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之父”陈日胜三无土专家成就大事业

2017-12-04 02:10
北广人物 2017年46期
关键词:湛江盐碱地水稻

“海水稻之父”陈日胜三无土专家成就大事业

“无学历、无单位、无资质”的“三无土专家”,他是如何成长为“海水稻之父”的?

“我生在广东,也有机会赚钱,但人活着无非两件事:一件是能赚钱过上好日子;一件是意义很大能为老百姓做点事,但没钱赚。然而花天酒地的笑声虽很大但不一定幸福,老百姓那种纯朴的笑却令人感觉到幸福。”穿着白色半袖衬衫,站在比人还高的海水稻田里,陈日胜说,如果不下雨,就该收割海水稻种子了。这是广东湛江市遂溪县虎头坡的海水稻种植基地,隔着一片树林就是海洋,涨潮时,海水会倒灌到田里,退潮后,留下被海洋“肆虐”过的杂乱。从1986年到现在,陈日胜卖房卖地独自研究海水稻31年。“无学历、无单位、无资质”的“三无土专家”陈日胜如何成长为“海水稻之父”?

“疯魔”的执着和专注

如今海水稻已“名动天下”,国内外专家认为其有助于中国乃至全球盐碱地开发利用和粮食生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牵头在青岛组建了海水稻研发中心。陈日胜声名鹊起:全国范围内的机构与他进行合作研究,他的研究论文登上了国际专业基因杂志。有媒体称陈日胜为“海水稻之父”,他谦逊地称“当不起”,继续窝在湛江海边研究海水稻,执着、沉默而坚韧。

“陈日胜是我敬佩的人,他的持之以恒和专注,是我们现在搞科研的人都需要的精神。”这是与陈日胜合作发表海水稻论文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基因组和大数据中心主任李新民教授对陈日胜的评价。

如今已55岁的陈日胜,身材不高,寸发,精瘦,因常年在地里劳作皮肤黝黑。戴着眼镜有学者知识气,站在地里像地道的农民。第一次见陈日胜是在2014年,当时记者在陈日胜家里采访到子夜12点。乍见时,感觉这个“老头子”平易近人、面目温和,但不承想这温和的面容下有着难以想象的坚韧。为了研究海水稻,从1990年开始,陈日胜自掏腰包,跑到全国各地去考察盐碱地。他说:“我记不清到底跑了多少地方,反正听到哪里有盐碱地就去,那时交通不方便,常常一去就是一个月。”每到一个地方,陈日胜都会带走两样东西:一份是当地盐碱地的泥土样本;一份是当地种植的稻种。这些曾将陈日胜家的老房子装得满满当当。遗憾的是,为了还债,陈日胜把老房子卖了,搬家时他在外地,很多样品被不知情的妻子扔了。

所幸,如今在遂溪县虎头坡合作社的办公楼内,部分样品存留下来:玻璃罐的标签上写有北京、吉林白城、大庆等地名。陈日胜说,袁隆平是他的偶像。他敬佩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时那些“疯魔”的故事和一生不懈的研究。事实上,陈日胜也一样有着几乎“疯魔”的执着和专注。

有一年,海水稻在三亚试种时出了问题,当地合作的研究人员把陈日胜请了过去。到了三亚,陈日胜查遍土壤、水稻和水,也没发现问题出在哪里。晚上回到宾馆洗澡洗到一半时,陈日胜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三亚温度比湛江高,是不是因为温度问题?想到这里,陈日胜立即冲出浴室,把想到的东西全部记下,才又回去接着洗。“我怕洗完澡就忘了。”陈日胜回忆旧事,哈哈大笑。

独自坚持31年研究海水稻,陈日胜倾尽所有。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前后,陈日胜利用自己的专业,做了不少副业,在广东云浮、广西桂林等地搞林场、种果树,甚至搞过建筑,将这些副业赚的钱,每年投入几万元进行海水稻研究和育种。虽然一度小有身家,但也花得七七八八了。为了还债,他卖掉湛江的老房子;为了投钱,他不惜将林场几乎卖光。

“野路子”和野稻子

是什么支撑自费研究几十年?陈日胜说:“1986年虽已是有饭吃的年代,但我高中之前,能吃上一碗白米饭就是很幸福的事了。我从1990年开始出差考察全国盐碱地,最长一次用了7个多月……上世纪90年代住在盐碱地区域的老百姓有多苦,更理解不到他们有多穷。到了1996年,在街上买东西还连一百元都找不开零钱,那时还有多少个这样穷的小城镇?住在盐碱地的老百姓不是不努力,但往往是努力半年颗粒无收,只能叹口气说天气不好地又返碱了。任何有良知的人看到那些人的那种艰苦生活,都想为他们做一点什么。我生在广东,也有机会赚钱,但人活着无非两件事:一件是能赚钱过上好日子;一件是意义很大能为老百姓做点事,但没钱赚。然而花天酒地的笑声虽大但不一定幸福,老百姓那种纯朴的笑却令人感觉到幸福。”

有人将陈日胜称为“海水稻之父”,陈日胜谦逊地说:“不敢当,我没学过水稻专业,只是最早去研究海水稻,我也是一边学习一边做。”

研究海水稻30多年的陈日胜,其实是个学林业的“野路子”。而这一切要从1986年说起。这一年,陈日胜跟着老师罗文烈调查湛江红树林资源时,在湛江遂溪县城月镇燕巢村海边发现一株比人还高、看似芦苇的水稻,高高的水稻上结着穗。罗文烈对海水稻的价值是怎么看的,如今斯人已去,答案已不得而知。但罗文烈做了一个安排:让陈日胜收下522粒种子进行繁育,将海水稻种子保存延续下来。作为一个学林业的“外行”,要研究培育一个新品种水稻,其难度可想而知。与科班出身的研究者相比,陈日胜是地地道道的“外行”。但24岁的陈日胜接下了这个任务,他说:“这是老师交给我的作业,必须把它做好。”

在全国各地推广试种

在陈日胜家里,水稻研究方面的书装了一柜子。陈日胜告诉记者,当时很多都不懂,大多是通过自学,边学习边摸索边研究。1987年,陈日胜用采摘到的种子在遂溪的海边进行育秧,结果差点“全军覆没”。当时他将种子分别种在两小块空地上,靠路的一块为了防止人畜进入造成破坏,就用渔网围了起来,靠海的一块则没有。结果涨潮时,随着潮水游上来的海鱼把没有围起来的秧苗吃了个精光,另外一块因被围着而幸免于难。海水稻一年一造,试验周期长,单是普选稻种,陈日胜就做了好几年:1987年种植400株,选择优良单株51株;1988年种植51个株系,入选15个株系,选择株高、熟期一致的单株80株……如此选种到1991年,陈日胜才定型品系为“海稻86”,在10个株系中收获种子3.8公斤。而这3.8公斤种子,就成了海水稻“燎原”全国的“星星之火”。从1992年开始,南到海南,北至东北,陈日胜通过多种方式,将这些种子不断培育并且在全国各地的盐碱地上试种。陈日胜自己的种植基地,也扩大到近3000亩,其中湛江市遂溪县虎头坡有300多亩,湛江廉江市(县级市)有1300多亩,而湛江雷州市(县级市)有1000多亩。2014年10月中旬,专家组经过现场考察后,发表共同意见认为:海水稻是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建议国家加强对海水稻资源的全面保护,并大力支持开展系统研究。如今海水稻已全国闻名,培育了海水稻的陈日胜,也从一个“无学历、无单位、无资质”的“三无土专家”变得声名远扬。

闻名世界的同时,质疑伴随而来。有人认为海水稻名不副实,不是种在海水里;也有人认为,海水稻的作用过分夸大,早在上世纪30年代国际上就有耐盐水稻的研究,国内在上世纪80年代也已开始研究。对此,陈日胜说,海水稻只是一个形象说法,说种在海水里只是误解。我国的盐碱地除了西北气候干旱形成的之外,还有大量的滨海盐碱地,以及地下水等形成的盐碱地。这些都是海水稻可能适宜种植的地方。袁隆平认为,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可开发利用的约3亿亩,如果这些盐碱地都能种上高产的海水稻,我国粮食增产前景广阔。

邢大军据《新华每日电讯》整理

猜你喜欢
湛江盐碱地水稻
湛江美术
湛江鼓舞角逐“山花奖”
漫步湛江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盐碱地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
盐碱地变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