌鲁木齐,北则塔尔巴哈台,南为回部诸城,分屯列戍,悉听调遣,与安西境外哈密、巴里坤互相联络”①《清朝通典》卷70《兵三》,高健、李芳主编《清三通与续通考新疆资料辑录》,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相较北疆,南疆乌什、阿克苏、叶尔羌、英吉沙尔、喀什噶尔的满兵为换防兵,定期换防屯垦戍边,流动性强,不带家眷。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在军事上已经形成了新疆“重北轻南”的布防格局。

(二)北疆地区移民屯田及乌鲁木齐经济重心的形成

战争中,北疆的经济严重受损。清朝统一新疆后,准噶尔蒙古原有六十多万人,“先痘死者十之四,继窜于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除妇孺充赏外,至今惟来降受屯之厄鲁特若干户,编设佐领昂吉,此外数千里间,无瓦剌一毡帐”②魏源:《圣武记》卷4《外藩·乾隆荡平准部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6页。。北疆成为地广人稀的地区,具备了移民屯田的条件。所以,为恢复和发展北疆的社会经济,清朝往北疆地区大量移民屯田,屯田的移民主要包括军人、犯人、内地百姓以及南疆回人。在移民屯田的过程中,乌鲁木齐成为北疆兵屯、民屯发展最迅速的地区。

1.乌鲁木齐兵屯发展迅速。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朝特命办事大臣阿桂到伊犁大办兵屯,“阿桂率满洲、索伦骁骑五百,绿营兵百,回人二百,至伊犁搜捕马哈沁,招抚厄鲁特,并筑城屯垦”③《清史稿》卷130《兵志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871页。。此后清朝在辟展、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精河、托克逊、乌鲁木齐、阜康、昌吉、喀喇沙尔等地,开始大规模地兴办兵屯。乾隆二十三年(1758)七月诏谕:“现在派往乌噜木齐等处屯田兵丁,已至一万数千,所耕地亩亦必广阔……如有情愿携带家口者,即行准其带往。伊等既有家口,则分地垦种,各安其业。”①《清实录》第16册,《高宗纯皇帝实录》卷572,乾隆二十三年十月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1页。乌鲁木齐的兵屯人数在全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乌鲁木齐地区的垦区有:“中营(今乌鲁木齐、昌吉一带)7屯,左营(今阜康一带)6屯,右营7屯,济木萨(今吉木萨尔)5屯,玛纳斯2屯,库尔喀喇乌苏1屯,精河、巴里坤、古城、木垒和哈密各1屯,总计37屯,屯垦人数共 7 852人。”②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32《屯政》,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2页。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全疆共有屯兵13 900余人,仅乌鲁木齐就有6 013人,占到了屯垦人数的43%,近全疆屯兵总人数的1/2。

2.乌鲁木齐成为屯垦移民的中心。由于准噶尔部众逃亡或死伤者甚多,仅靠兵屯是难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新疆经济的。针对当时的情况,乾隆遂产生了将内地之民遣往新疆进行屯田的设想,并认为此举可使“腹地资生既广,而边隅旷土愈开,实为一举两得”③《清实录》第17册,《高宗纯皇帝实录》卷716,乾隆二十九年八月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736页。。乾隆二十六年(1761),民屯逐渐兴起。清朝从陕甘等地召集了大量民众进行屯田,自巴里坤至乌鲁木齐、伊犁一带,凡有兵屯之处皆有民屯。

其中,乌鲁木齐成为内地屯垦移民最多的地区。根据《乌鲁木齐政略》载:从乾隆二十七年到四十四年(1762—1779)的17年间,到乌鲁木齐的屯户就达到9 293户,其中已升科者5 133户,未升科者4 160户④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乌鲁木齐政略》,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乾隆四十七年(1782)八月二十二日明亮上奏:乌鲁木齐地区的民屯户,“截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止,陆续安插户民一万九千七百余户。”⑤朱批屯垦,乾隆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明亮奏。转引自华立《乾隆年间移民出关与清前期天山北路农业的发展》,《新疆历史研究论文选编·清代卷》(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页。另《三州辑略》卷3记载,乌鲁木齐地区民屯的总人数,“共男妇大小一十万二千有余”⑥《三州辑略》卷3《户口门》,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100页。。根据当时史料的记载,虽然没有完整的移民人数统计,但是移往乌鲁木齐的人数在5万人左右是没有问题的。其中,乾隆二十六年(1761)至乾隆三十年(1765)是内地移民乌鲁木齐较为集中的时期,每年都有大批民众移居乌鲁木齐地区(见表1)。

表1 1761—1765年间乌鲁木齐地区移民情况表⑦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8-61页。

大量的人口开垦了大批的荒地,如乾隆四十三年(1778),乌鲁木齐地区民屯户已达11 854户,耕地达144 680亩⑧索诺木策凌:《奏为镇番等州县户民前来乌鲁木齐呈请认户移咨陕甘总督勒尔谨查办事》,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档案·朱批奏折·农业屯垦》,04-01-22-0037-013。。除了正额分配的土地开垦外,还有大量移民私自开垦土地,仅迪化州一处的民屯,除耕种分配的正额土地“六百三十顷九十亩”外,民户还私自垦荒“八百一十五顷九十亩”,比正额还要多⑨方英楷:《新疆屯垦史》,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639页。。清朝在北疆地区的大规模屯田效益极为显著,不仅改变了新疆地区长期以来“南农北牧”的经济格局,而且使乌鲁木齐成为新的经济发展中心和移民聚居区。

二、新疆行政中心“自西向东”发展和乌鲁木齐行政中心的初步确立

清朝在新疆大规模的屯垦开发,形成了以伊犁、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北疆屯垦带。由于统一新疆后,东自阿尔泰山,西至巴尔喀什湖,北起斋桑泊西北,南抵喀喇昆仑山,都处于清朝的管辖之下,但中央政府无法直接管辖,而伊犁地区地处新疆中心,又为伊犁河谷肥沃之地,因此清朝在伊犁设置“伊犁九城”和伊犁将军府,统一管理新疆军政事务。到19世纪中后期,由于沙俄大肆侵略中国西北边界,鲸吞中国西北大片领土,伊犁由原来新疆的地理中心变为边城,行政管理中心被迫向东转移至经济条件较好、地理位置相对适中的乌鲁木齐,新疆行政中心逐渐向东发展。

(一)伊犁行政地位的变化

清朝将统治中心设在天山北路,把伊犁将军府设在伊犁,是充分考虑到了伊犁在新疆的中心地理位置和南下北上的枢纽地位。当时的伊犁东西长750公里,南北长550公里,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伊犁将军为清朝在新疆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驻节伊犁惠远城,总揽全疆各项军政事务。伊犁将军之下,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办事大臣、都统等职,管理本地军政事务,而统率驻军、保持武备、屯田置牧、组织生产、管理台卡、巡边守土则是重要之责。

伊犁本为军政重地,本应强化屯田和重视经济发展,但从19世纪中期开始,屯田逐渐萎缩甚至处于荒废的状态。当时的伊犁将军奕山认为伊犁土性寒薄,难以开垦,因此就开始裁撤屯兵、废止屯田。咸丰四年(1854),塔尔巴哈台(今塔城)撤屯,原因就是每年可节省“本处盐菜银七千余两”①《清实录》第42册,《文宗显皇帝实录》卷151,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36页。,与此同时,奕山、图伽布等人陆续裁撤屯兵,变卖牛羊牲畜等,以节约军饷。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迫于俄国压力,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为俄国入侵新疆打开了西大门。至咸丰四年(1854),沙俄已经陆续侵占巴尔喀什湖以南、伊犁河下游和伊塞克湖之间的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后,在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之际,沙俄趁火打劫,迫使清朝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霸占了中国西部包括巴尔喀什湖、斋桑湖和伊克塞湖在内的44万平方公里土地,使新疆行政中心伊犁门户洞开。此后,乘南疆内乱之际,俄军在同治十年(1871)又侵占伊犁,直到光绪七年(1881)通过《中俄伊犁条约》,伊犁地区才被收复。但是伊犁的行政中心地位已经动摇:其一,沙俄在交还伊犁之时,胁迫伊犁各族民众10多万人迁入俄境,使得伊犁地区“地亩荒芜,耕者不及十分之二”②刘锦棠撰、杨云辉校点:《刘锦棠奏稿》,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352页。,伊犁建立在大规模屯垦基础之上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其二,沙俄将中俄边界向东推进到伊犁的霍尔果斯河岸和塔城的巴克图卡伦,伊犁由原来新疆地理上的中心变成了西部孤城,行政中心的优势不再。

(二)乌鲁木齐行政中心的初步确立

移民屯田促进乌鲁木齐政治地位的提升。乌鲁木齐是清代新疆最大的屯田基地,屯户最多,垦地最广,成效最大。它不仅直接推动了乌鲁木齐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而且使乌鲁木齐逐渐变成了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移民屯垦为乌鲁木齐奠定了初步的工商业和城市基础。乾隆二十三年(1758)七月诏谕:“现在派往乌鲁木齐等地屯田兵丁,已至一万数千,所垦地亩,亦必广阔……如有情愿携带家口者,即行准其带往。伊等既有家口,则分地垦种,各安其业。”③《清实录》第16册,《高宗纯皇帝实录》卷572,乾隆二十三年十月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1页。从乾隆二十六年(1761)开始,清朝成建制地从陕甘地区向乌鲁木齐地区移民,至乾隆六十年(1795),迪化州有民户16 760户、90 739人,民屯耕地727 897亩④张丕远:《乾隆在新疆施行移民实边政策的探讨》,《历史地理》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4页。,乌鲁木齐地区形成了包括迪化、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精河、阜康和吉木萨尔等地在内的屯垦经济带。

乌鲁木齐的城市功能逐渐完备。乌鲁木齐地区是内地迁移民户屯聚最多的地方,也是新疆城镇发展最为典型的地区。乾隆二十七年(1762)九月,都司永海、前兵吴士胜率屯军在乌鲁木齐地区大建城堡,先后建成惠徕堡、屡丰堡、辑怀城、宣仁堡、怀义堡、宁边城、嘉德城等军屯基地。乾隆二十八年(1763),乌鲁木齐办事副都统侍郎旌额理因乌鲁木齐人口增加、商业发展,要求“将城垣加高一丈六尺,厚一丈,添建四门”①《清实录》第17册,《高宗纯皇帝实录》卷692,乾隆二十八年八月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61页。;同年8月,在原土城北部建新城,乾隆钦定乌鲁木齐城名为“迪化”;乾隆三十二年(1767)竣工,城内建有衙署、庙宇、仓廒等 617间,乌鲁木齐屯城初具规模。乾隆三十七年(1772),在迪化西建成巩宁城,调陕甘满营骑兵3 400人驻扎,时人称作“满城”。至道光年间,乌鲁木齐已享有“关外省会”的盛名,其繁华富庶甲于关外。

光绪年间,乌鲁木齐有8家俄商洋行,资金均有数十万,是天山北路的商业贸易中心。七十一在《西域闻见录》中对乌鲁木齐作了如此评述:“其地为四达之区,以故字号店铺,鳞次栉比,市衢宽广,人民辐辏,茶寮酒肆,优伶歌童,工艺技巧之人,无一不备,繁华富庶,甲于关外。”②七十一:《西域闻见录》卷1《新疆纪略》,嘉庆七年沧石藏抄本。可见,乌鲁木齐地区的屯垦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极为显著,为行政中心移至乌鲁木齐地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乌鲁木齐在移民屯垦发展过程中,政治地位逐渐提升。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朝在巴里坤设提督,乌鲁木齐仅驻副将一员,到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朝将巴里坤提督移驻乌鲁木齐,乌鲁木齐的政治地位得到重视。乾隆三十七年(1772),乌鲁木齐又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凡乌鲁木齐满洲绿营官兵屯田一切事务,参赞大臣“皆与提督总管办理”③《清实录》第20册,《高宗纯皇帝实录》卷907,乾隆三七十年四月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2页。,乌鲁木齐的政治职能进一步细化。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朝将巴里坤道移驻迪化,是为镇迪道。同时,又将乌鲁木齐参赞大臣改为都统,虽仍受伊犁将军节制,但乌鲁木齐都统已成为掌管乌鲁木齐及其以东地区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

乌鲁木齐地区地处新疆腹地,与内地联系较为紧密,中俄边界变动后,乌鲁木齐取代伊犁成为了新疆地理意义上的中心所在。左宗棠认为,“按新疆形势所在,北路则乌鲁木齐,南路则阿克苏,以其能控制全疆,地居天山南北之脊,居高临下,左右伸缩,足以有为也”④左宗棠撰、刘泱泱等校点:《左宗棠全集·奏稿七》,岳麓书社2014年版,第474页。,提出把新疆最高军政长官设在乌鲁木齐;刘锦棠也认为“新疆大势,南北分歧,总以乌鲁木齐为堂奥……将来行省议定,扼要建置,当以乌鲁木齐为最。”⑤刘锦棠撰、杨云辉校点:《刘锦棠奏稿》,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111页。光绪十年(1884),新疆正式建省,“授刘锦棠为甘肃新疆巡抚,仍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宜”⑥《清实录》第54册,《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95,光绪十年十月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73页。,驻乌鲁木齐。新疆省会向东移设于乌鲁木齐,这也标志着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行政格局初步形成。

三、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新疆一元治理格局最终形成

汉唐以来,新疆就实行“因俗而治”的方式进行地方治理。清朝统一新疆后,实行以“军府制”为主体、以“札萨克制”“伯克制”“州县制”为辅的多元治理模式,但是对于“札萨克制”“伯克制”已经有了诸多限制。随着新疆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新疆建省后,清朝在全疆范围内实行州县制,完成了地方管理方式的统一。

(一)以军府制为主体的多元治理优劣分析

所谓“军府制”,就是一种以军事管制为手段的治理方式,即以军事长官总理军民事务。伊犁将军下,依次设立都统、办事大臣和领队大臣,这些官员负责镇守各地,实行“循其俗,施其政”的治理方法。伊犁将军及其以下官员都只管军事,并不直接参与地方民政事务的管理。

根据新疆的地域、民族特点,清朝在军政长官管辖下,又分别建立起三种不同的民政管理体制:其一为州县制度,主要实行于天山北路的乌鲁木齐及其以东地区,这些地区基本为屯垦移民区,与内地地缘关系较为紧密,统治方式采取的是双重归属制,在巴里坤设镇西府,在乌鲁木齐设镇迪道,但在建制上就近划入甘肃省,归陕甘总督辖制;其二是伯克制度,主要实行于南疆维吾尔族集中区域及伊犁的维吾尔屯垦地区,但是清朝废除了伯克世袭旧制,选任标准为“回人中有从戎效力,及输诚内附者,量材以授”⑦饶应祺:《奏请增改新疆厅州县并升三直隶州为府折》,见陈理、李德龙:《新疆巡抚饶应祺稿本文献集成》,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第468页。,加强了政府对伯克任免升调的干预,使伯克制度成为清朝在当地的一种地方官制;其三是札萨克制,实行于新疆的厄鲁特蒙古诸部。清朝在新疆民族地区实施的“因俗设官”制度,充分利用了边疆各族上层人士熟悉本民族历史和生活情况的特点,以及他们在本民族中的威望和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化解矛盾、促进团结、巩固清朝统治的目的。

军府制度在一定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但是这种军政合一的管理方式有很大的缺陷,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管理体系层次重叠和事权多元化;其次,官员结构偏重武职,执掌重心在军事,难以适应地方施政和开发建设的需要;第三,地方民政因俗而治,导致各地治理程度参差不齐,道光、咸丰以后,伯克制度已经成为南疆社会发展的桎梏。

(二)新疆建省后以乌鲁木齐为行政中心的州县行政管理制度在全疆的确立

平定新疆内乱后,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清朝在新疆设立了各级善后局,其“清丈土地”“征粮征税”等职能与内地的府县制几乎完全一致,在新疆社会的恢复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为后来新疆建省奠定了行政基础。光绪十年(1884)十月,新疆正式建省,省会设在乌鲁木齐,伊犁将军依旧保留,但只负责伊塔道的边防事务。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时,新疆全省共“设道四、府六、厅十一、直隶州二、州一、县二十一、分县二。”①王树枏等纂修、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图志》卷1《建置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建省后的军政大权统于巡抚,增强了边疆地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能力,并对新疆旧有的田赋制度、屯田制度、采矿制度、内地移民制度及伯克制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内地农民不许进入南疆屯垦生产的禁令,从而使得南北疆商品贸易交换更为频繁,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

1.实施计户授田以加强管理。自光绪十三年(1887)起,规定新招屯垦户民,每户给地60亩,由官府借给籽种粮3石,置办农具银6两,修盖房屋银8两,耕牛2头,合价银24两。或父子共作,或雇伙结伴,均以2人为一户,月给盐菜银1.8两,口粮面90斤。自春耕之日起,通计每户借给成本银73.1两。定限初年还半,次年全缴。缴本之后,按亩升科。仿营屯之制,10户派一屯长,50户派一屯正;每屯正5名,派一委员管理,层层钤束。凡请领成本、督察农工等一切事宜,俱由委员、屯正、屯长负责。每10户出具连环保结,互相纠察,以免领本潜逃、耗费旷功及滋事不法诸弊②刘锦棠撰、杨云辉校点:《刘锦棠奏稿》,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394页。。

2.清丈土地,按亩征税。新疆建立行省后,光绪十三年(1887),刘锦棠等人为了整顿赋税,开始实施清丈地亩工作,按照土地的肥瘠程度,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等,实行按亩征税制度。迪化、昌吉、阜康、绥来、奇台、吐鲁番、吉木萨、呼图壁各属,规定上地每亩科粮7升,中地4升,下地3升,概不征耗③刘锦棠撰、杨云辉校点:《刘锦棠奏稿》,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404页。。各级伯克养廉地,一律收归官有,招佃承租,收纳额粮。新赋税制度的实施,不但彻底根除了陈旧落后的人头税制度,而且使税额大为减少,税收的标准更趋合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使原来受奴役的农民成为直接向国家纳税的自耕农,对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④蔡家艺:《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288页。。

3.有效维护了新疆的社会稳定。《新疆图志》载:“逮于本朝,益扩张屯垦之政以赡军食。中兴以来,改设郡县,变屯田旧法,垦地至一千万余亩”,⑤王树枏等纂修、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图志》卷28《实业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540页。大大超过了乾隆、嘉庆时期的规模。到1911年,新疆全省人口共 453 477户、2 162 030人⑥祁美琴:《近代新疆政治经济开发特点简析》,《清史研究》,2001年第4期。,出现了“生齿日众,边境安谧,岁事屡丰”⑦的繁荣景象,改变了“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尽,以致沃饶之区,不能富强”⑧的局面。

清代以乌鲁木齐为行政中心的行省制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克服了历史上“因俗而治”带来的种种弊端,提高了新疆的行政管理能力,巩固了西北的边防,在清朝覆亡、民国建立的动荡时期,新疆郡县制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西北边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 论

新疆北邻沙俄,西接中亚,处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疆域完整的国防第一线,“东捍长城,南连卫藏,西倚葱岭”,恰好处于西部陆疆与北部陆疆的结合点上,堪称西北屏障。清代以来的二百多年间,是世界发生剧烈变化和各国利益重新分配的动荡时期:从国际背景看,历经西方资本主义扩张、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时期;从国内时局看,新疆曾一再出现民族纷争、列强觊觎入侵和内部动乱的危局。新疆的形势动向、安危盛衰,对周围相邻的漠南、漠北、青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并进而牵动全国大局。在清代新疆行政变革和行政中心变迁的过程中,屯垦尤其是移民屯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屯垦,保障了清朝在军事上的胜利;统一新疆后,兵屯和移民屯垦促进了天山北路乌鲁木齐、伊犁等地的经济发展;平定新疆内乱后,及时进行屯垦制度改革,使清代后期新疆稳定和经济发展有了保障。

乌鲁木齐最终成为新疆的行政中心,既有着客观的地理区域变化的因素,也是乌鲁木齐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使然,在这其中屯垦移民成为重要的推力。清代新疆屯垦有力促进了清代行政中心“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发展,尤其是从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新疆建省过程可以看出,在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西北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行政制度变革,对于维护清代新疆屯垦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赵旭国)

The Cultivation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Formation of Urumqi as Administrative Center

ZHANG An-fu

(College of Humaniti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200234,Shanghai,China)

After the Qing Dynasty unified Xinjiang,i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by cultivation,thus leading the change of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in Xinjiang and finally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Urumqi as administrative center.In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the central government regarded Ili prefecture as a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enter,and carried out military reclamation activities in large scale and in a variety of forms along the Tianshan Mountains’north slope,which changed the governance pattern in Xinjiang of “valuing south more than north area”since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So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ocus of Xinjiang was moving to the north area of Tianshan Mountains and Ili、Urumqi and Barkol became important areas for inland immigrants settlements.But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Russia invaded and obtained huge tracts of land in northwest of Xinjiang,and Ili prefecture started to become an isolated city exposed to the western border region.As a result,the political center of Xinjiang was coerced to shift to eastern Urumqi.With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focus “moving north”and“shifting east”,the local governance mode of Xinjiang also changed from“multiple model”to“single model”.It varied from multiple governance forms including“Jasagh System”、“Burke System”and “Prefecture System”to a paradigm including provinces,prefectures and counties.Especially after establishing Xinjing province in 1884,it was in accordance with inland provincial institutions,laying a good foundation of political landscape in Xinjiang since modern times.

the settlement of Qing Dynasty;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Urumqi;changes

K29

A

1671-0304(2017)05-0111-07

URI: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71020.1349.014.html

2017-04-20 [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13:4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塔里木地区城址遗存与唐代西域边防研究”(17BZS010)。

张安福,男,山东临沭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屯垦史、西域史研究。

猜你喜欢
伊犁乌鲁木齐乾隆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4
乾隆:来尬诗吗
伊犁书
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2
2008—2014年乌鲁木齐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分析
伊犁之旅
丝绸之路与伊犁
大众考古(2015年1期)2015-06-26 07:20:54
新疆首条ETC车道落户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热电联产与大气环境污染防治
咏伊犁风光词两首
中国名城(2009年8期)2009-09-02 06: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