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丁波
南京黄家圩明代石塔
文 图/丁波
2017年2月27日,南京市文物部门接到鼓楼区小市派出所民警报告,在黄家圩133号北侧山坡地表裸露出一块石构件。市文物部门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往现场察看,初步确认为一座小型石塔。3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组织对该处遗迹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经过考古发掘,发现这座石塔为六边形,顶部有残损,现存三层,高53厘米。从上至下,第一层石座由两块构件组成,石座六角各有一道竖状凸棱,六个立面分别刻有一种动物形象,逆时针依次排列为:象、鹿、牛、狮子、麒麟、羊;第二层亦由两块石构件组成,上腹部雕刻覆瓣莲花;第三层由三块石头组成,上腹部雕刻卷云纹。底部设六个圭脚,各宽9、高4厘米,中间圆形孔直径40厘米。
塔下有方形基座,由6块石板平铺而成,厚9厘米,基座下有两层铺地砖。其下经解剖,未发现地宫。在石塔前端发现一个“回”字形石质基座,表层浮雕莲瓣纹,中间有长方形孔,推测为碑座。该塔中未出土任何遗物,但从塔基内使用的类似于明城砖的青砖规格推断,该塔的年代可能为明代。
南京黄家圩明代石塔位置
石塔和碑座。石塔高53厘米,自上而下第一层对径(对角线长度)80、厚18、边长40厘米;第二层对径100、厚16、边长50厘米;第三层对径112、厚19、边长58厘米。碑座长76、宽54、高13厘米,中间长方形孔长45、宽24厘米
明代石塔为什么会出现在黄家圩路东侧的山体上?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该石塔所在山体曾叫“大壮观山”,因南朝陈宣帝起大壮观(阁)于此山而名。山俯临后湖(今玄武湖),在六朝时期为校肆舟师之所。史载,579年八月初八,陈宣帝陈顼举行阅兵,登上大壮观山,在刚修好的大壮观阁中,坐北朝南,观看玄武湖上10万步骑兵列阵。所谓“壮观”可能不仅指陈朝的军威,还指当时比今天大三倍的玄武湖。
北宋时改革家王安石曾主政南京,他决定抽光玄武湖的水,全部改为耕地。到了元代,南京城内供水发生困难,地方官员这才恢复了玄武湖,但面积仅剩下原先的三分之一,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玄武湖。
历史上消失的三分之二玄武湖基本上是向东延伸到紫金山脚下,向北直抵大壮观山脚下。其实“大壮观山”这个名字一直到100多年前的清代还在使用。后来人们注意到山土泛红,发现了赤铁矿,这才渐渐改称“红山”,清《江宁省城图》记载称此山已更名“红山”,即现在的红山动物园所在山体。2004年,红山在最高点复建了一座陈宣帝主持阅兵式的大壮观阁,以纪念这座山所见证的六朝余晖。
正是这独特的山水交融之地,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鸡鸣寺住持德琮奉旨在灵谷寺建法会时,奏请为鸡鸣寺建塔院。正统年间(1436~1447),僧人智源启奏,得改建为寺,赐“三塔寺”旧名额。据《金陵梵剎志》记载,该寺“去都城北沈阳左卫北城地。……南去神策门(民国时期改称和平门)一里”,应当就是今天发现石塔所在山体的南侧,面临玄武湖一片。据记载,该寺当时有山门三楹、天王殿五楹、大佛殿五楹、僧院八房,占地面积达56亩。同时该寺还有田、地、山、塘等共计97亩(明代1亩约合今614平方米)。可见明代三塔寺的规模一点也不逊于今天的鸡鸣寺。虽然今天已经看不到三塔寺当初的辉煌,但至今当地人还相传着这座山叫“和尚山”。
石塔保护现状
大壮观阁
明代以前的“三塔寺”可见的记载是宋代诗人张孝祥《于湖集》所收录的“寒光亭”诗句中,“亭依三塔占清幽,松竹环除翠欲流。晓色晴开千丈月,波光冷浸一天秋。琼瑶影里诗僧屋,云锦香中剑客舟。风送不知何处笛,雁声惊起荻花洲”。由此可见,宋代以前这里就应该有寺庙存在,明代只不过是奉旨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沿用其旧名而已。
今天,历史上三塔寺所在大壮观山南坡到玄武湖畔已被大量建筑掩盖,而此次明代石塔的再现无疑为佛都南京寺庙历史又增添了一处重要实证。为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处历史遗迹,南京市文物部门积极协调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落实原址保护展示方案,安排了专项保护经费。鼓楼区文化局精心组织施工,对该处石塔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为当地提供了一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目前,鼓楼区政府已将这处历史遗存公布为区级不可移动文物。重现于世的石塔,得到了一个恰当的归宿。
(作者为南京市文广新局考古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