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朋朋 贠 杰
地市级政府绩效评估中经济发展指标的省域比较研究*
刘朋朋 贠 杰
目前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考核已由过去单一的“GDP”考核转变为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考核。通过对6个省级政府考核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绩效指标的分析发现,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考核侧重经济发展相对程度,聚焦经济发展的内部动能,且GDP及增长率、人均GDP及增长率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等指标依旧是地方政府考核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各地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职能重心不同,在“保增长、调结构、积存量”全面衡量的基础上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的内容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问题,存在较大的改进优化空间。
政府绩效评估 经济发展 指标体系 绩效结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2488;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28
近20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在宏观层面的政府组织综合绩效、中观层面的公共政策绩效与项目绩效评估、微观层面的公务员个人绩效与领导干部绩效以及专项领域绩效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探索尝试,形成了诸多典型案例做法,比如南京万人评议、青岛目标责任考核、思明模式等。
学术界对地方政府实践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案例研究,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构成要素角度系统地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实践个案进行描述性分析,总结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问题,归纳政府绩效评估经验,比如周志忍[1]、伍彬[2]、白现军[3]、张俊雄[4]等;第二,以个案研究为对象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某一具体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主题集中在评估方法、指标体系构建、公众参与机制、价值取向与冲突管理等,如方振邦[5]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探讨了地方政府平衡计分卡模式的系统结构及其应用技术,孙斐[6]基于四川省Z县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历程探讨了绩效评估价值冲突管理;第三,基于多案例的宏观描述性比较研究,比如董静[7],张丽娜[8]、吴健男[9]等人。 国内大多数的地方政府实践研究个案分析多,多案例比较分析少,注重宏观理论分析,微观统计分析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针对某一具体评估领域内容采取多案例比较分析的研究更是少见。尚虎平[10]曾通过对42种模式指标体系的“直感强度”“直感强度离中度”“真实强度”“真实强度离中度”的聚中、离中分析探讨了绩效评估模式泛滥与绩效不彰的原因。部分学者曾以指标体系为切入点进行了多案例的比较研究,比如林蓉蓉[11]对21个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要素进行了描述性分析;马怀德在《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中详细描述了典型省市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所具有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桑助来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中从宏观角度对 “中国地方政府综合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中国地方政府部门绩效指标体系”的构成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但是由于分析内容的多维性,指标要素描述性介绍多,统计分析与比较归纳分析少,并未立足统计指标理论,从绩效结构与具体指标要素的设计上进行深入分析。
总之,大部分针对地方政府绩效实践的研究笼而统之,多案例比较分析研究不足,尤其从政府职能领域绩效评估角度出发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更缺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作为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是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经济发展绩效是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结果,它能够直观地反应政府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并能够为政府今后的经济管理提供方向,有助于政府及时解决自我运行成本效益的问题。[12]有关政府和市场的争论,需摒弃“市场”与“政府”二元对立的观点,聚焦如何把这两种配置资源的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历史与实践反复地表明,有效的政府不是一个奢侈品,而是非常必需的,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政府经济管理的好与坏,即政府经济发展绩效,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好与坏,如何评判政府经济发展的绩效,加强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评估的研究,能为政府开展经济管理提供有力的参考。刘瑞[13]曾对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绩效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所占用和耗费的资源及其程度的评价指标及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利用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其研究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并没有结合地方政府实践对政府经济管理绩效评估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研究多从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所占用和耗费的资源及其程度的理论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评估政府经济发展绩效,缺少对地方政府实践的实证比较分析。为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政府经济发展职能绩效为切入点,以省级政府对地市级政府绩效考核中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指标作为分析对象,依据政府职能同构性特点和统计指标理论,从绩效结构与指标选取两个层面比较分析省级政府考核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绩效的差异性、同质性以及存在问题,并探讨在“新常态”下政府如何提高经济管理绩效评估有效性的路径。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借鉴西方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做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4个省(区、市)和20多个国务院部门探索开展了政府绩效管理工作。[14]其中,北京市、深圳市、青岛市、厦门市以及辽宁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等省份在开展绩效评估工作中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从目前地方政府实践情况来看,各级地方政府是政府绩效评估组织开展的主体,具有典型的“内部控制型”[15]特征,在对地市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各省级政府基本都对经济发展这一维度进行了考核,而且其具体指标要素数量在指标总数中所占比例亦较大,具有一定横向可比性。
从中国政府行政层级及行政区划来看,目前中央政府尚未组织对省级政府绩效进行评估,且省级政府作为研究对象层次太高,数量太少;乡镇级政府处于基层,数量庞大,而且各地差异很大,不太适合作为探索性研究的研究对象;地(市)级政府和县级政府数量较为适中,而且处于我国政府层级中层和中下层,符合组织学破解“中层黑洞”的研究习惯。在我国中央、省、地(市)、县、乡(镇)的体制设计中,地(市)级政府是真正的中层政府,它既不属于过于宏观的层面,又不属于过于微观的层面,但又是典型的地方政府。而我国对于地市级政府绩效的评估工作多由省级政府组织开展进行。基于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结构的完整性、指标要素选取的代表性以及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资料可获取性等方面的考虑,为充分体现东北、东部、中部、西部五大区域中省级政府评估地市级政府绩效的特点,通过对政府官方网站及相关二手文献资料梳理分析,笔者选取山西省、辽宁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甘肃省这6个省级政府对地市级政府绩效考核中的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指标为研究内容,分析对比省级政府对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存在的差异性、共性以及问题,6个省的基本情况及所设计的地市级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关键是绩效结构的设置以及具体指标要素的选取。政府绩效结构的设置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它既能使政府职能结构化和体系化,避免指标设计的混乱、重复或缺失,同时也有利于后期的绩效分析。[16]由于评估对象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复杂程度不同,可以将指标体系分为直线结构和树状结构两种。直线结构由一个一级指标和若干子指标构成,较为简单,可以用来衡量微观领域、不太复杂的问题。树状结构由若干一级指标构成,每一个一级指标可以细分为若干二级指标,每一个二级指标又可以细化为若干三级指标。对于这样一个由目标、准则、具体操作指标、指标权重、评估标准等要素组成的指标体系,在数学上可以用有向树来描述之。[17]指标是指标体系构成的具体要素,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指标既可能是一种量化的手段,表现为一种可数值化的东西,也可能是通过一定的定性方法来确定,反映事物的一种价值,不同类型指标所起的作用及反映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等各方面。 因此,对于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的分析也须从其绩效结构和指标要素上入手,这样对于指导地方政府有效开展经济发展绩效评估才更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
如果限定了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绩效,事实上也就规定着今后政府经济管理的行为目标。[18]不同的绩效结构以及指标类型反映不同的考核重点。指标体系的绩效结构反映了考核的维度和取向。总体来看,各省级政府对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评估侧重点各相不同,绩效指标结构化程度较低,评估指标的设计以可操作性为主,很少考虑理论上的科学性,指标体系构建自成体系,在构建思路、数据来源,甚至指标术语使用等方面缺乏统一性[19]。
表1 6个省级政府对下一级地市级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情况
1.绩效结构共性分析:绩效结构层次不明,绩效导向性与针对性差。6个省级政府在设计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指标时,大部分未考虑绩效结构的层级性和导向性,绩效结构缺乏逻辑性和关联系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多出于现实操作性的考虑而忽略了理论依据,指标划分标准缺乏理论依据,部门工作特点突出。如表2所示,在6个省中只有辽宁和福建对经济发展的考核设计有一、二级、三级指标,广东、山东、陕西以及甘肃四省份经济发展考核一级指标之后没有再进行详细指标类别划分,直接是具体的指标要素;其次,绩效结构基本上是综合论绩效结构,即对绩效的考核即侧重过程也注重结果。
表2 6个省级政府对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指标的层级数统计表
2.绩效结构差异性分析:不同地域政府的经济发展绩效评估侧重点不同。绩效结构的设计取决于考核项的考核指向是什么,不同的考核指向影响绩效结构的安排。由于不同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其考核的指向自然也因地而异。从各省份经济发展绩效结构的安排来看,又有其各自的侧重点。例如,各地对于经济管理的考察,从具体指标要素的选择上看,有的省份在着重于考察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的改善,而对产业结构的转变情况考察较少,而有的省份则着重于考察产业结构以及经济质量的改善,对经济增长量的考察很少,还有的省份着重考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情况,对于经济质量和效益的考察很少。
雷蒙鲍尔在《指标》一书中提出,“指标是一种量化的数据,它是一套统计数据系统,用它来描述社会规划和进行社会分析,对现状和未来做出估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指标是“通过定量分析评价社会进行生活状况的变化”。[20]按照统计指标理论,本文将省级政府对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选取的指标要素划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以及平均指标等类型,具体如下表3所示。
1.指标要素选取的共性比较分析:“增长”旋律下的相对量考核。
表3 经济发展考核指标要素类型统计表
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在指标要素的选择上既存在共性也各有侧重点。第一,以定量考核和结果指标为主。经济发展的程度一般都是通过可量化的数据来加以评价的,且多以考核结果为主。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中均不采用定性指标,以定量考核为主且,强调指标的可测量性和客观性。定性指标是对评价对象主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无法直接通过数据计算分析评价内容,如表3所示,6个省级政府对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指标要素均不含定性指标;第二,在指标要素的选择上几乎不采用比较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如表3统计数据显示,比较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数量所占指标总数比例较少,除了辽宁和福建两个省份中采用少量的比较相对指标,辽宁和山东采用比例相对指标,在其余省级政府对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中均不涉及上述两类指标;第三,省级政府对地级市政府经济发展绩效的考核侧重于对政府经济发展内部动能的考察。6个省级政府对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指标类型的设计上均不同程度的采用了强度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以及动态相指标,政府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估以经济增量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很少考虑平均发展问题。如下图一所示,从指标要素类型的数量分布来看,政府经济发展绩效的考核指标以相对指标为主,兼顾总量指标,而很少涉及平均类指标,其中,相对指标的选择主要以动态相对指标为主,兼顾结构相对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比例类相对指标占比较少。从我国目前经济政策及国际环境来看,在长期一定时间内“保增长、促稳定”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就意味着各级地方政府追求对增量或相对量的考核;第四,GDP及增长率、人均GDP及增长率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等指标依然是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重点。根据数据统计显示,5个省份将GDP存量作为考核地市级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且其权重所占的比重都大于其他指标,6个省份均采用了GDP增长率、人均GDP及增长率等相对指标,只有广东省没有采用GDP而是只采用GDP增长率及人均GDP增长率这两个增量指标来考察政府经济发展绩效。因此,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上,GDP依然是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2.指标要素选取的差异性分析:六种绩效考核模式。
图一 指标类型数量分布统计图
我国经济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各地区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的经济职能侧重点也就有所差异。政府经济发展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而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替代关系也经常发生变化。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从根本上取决于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职能的侧重点,也就是在一定发展时期内政府经济政策的重点方向与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指标是一种量化的数据,它是一套统计数据系统,用它来描述社会规划和进行社会分析,对现状和未来做出估价。不同类型的指标反映考核的不同指向,考核项与指标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尽管各省级政府在对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取上存在共性,但是其各自的侧重点又不尽相同,如下图二所示。
各省级政府对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绩效的考核存在一定差异,评估侧重点不同。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更加侧重对经济增量的考察,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侧重对经济总量的考察。东部地区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对地市级政府考核侧重对相对量的考察,但各省之间又存在一定差异性。福建省级政府对地市级政府的考核指标以动态相对指标为主,兼顾结构相对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对总量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涉及较少,未涉及比例相对指标。如上表3所示,福建省总量指标数只占其指标总数的5.3%,动态相对指标数则占到指标总数的52.6%,结构相对指标数占指标总数的26.3%,强度相对指标数占指标总数的10.5%;山东省的经济发展考核则以动态相对指标为主,兼顾总量和结构相对指标,涉及少量强度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如表3所示,其中,动态相对指标数占指标总数的 48.2%,总量指标和结构相对指标数均占指标总数的18.5%,强度相对指标数占指标总数的11.1%,比例相对指标数只占指标总数的3.7%;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考核侧重动态相对指标,兼顾强度相对指标以及结构相对指标,总体指标数量偏少,未涵盖总量指标、比例相对指标以及比例相对指标,如上表3所示,广东省动态相对指标数占指标总数的44.4%,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数分别占指标总数的33.3%和22.2%。
图二 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指标类型雷达图分布
与东部地区不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省份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侧重对总量的考察,但各省之间也存在差异。山西省级政府对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绩效的考核以总量指标为主,兼顾结构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但考核指标总体数量偏少,其指标要素的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进一步商榷;辽宁省级政府对地市级政府的考核则以总量指标为主,兼顾动态相对指标,涉及少量结构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以及比例相对指标,根据上表3统计数据显示,在辽宁省级政府对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指标要素中,总量指标数占指标总数的69%,动态相对指标数占指标总数的17.2%,其中结构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以及比较相对指标都低于5%;甘肃省对地市级政府的考核则以总量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为主,兼顾强度相对指标和结构相对指标,如表3所示,在甘肃省对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指标数量中,总量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数分别占指标总数的33.3%,强度相对指标和结构相对指标数分别占指标总数的22.2%和11.1%。
总体而言,从具体指标要素的选择上看,有的省份着重考察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的改善,而对产业结构的转变情况考察较少,而有的省份则着重于考察产业结构以及经济质量的改善,对经济增长量的考察很少,还有的省份着重考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情况,对于经济质量和效益的考察很少。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区域间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各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的经济职能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虽然各省级政府在对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指标要素的选择上体现出了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的重心,突出了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考核,但是在绩效结构设计、指标选择与分类、指标名称拟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绩效结构不完整,逻辑层次不明显。一般说来,政府经济管理行为的绩效要考虑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政府经济管理对社会所要求的管理目标实现状况;第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第三,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所占用和耗费的资源及其程度。[21]但是,从目前各省级政府对地级市政府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情况来看,缺少对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成本及其所占和耗费资源及其程度的考核;二是指标分类缺乏依据,指标代表性不强。部分省份在考核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绩效指标设计中,主观随性和部门工作考核特征明显,比如,部分省市政府将 “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工作”“城市规划管理”“控违拆违工作”“落实惠农政策”“年培训农民人次”“投资工作”作为考核经济发展的指标;指标要素设置的数量偏少,指标代表性不足。部分省份在设置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指标时,指标考核数量太少,涵盖内容少,指标代表性不足;三是指标名称表述不规范,缺少阐释性说明。指标名称设置不规范,“多指标一名称”“同义不同名”以及“同名不同义”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对经济发展的考核,有的省份叫“经济增长”,有的省份叫“经济管理”,但是考核实际内容并无差别;大部分省份都对地市级财政收入进行考核,但是指标名称命名又各不相同,有的采用“一般预算财政收入”,有的采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多指标一名称”的工作事项而非指标化考核较多,比如有的省级政府对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具体指标要素中设置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该指标实际包含“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两个具体指标要素,指标存量和增量未作严格的区分;具体要素指标的内涵、意义以及评分方法说明性阐述不足,地市级政府无法完全掌握考核的方法及要点。在6个省级政府设计的绩效指标体系中,只有辽宁省对每一个指标内涵、统计口径、考核方式等内容做了详细地阐释性说明。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自用资源利用率增加,随着人力资源的提升,社会经济资源的耗费与占用也相应增加,虽然提升了经济管理效率,但并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实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促进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制度创新已是势在必行。[22]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考核已由过去单一的“GDP”考核转变为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考核,但由于各地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职能重心不同,在“保增长、调结构、积存量”全面衡量的基础上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比较分析来看,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关键是绩效结构的建立以及具体指标要素的选取。绩效结构的完整性是保证指标体系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而地方政府职能的同构性特点是设计绩效结构的理论基础。
第二,建立规范统一的指标体系框架需要考虑地方政府职能同构下不同地区地方政府职能管理重心的差异性,也即考核指向的梯度性。考核指向的梯度性反映在具体指标要素类型的选择上,不同的指标要素类型反映不同的考核取向,科学的选择具体指标要素决定绩效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要兼具应用性和科学性两个方面,加强绩效指标体系的理论解释与实践应用说明。任何事物的应用都需要相关的应用介绍,就像药品使用说明书一样,绩效指标体系也需要对其构成的成分、适用的对象、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的阐述,让阅读者或操作者知道其原理及使用方法。绩效指标体系的理论解释及应用说明要包括绩效指标构建的理论及原则、适用对象、绩效结构、指标的阐述、评分标准及操作说明等内容。
[1]周志忍:《效能建设:绩效管理的福建模式及其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1期,第42~47 页
[2]伍彬:《公民导向、注重绩效的杭州综合考评》,《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 1期,第 58-60 页
[3]白现军:《从“一刀切”到“分类别”:乡镇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创新——徐州模式解读》,《行政论坛》2013年第 5期,第38~41页
[4]张俊雄:《广西百色市践行“五个把准”务实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10期,第126~127页
[5]方振邦 罗海元:《政府绩效管理创新:平衡计分卡中国化模式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 12期,第 25~29页
[6]孙斐:《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冲突管理——基于四川省Z县政府的质性研究》,《公共行政论》2016年第 4期,第 201~204页
[7]董静:《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研究——基于对24个实践案例的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3年第 5期,第 500~505页
[8]张丽娜:《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比较:福建、贵州和甘肃》,《改革》2010 年第 7 期,第 153~158 页
[9]吴建南 马亮 杨宇谦:《比较视角下的效能建设:绩效改进、创新与服务型政府》,《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 3期,第35~40页
[10]尚虎平 赵盼盼:《绩效评估模式泛滥与绩效不彰困境——基于42个案例的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11期,第12~18页
[11]林蓉蓉:《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分析——以14个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描述性分析为例》,《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 7期,第 10~15页
[12][22]冯星:《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中外企业家》2013年第20期,第32页
[13][18][21]刘瑞:《论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6年第5期,第1~7页
[14]姜洁:《我国将加大力度试点政府绩效管理》,《人民日报》2012年03月17日
[15]周志忍:《公共组织绩效评估:中国实践的回顾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26~33页
[16]贠杰:《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与应用》,《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6期,第79页
[17]倪星:《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与筛选》,《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7年第2期,第160页
[19]郑方辉 段静:《省级政府绩效评价模式及比较》,《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3期,第35页
[20]邓国胜:《非营利性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责任编辑:张晓月)
A Provincial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icators i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Liu Pengpeng Yun Jie
At present,the local gover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ssessment has been changed from a single“GDP” examination to a multi-dimensional 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the six provincial governments to assess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the local governments’economic development assessment focuses on the relativ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economi development,and GDP and growth rate,per capita GDP and growth Rate,local fiscal revenue and other indicators are still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ssess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However,due to the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the local government’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has different functions.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 of“growth,adjustment and stockpiling”,the cont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economic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xits differences,some problems and a large improvement in the optimization of spac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index system,performance structure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绩效评估”(批准号:2016ZZXS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