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季辉,陈秋生
摘要:《动物组织胚胎学》是针对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和水产养殖等本科专业设置的理专业基础课,研究采用“研讨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授课,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研讨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教学效果;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4-0279-02
《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是理论课的有益补充,其教学内容以切片观察、图形描绘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对所观察切片通过PPT形式依次描述,选用的图片均是以平面图形,然后分发教学切片,学生对所看到的区域进行形态描绘。由于器官组织的实际形态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结构,而显微镜观察到的却是二维结构,各图片之间、尤其是二维图片与三维立体之间需要一个空间思维转换。二维图片是三维结构体现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在读片时能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的完整空间结构,并且这种空间结构应接近器官组织的真实形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的空间感很差,如对横切面和纵切面容易混淆,高低倍镜头切换时位置难以把握。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明显下降,交作业时往往对照PPT内容画完图就草草了事,并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所观察的结构或细胞。鉴于此现象,研究从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需求出发,围绕组织学中涉及的生活小常识、典型的病症及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设置《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题库,以期通过案例处理的形式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能将所学知识成功应用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研究对象及授课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动物医学2015级两个班级58人为实施“研讨式”教学研究对象,通过阶段性测试及问卷调查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另外以2014级和2013级两个班级共120人为传统教学法研究对象。
2.授课方法。“研讨式”教学法,此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团队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多媒体工具,阐明并精心演示解决方案的整个过程。结合本门课程,即带着一定的问题进行实验操作,并需在最终通过显微互作数字化平台结合对切片的讲解将此问题解决。所以在开课之初需完成《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题库,所涉及的问题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激发学生间或师生间的互动;二是实现教学目的,两者缺一不可。我们撰写的题库主要由以下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空间逻辑思维的培训;二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空间逻辑思维的培训主要是给予学生器官模型或三维交互解剖软件,让学生通过读片逆向解释制片过程中器官的取材部位和切片时的方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部分主要是围绕组织学中涉及的生活小常識、典型的病症及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的解决。例如肠道和食物的关系、腺上皮和乳房的联系,及乳汁排出途径等。
3.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课堂测试、期末测试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检验,评估“研讨式”教学法教学质量。评估内容包括教学效果满意度3个方面,内容掌握度3个方面,教学方法接受度3个方面[1]。评估表采用5级标准(好、较好、一般、较差、差),根据评估表,学生进行“研讨式”教学方法效果评估,并结合自身情况提出优化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1.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估。教学教学效果满意度回馈结果表明:45名学生认为“研讨式”教学方法合理有效;8名学生认为“研讨式”虽有效,但太耗时间,须拖堂完成教学内容,5名学生认为“研讨式”教学方法易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所有58名学生认为“研讨式”教学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探索能力。47名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团队协作能力;但也有11名学生不太接受课堂声量过大。所有58名学生均认为“研讨式”教学方法教学不仅能促进知识吸收,使知识能够长久记忆在脑中,而且在此过程中锻炼了查阅文献的能力,扩大了知识视野。
2.内容掌握度评估。内容掌握度回馈表明:49名学生认为研讨的问题与课程内容集合密切,通过问题导入的形式更易读片,并能使知识较长久记忆;但余下9名学生认为问题导入易使人脱离主旨,如过于纠结答案,而动物组织胚胎学只是解决问题的若干课程之一,随着问题的深入,就牵扯到免疫、病理等其他课程上了。52名学生认为内容在问题衬托下易分清重点与难点,关键点易掌握;6名同学认为问题与内容的重难点联系不足。58名学生均认为读片课比较枯燥,“研讨式”教学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知识掌握,并建议研讨的主题应在理论课上提前布置,这样更适于教学内容与问题的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3.教学方法接受度评估。教学方法接受度结果表明,58名学生均学生认为“研讨式”教学方法可促进教学。其中32名学生认为“研讨式”授课采可明显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49名学生认为“研讨式”教学法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特别是在研讨过程中可以延长核心知识点的记忆;52名学生认为研讨过程中设置问题合理,较符合现代化人才的培养;58名学生均认为采用研讨的形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惰性。最终,在期末考试成绩上有两点特别需指出:一是理论课成绩平均分比上一年高5分左右,实验课高出10分左右,效果明显。二是不及格率显著降低,本门课程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基础课,很多同学专业思想薄弱,学习动力差,上一年理论课不及格率在10%左右,实验课无不及格;而在“研讨式”授课下,理论课不及格人数为零。
三、结论与思考
高校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广大师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究竟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高校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本人对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多次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研讨式”教学法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课程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转换了教师的角色,实现了师生在教学中的良性互动,例如能极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善学、会学、活学;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布置任务,限定时间内通过个人钻研、公开讨论等研讨步骤,压力与动力双向驱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着力培养以会学善用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变单一式传授教学为双向互动的交流教学,它有助于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其独立思考钻研,通过亲自查阅原始资料、搜集证据,可极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研讨式”是符合动物组胚实验课程教改方向,易被学生接受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有利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研讨式”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上的五个转变[3],即在教学方式上,完成了从讲授式到研讨式的转变;在教学形式上,完成了从教师一言堂到师生群言堂的转变;在教学目标上,完成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在师生关系上,完成了从主客关系到主主关系的转变;在教学评价上,完成了从死记硬背定高下到因为理解所以掌握而带来成绩的转变。实践证明,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课程运用“研讨式”教学法能让师生感到轻松,使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锻炼了学生的检索文献的能力、归纳综述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故“研讨式”教学法对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课程来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解红霞.浅谈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s1).
[2]苗东利,雷佑安.研讨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