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视画面转瞬即逝的特点,决定了解说词的语言必须具有形象性。在解说词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可以使解说词的语言具体、形象、生动,真正发挥出解说词“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航拍中国·新疆》 解说词 修辞
电视解说词是一种特殊的视听结合的语言,“为看而写”“为听而写”是它的本质特征。它配合画面和电视语言的其它元素共同发挥作用,从而能够“帮助观众看画面”“吸引观众看画面”。画面转瞬即逝的特点,决定了解说词的语言必须具有形象性。在解说词写作中,恰当运用修辞,不仅能够提升解说词语言的艺术性,也能增强解说词语言的形象性,使解说词的语言具体而形象、生动而不枯燥,真正发挥出解说词“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一种“镶嵌”的艺术。
《航拍中国》是央视记录频道推出的大型航拍系列纪录片。该系列纪录片从空中俯瞰中国,全面展示中国各地的人文历史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和社会经济发展,视角独特,气势宏大,目前《航拍中国》的第一季已播出,共6集,包括海南、陕西、新疆、黑龙江、江西、上海6个省市。就播出效果来看,该纪录片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观众欲罢不能,纷纷期待与第二季的见面。解说词作为纪录片的生命线,功不可没。
在一部电视片中,视与听必须完美结合起来。创作者如果偏重画面这样的视觉语言,就会使作品流于肤浅、缺少内涵;如果偏重解说词这样的听觉语言,就会丧失电视的可视性。立足于电视画面,从画面出发,使用恰当的修辞方式,不仅能增强语言的美感,提升语言的可听性、艺术性,同时也能增强语言的可视性、形象性,是视与听完美结合的方法。在常用的修辞方式中,比喻、拟人就具有这样的修辞效果。而《航拍中国·新疆》的解说词中,大量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从而使语言更加形象而生动。
一、使用比喻修辞,使解说更加形象具体
比喻是解说词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解说词不仅要对画面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还要引导观众的思路,使相关内容更加浅显易懂、形象可感,这恰恰正是比喻修辞所能达到的效果。
《航拍中国·新疆》的解说词中,使用了很多比喻手法,其中一部分是解说词中运用比喻修辞,这些比喻内容和画面紧密配合,使相关画面更具体形象,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1)这座古城,建在柳叶形的河心洲上。
(2)登山者眼中,慕士塔格峰,长得像一个大馒头。
(3)铁岭云杉,生活在天山深处。它们的根系发达,每一颗大树,都像是一座小型水库,可以储水2.5吨。
(4)街巷纵横交错,犹如迷宫。
画面虽然转瞬即逝,但是,河心洲柳叶形的形状、慕士塔格峰大馒头的形状,已经在观众眼中、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片“柳叶”就是交河城,那个“大馒头”正是拥有相当于280个天池水量的超级冰盖的慕士塔格峰。而铁岭云杉惊人的储水能力,更是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印象是从“2.5吨”这个数字而来,也是从“每一棵大树,都像是一座小型水库”的比喻而来。迷宫般的街巷,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喀什老城的建筑,更是它的多元文化。
这些出现在解说词中的比喻,立足于画面,以画面为基础,展开联想,最终把具体的内容描写地更形象,把枯燥的内容表现得更生动,把抽象的内容解释得更具体。
该集解说词中,更多的比喻修辞是把解说词中运用比喻手法和含有隐喻效果的画面结合起来使用,在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之外,引导着观众的思路,顺着解说的内容去进行自由的想象。例如:
(5)人们喜欢把辣椒晾晒在戈壁滩上。炎热干燥的大地,是天然的脱水加工厂。
(6)从高空看,安集海大峡谷色彩最为丰富。河流将不同颜色的砂岩和泥岩,冲刷溶解,形成了一幅大地抽象画。
(7)往东部飞行,深入中国第二大沙漠。在沙漠上空俯瞰大地,一片金色的叶脉,延绵十几公里。这些脉络,其实是高度超过10米、长达数公里的沙垄。
(8)受风向的影响,曲线状的沙垄,沿着南北走向延伸。从高空看,褐色的大地上,布满了自由伸展的树枝。
(9)新疆的转场,是在不同高度上的移动。牧民们,总能敏锐地踩到季节的节拍。
例(5)中,画面上是远镜头给我们呈现的密密麻麻的红艳的辣椒,它们被晒在戈壁滩上,在这满眼的红中,還有一面巨大的红旗,一面由辣椒铺晒出的巨大的五星红旗。在画面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中,我们确实感觉到了人们的喜爱之情,而喜爱之情的产生,来自于这片大地,“炎热干燥的大地,是天然的脱水加工厂”,非常简单的句子,多么形象的表述,其中又包含着许多深层次的含义。
例(6)同样让人在画面的基础上,看到了一幅巨大的“大地抽象画”。观众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顺着解说词的引导,散发思维,去欣赏安吉大峡谷的河流以及色彩丰富的砂岩、泥岩。高空俯瞰所见的褐色大地,上面隐隐闪烁着荧荧绿意,峡谷中间蜿蜒着一条闪烁着银白光芒的河流,砖红色的悬崖上,铺挂着条条、道道灰色的印痕,镜头慢慢拉近,银灰、暗灰、亮白等诸多色彩形成不同的图案,这些就是安集海大峡谷独特的地貌特征。
例(7)和例(8)中,把那些“高度超过10米、长达数公里的沙垄”比喻成“一片金色的叶脉”“自由伸展的树枝”,极其形象,当解说没有告诉我们那是“沙垄”时,对沙漠不熟悉的人是想象不出的,人们看到的是一片叶脉、一枝树枝。同时,这片“叶脉”“树枝”不是我们平视、仰视看到的,而是从高空中俯瞰沙漠看到的。这段解说,在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中,又让我们了解到形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毫无科教的枯燥感觉,观众在生动形象的解说引导中,对新疆有了更多的具体认识。这就是比喻的魅力。浅显易懂的解说,能够把抽象的事物变得更为具体,从而拉近观众和画面的距离。
例(9)解说词和画面一起构成比喻的本体。新疆牧民随着季节的变化赶着牲畜追逐着水草,从高山到低谷,这种转场就好像是一个轻灵的舞者或是一个悟性惊人的乐人的表演,总是那么的吸引人,而背景一如既往的是满目的绿。比喻的使用,使画面内容不单调,也使解说显得格外生动,更是引导着人们的思路,让人们从画面出发,领悟画面背后蕴藏的丰富含义。endprint
二、使用拟人修辞,使解说更加形象生动
拟人也是解说词常用的修辞手段。运用拟人,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有趣、具体形象。在《航拍中国·新疆》的解说词中,作者大量地运用了这种修辞,尤其是在第一部分介绍新疆石河子、伊利河谷等地的各种植物时,就把人的情感赋予了它们,让观众“看”的津津有味,“听”的乐不可支。例如:
(10)在新疆,万物都是色彩搭配的高手。
由此句引起,之后各种植物接连“登场”。
(11)九月,石河子的棉花率先登场。
(12)跟棉花相比,番茄是这片大地的新移民。它来到新疆,只有短短几十年。
(13)来到新疆,番茄算是找对了“婆家”。
(14)并不是所有的辣椒,都甘心被吃掉。这里的辣椒,尤其爱美,它们被做成色素,成为口红的原料。
(15)一进入四月,伊利河畔的杏花,就迫不及待地绽放。
(16)杏花,从开放到凋谢,只有短短一周时间。尽管如此,杏花依旧演绎了一幕别有风情的春意盎然。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不仅在画面上欣赏到了新疆五彩缤纷的植物,随着解说,似乎看到了这些植物独特的性格:石河子的棉花,颜色是棕色的,性子是急躁的;番茄颜色是红色的,身份是个“新移民”,新疆是它的“婆家”;辣椒颜色是火红的,性子是倔强的、爱美的;杏花颜色是粉嫩的,深深浅浅的粉,性子是青春的,蓬勃向上、别有风情。拟人的修辞,使新疆的棉花、番茄、辣椒、杏花等事物都不再是我们印象中静止的、平淡的、司空见惯的棉花、番茄、辣椒、杏花,它们活了起来,动了起来。
在作者笔下,不仅是植物,动物们也有了人的品格,这同样是拟人修辞带来的效果。例如:
(17)在人类的帮助下,普氏野马重新学会了野外的生存技能。一批批野马,从这里毕业,走向荒原。
(18)应对缺水,鹅喉羚的本事还不够强大,它们更多的是靠勤劳。
在中国一度灭绝的普氏野马重返中国,在昌吉回族自治州野马繁殖研究中心的帮助下,像幼儿一样,重视学习生存技能,重返荒原;夏季不停奔波在荒漠中寻找含水植物的鹅喉羚,就像谋生的大众必有的一种品质,就是“勤劳”。
拟人修辞的运用,不仅使新疆的植物有了与别处不同的性格,使新疆的动物们有了相应的人的品质,甚至能使新疆的大地、古城,甚至是抽象的事物,都丰满起来。例如:
(19)没有这些古城,文明和贸易,不可能行走地如此之远。
(20)从高到低,大地逐渐描绘出一幅蓬勃的生命图景。
(21)发源于雪山的河流,从陡坡冲下,在大地上切出万丈悬崖。
(22)离开高山,进入人烟稠密的绿洲地带,喀什,已经静候我们多时。
文明和贸易,可以到远方行走;大地是一个丹青妙手;发源于雪山的河流,是豪情万丈的勇士,还是仗剑行走的侠客?丝绸之路上的喀什,是沉稳招待南北客商的主人。
《航拍中国·新疆》的解说词,把植物、动物、抽象事物等当作人来描写,赋予这些事物人的特质和情感,使画面内容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染力,拉近了画面内容和观众的距离,激发观众继续观赏、探索的兴趣。
三、其他
除了大量的拟人、比喻修辞手法,《航拍中国·新疆》解说词中也运用了对比、引用等修辞。这些辞格的运用,也能起到补充画面信息、升华画面内容,使解说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作用。例如:
(23)乌鲁木齐,是全世界离海洋最远的大城市。最近的海洋在2000公里之外。但它也是离冰川最近的大城市,100多公里外的冰川,为它提供水源。
(24)火焰山,寸草不生。但它附近的山谷,卻是葡萄成荫。
(25)飞行300公里,进入准格尔盆地,另一座魔鬼城赫然可见。这里,曾经也是水草丰茂的动物乐园,亿万年前的众多生命,成为今天漆黑黏稠贵比黄金的原油。
以上解说使用的正是对比的修辞手法。解说词中的对比联想,同样是从画面内容出发,把两种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放在一起,在观众的视觉上或者心理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某种意象,观众也从解说中得到了更多的、更为具体的了解。
例(23)中,镜头切换到乌鲁木齐,城市建筑,不远处的冰川,解说词说“是全世界离海洋最远的大城市”“但它也是离冰川最近的大城市”,两个“最”的使用,“最近”与“最远”的对比,再有“全世界”一词对范围的限制,就让人们对乌鲁木齐有了了解。它远离海洋,但却并不缺水;“最近的海洋在2000公里之外”“100多公里外的冰川,为它提供水源”,两个数字、两种距离的对比,更是加深了人们对乌鲁木齐的印象,这是一个“远离海洋却最靠近冰川的奇特的城市”。
例(24)一句解说,把火焰山和它附近的山谷进行对比,这是一句转场过渡。前面的画面内容是寸草不生的火焰山,后边的画面内容是葡萄成荫的山谷。两地距离近,两种现象“寸草不生”“葡萄成荫”是多么的神奇。在对比中,人们对画面内容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又是具体的、形象的。
例(25)的对比,把画面内容和解说词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画面缓慢掠过广袤的荒野、赤裸的大地上毫无生命的气息,解说词却带领人们去领略亿万年前水草丰茂的动物乐园,古与今、生与死、荒凉与生机在画面和解说词的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得到了体现。
(26)很长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提到乌鲁木齐时,出现的图片就是这座国际大巴扎。巴扎,是集市的意思。当地有句俗话说,巴扎里除了父母,什么都可以找到。
这座国际大巴扎即新疆国际大巴扎,这是新疆乌鲁木齐的标志性建筑。“巴扎里除了父母,什么都可以找到”,引用当地的这一句俗话,通俗易懂地表明了这座巴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航拍中国·新疆》的解说词分外生动、形象、具体。在解说词的作用下,不管是静态的自然景色,还是动态的捕食、逃生、迁徙场景,都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静态的画面吸引我们恨不得置身其中,动态的画面又让人觉得热血沸腾。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都立足于画面,以画面为基础,从画面出发,进行联想、想象、类比、比拟。用具体而形象的语言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充分发挥解说词的作用,让观众领略到了一场妙不可言的视听盛宴。
参考文献:
[1]徐舫舟.电视解说词写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柯娟娟.纪录片《美丽中国》解说词的辞格运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5).
[3]彭晶.解读纪录片解说词的表达内涵[J].科技传播,2013,(18).
(郜彦杰 河南洛阳 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4710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