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官正梅孙苏
创新就是用有效手段解决一揽子难题
——重庆来福士广场工程技术总监王隽博士采访记
本刊记者 官正梅孙苏
(华建集团华东总院供图)
重庆来福士广场建设备受瞩目。这个大型工程项目充满挑战。借参加“超高层建筑产业国际峰会”之机,针对这一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创新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凯德置地技术总监,英国结构工程学会、英国土木工程学会院士王隽博士。采访中,王博士如数家珍,对工程中的创新点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说起来福士广场工程项目的创新,王博士说,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体,是凯德公司所做的项目中,可持续的最综合的综合体。
来福士广场项目不仅涵盖了常规的住宅、公寓、写字楼、酒店和商场,还因为地处重庆渝中半岛的朝天门,拥有特殊地理位置所必须的城市核心区的诸多功能:比如游轮码头、巴士总站、地铁总站等城市基础设施。同时,还有一般商业体没有的功能,比如因为地处两江交汇处,在城市天际线上,所以建了观景连廊;因为朝天门承载着厚重的重庆历史,有一段明代古城墙,为保护历史痕迹,建了展览馆,等等。这种有跨度的综合——功能上的综合、基础设施上的综合、商业上的综合、天际线的综合以及时间跨度上的综合,构成了一个最综合的综合体。
在工程设计上,两栋建筑,约350米高,去年获得了环球超高层学会的创新奖。空中连廊是项目的核心,它下面的四栋建筑有住宅,也有酒店,工程的目标就是控制它的稳定性,让住在里面的人感到舒适。我们并没有拼命在里面加混凝土,使整个楼有很大的耗能和耗材。我们通过空中连廊与下面四栋楼互动,形成质量效应,由于碳当量相当低,整个工程设计质量非常高效、节能,实现了可持续的目标。因为在节能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项目获得了美国节能先锋奖金奖奖项认证 (因项目尚未建成)。目前也正在申请中国绿色能源标识。
采访前记者就了解到朝天门来福士项目在空中连廊减震技术上有很大的创新。在采访王隽博士时,特别询问了这个创新点。王博士滔滔不绝地介绍说,这个技术的确是经过多次实验后获得的。
空中连廊是整个项目的核心,稳定性问题关系着整个核心工程的成败。
空中连廊一开始设计的是一个滑动块或滑动面,单方面滑动,效率非常低。后来,把滑动支座变成双滑面,可以相对滑动,相对变形3m,单边只滑动1.5m,另外一边再滑动1.5m,这样就把整体的支座尺寸变小了。我们采用的是摩擦摆支座,它的滑动面有一个弧度,中间是个滑移体,当地震发生时,它就会滑动,产生摩擦力,消耗能量。地震带来的破坏力,会通过摩擦而被释放掉,同时因为是一个摩擦摆式支座,地震完了之后,它移动到一个位置时,总是会回到原位。
摩擦摆支座又联合液压阻尼器,进一步增加地震过程中的阻尼效应。阻尼器选用了美国的一个品牌。为确保质量,我们去美国水牛城大学,做了多次实验。这是阻尼器在空中连廊和塔楼连接中的应用。
另外一个应用,就是阻尼器用于组合伸臂桁架。软钢阻尼器,强度低,韧性高,这意味着它是一个破而不坏的构件,起到耗能的作用。组合伸臂后面是混凝土墙,中间是钢的伸臂桁架,然后再是软钢,整个工程设计上是软硬结合,错落有致。混凝土是刚度比较高,但容易脆,需要保护。所以,它前面是有一段钢结构伸臂在那里。在外面有一个软钢阻尼器,强度低,但柔性强,这样平时它强度高,站得稳,当地震来时,它又比较柔,能够耗能,不会硬碰硬。
朝天门来福士项目在施工工艺上有很多创新,王隽博士认为,创新就是解决问题,如果每一个创新能同时解决几个问题,就是有效创新。组合伸臂的改造利用解决了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中的一揽子难题,就应该是创新。
据王博士介绍,该工程组合伸臂两大创新尝试从根本上解决了四大难题。
1、传统伸臂桁架含钢量是很大的,对塔吊要求也很高,需要用很大的塔吊来吊仅在四层里出现的钢结构,效率非常低。一幢楼有80层,每四层就要把塔吊往上调整2-3级,是不合理的。那么,一样的配置,让材料分布更加均匀,放两台小两级的塔吊,整个施工效率明显提升得更高。组合伸臂让混凝土跟钢和软钢有机地组合,从根本上降低了组合伸臂里的钢桁架本身的重量,从而减少对塔吊的需求。当然不是减少塔吊,只是不用大塔吊,而是用两个小塔吊,解决了施工效率问题。
2、解决组合伸臂的混凝土跟核心筒之间可以断施工缝的问题,也解决了施工速度问题。施工缝一断开,里面的一个爬模就可以直接上升,它的施工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如果是常规的钢慢慢地往里面埋,一层得需要2个月时间,而且有很大的质量隐患。因为当混凝土结构里的钢埋多了,混凝土很难振捣密实。这是一直以来组合伸臂的弊端。所以通过把组合伸臂墙引出来,让钢结构跟伸臂墙之间有个搭接,而钢结构不会伸到核心筒里面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组合伸臂层里面的钢结构周围混凝土的振捣的问题,也解决了质量控制的问题,而组合伸臂又是一个关键的组合原件,它的质量一定是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通过这样的尝试,能够解决施工效率问题,提升施工速度,解决质量控制问题。解决了这三个问题,第四个问题——成本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当你选择一个高效的解决方案,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王隽(1980-),男,香港人,工学博士,英国结构工程学会、英国土木工程学会院士,主要从事超高混合建筑的技术管理、创新和实践工作。凯德置地公司技术总监。
(责任编辑:孙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