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分析法的SPOC国内发展状况述评

2017-12-02 07:29梁小帆赵冬梅陈龙张超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梁小帆++赵冬梅++陈龙++张超

摘 要 2013年福克斯教授首提SPOC理念以来,其优越性已经被广泛接受。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SPOC的国内研究现状,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2014—2016年国内公开发表的511篇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样本,从SPOC的研究过程分析、期刊来源分析、论文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分析和SPOC的研究内容四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国内研究现状,并对SPOC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SPOC;教学模式;MOOC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0-0080-04

Review on Development of SPOC in China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LIANG Xiaofan, ZHAO Dongmei, CHEN Long, ZHANG

Chao

Abstract Since 2013, Professor Fox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POC, its superiority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status of SPOC, the research adopted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that took 511 academic papers published between 2014-2016 as the

sample, and researched from four aspects: process analysis of SPOC,

the source of the journal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first author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SPOC,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POC at last.

Key words SPOC; teaching mode; MOOC

1 前言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的简称,是对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继承与发展[1]。近年来,随着有关研究者对MOOC课程完课率低及缺乏深度学习等缺陷的反思,SPOC受到有关学者的密切关注。研究SPOC国内发展的状况不仅可以厘清SPOC的发展脉络,而且可以为有关SPOC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路[2]。遗憾的是,SPOC作为一种比MOOC更具优势的全新模式,其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尚未得到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SPOC发展的步伐。

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内容分析法并以中国知网为研究数据库,对2014—2016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SPOC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厘清SPOC国内的发展狀况,为相关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 SPOC的含义及优势

SPOC的含义 SPOC是由就职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教授(Armando Fox)[3]于2013年首次提出的。SPOC源于MOOC,被视为MOOC与传统校园相结合的产物,继承了MOOC的课程特征(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呈现、学生学习方式、资源整合、学习者互动交流等课程特性)[4]。

对于SPOC是MOOC模式的竞争者的说法,Fox教授并不认同,他认为SPOC不仅不否定MOOC,而且是要更好地利用MOOC资源,将优质的MOOC资源更好地应用于小规模的群体中(学校、课堂教学等),以充分发挥MOOC的潜能[2]。作为SPOC模式的提出者,Fox教授曾指出:“将SPOC用于实体课堂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手段、学习者的吞吐量、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3]

SPOC中的“small”是指小规模,即学习者的数量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而SPOC中的“private”是指私有的,即对加入课程的学习者设置限制条件,学习者只有达到课程要求的相关标准才能加入,这就使能够加入课程的学习者有一种占据稀缺资源的紧迫感。继承了MOOC课程的优势,SPOC同样拥有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教学资源和部分教学活动通过互联网络呈现及传播,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有利于学习者的自适应学习行为的发生。

而相对于MOOC的一些局限,SPOC模式有着独特的先进之处:没有了大规模的课程参与者,这为SPOC平台的运营大大节约了存储、运作和带宽成本,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性能;SPOC对学习者数量及准入条件的设置有利于开展组织各种学习互动、讨论及探究等深度学习行为,与MOOC单一的教学模式相比,SPOC在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及教学设计的多样性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改善[5]。

SPOC的优势 基于对研究者相关研究的调研,本研究认为SPOC的基本形式可以是(但不局限于)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应用MOOC大量优质开放的教学资源(包括微课程、课件等)完成课前的基础知识教学;应用在线教学平台测试的自动评分功能实现即时的反馈,解放教师的劳动力,使其投入到更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中;以及讨论区的创建为学习者提供线上交流讨论的机会(即MOOC—SPOC—传统课堂)。SPOC模式在共享性、连接性、多样性、泛在性、交互性等几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1)共享性。SPOC课程建立的基础是其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一系列教学序列的共享性。SPOC课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共享于网络教学平台上,继承发展了MOOC开放共享全球优质教学资源的特性,传承了共享的精神。但与MOOC的共享性所不同的是,SPOC设置了准入条件,即有条件的共享。学习者需要达到课程的入学标准才能学习到该课程核心优质的学习资源,参与教学活动。不同的SPOC课程对学习者准入条件的设置各有不同,例如:哈佛大学法学院的版权法要求申请者除提供一些基本信息外,还需要提供有关申请原因和课程规划的小论文。课程管理者通过学习者提交的材料,筛选能够进入学习的学习者[6]。endprint

2)连接性。SPOC实现了教学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多种要素的连接,如本地的教学资源与名校教学资源的连接、本地教学管理者和知名教师之间的连接、本地的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连接等。SPOC扮演了本地实体课堂教学与MOOC开放教学资源链接者的角色。

3)多样性。与MOOC单一的教学模式所不同的是,SPOC

的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线上教学部分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取学习内容,引导学习者进行自适应的学习行为。线下实体课堂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教学活动、小组探究学习等),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引导学习者的深度学习行为[7]。

4)泛在性。SPOC为学习者构建了泛在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泛在学习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学习教师精心准备的学习资源,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学习者交流讨论学习内容。学习行为不会因为实体课堂的结束而中断,而是会在线上平台上得以延伸。

5)交互性。SPOC的交互性同时体现在线上和线下两个教学环节中:在线上教学部分,学习者通过自适应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资源发生个性化的交互;自动评分系统的即时反馈功能,实现了学习者与教辅系统之间的实时交互;讨论区及论坛的设置为学习者营造了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氛围,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无障碍交互。在线下实体课堂教学部分,学习者可以与教师进行深度交互,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内化与迁移运用。

3 SPOC国内研究述评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并以中国知网上公开发表的SPOC相关文献资源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内容分析法的研究目的是对研究对象的发展脉络和事实性本质进行分析和梳理,并对蕴含在研究对象中的深层次的内容进行挖掘和进一步的揭示,最后对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把握[8]。通常来讲,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可以按照下列步骤来进行:先根据研究对象界定研究的总体范围(包括时间跨度等);再依据总体的研究范围进行相关性筛选,确定研究的样本;然后选定恰当的分析单元,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最后分析处理统计数据,得出研究结论[9]。本研究将按照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骤对国内的SPOC研究状况进行研究。

以“SPOC”作为主题词,一共检索到585篇文献,将检索到的文献资源按照发表年度进行分组浏览,发现有关SPOC的研究主要从2014年开始,所以将本研究的时间跨度定为2014—2016年。之后将检索到的580篇文献进行相关性处理,采用内容分析法把不相关的文献剔除。经过筛选,最终选定521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样本(其中包括硕士学位论文10篇,期刊学术论文511篇)。

本研究包括四个研究维度,分别是SPOC的研究过程分析、期刊来源分析、论文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分析和SPOC的研究内容分析。

SPOC的研究过程分析 论文总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领域研究的热度,学位论文数可以反映研究的深度,学术论文数能够说明研究的广度[10]。由于论文总量、学位论文数以及学术论文数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研究层次,故本研究将521篇研究样本从这三个维度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得到SPOC相关文献按年份分布的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横坐标代表年份,纵坐标代表论文数量)。

经过分析图1中SPOC相关文献在论文总量、学术论文数以及学位论文数等三个维度按年份的分布情况可知:从2013年Fox教授首次提出SPOC的概念以来,国内有关学者真正关注SPOC是从2014年开始的;分析2014年SPOC相关文献资源的发表数量可知,在这一年中仅有少部分的学者关注到了这一新兴理念;从2015年开始,总的来说,文献的发表数量开始增多,SPOC理念的优越性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在2016年,相关文献资源开始迅速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到SPOC,并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SPOC学术论文的数量占该研究领域论文总数量的绝大多数,表明国内有关SPOC的研究主力军是教育研究者,对国内SPOC的研究起到主导作用;相对于SPOC学术论文数量而言,SPOC的学位论文数量非常少,而学术论文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因此,分析可知有关SPOC研究的深度还远远不够,也即尚未引起高校研究生的大范围关注,缺乏系统的研究。

SPOC的期刊来源分析 该研究的研究样本是511篇期刊学术论文,对其进行期刊的来源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SPOC的研究状况(包括相关研究的信度、研究的深度、研究的力度等)。对研究样本中511篇学术论文的发表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将其中刊载论文数量大于2篇的期刊计入表中,得到SPOC相关文献刊载情况分布表(如表1所示)。

通过分析表1可知,SPOC相关文献资源所涉及的期刊非常多,并且核心期刊的刊载论文数量相对较少。这说明关乎SPOC本质的研究还不够深刻,亟待国内有关学者关注,并且加大对SPOC本质性质、理论体系、应用模式、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力度。

論文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分析 对SPOC相关文献第一作者所在机构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SPOC在国内的区域研究状况和各级机构的研究情况,以便更加清晰地梳理我国SPOC的研究发展状况。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中以“SPOC”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将检索结果按照“机构”进行分组浏览,将其中载文量大于等于4的单位纳入表中,可得SPOC相关文献第一作者所属机构分布表(如表2所示)。

通过分析表2可知,SPOC相关文献第一作者所在机构主要集中在全国各大高等教育学府,这表明有关SPOC的研究与应用还主要集中在高校。有关SPOC应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也主要集中在高校的应用类课程和文科语言类课程上。相对于高等院校的研究而言,各级教育部门、电教馆以及基础教育学院对SPOC的研究相对较少。endprint

SPOC相关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本研究通过仔细阅读研究样本中的相关文献,发现SPOC的学术论文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SPOC基础理论的研究(与MOOC的优缺点比较)、SPOC应用模式的研究以及SPOC案例的实践成果。经过仔细阅读分析SPOC相关文献,发现国内的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归纳总结为三个阶段。

1)基础理论研究时期(2014年)。SPOC真正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应该是2014年。在这一年中,有关学者对SPOC基础理论的探讨主要集中在SPOC的概念内涵与MOOC的比较分析,SPOC的意义、作用与优势,国外有关SPOC应用案例的介绍与国内的借鉴意义。如学者康叶钦[11]深度剖析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著名高等院校有关SPOC的教学模式实践之后,提出SPOC可以弥补MOOC缺乏深度学习等方面的一系列优势。基础理论研究是有效应用的前提,我国学者就这一领域进行了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关SPOC本质的一些研究还不够丰富与深刻,有待更加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

2)应用模式探索时期(2015年)。基于对SPOC基础理论的研究,国内有关学者更多地着眼于SPOC教学模式的探索。同国外的同类研究相似的一点是,国内的有关研究同样集中在高校教学应用这一领域[12]。在SPOC教学模式高等院校教学应用方面,各地区高校纷纷开展教学模式探究的研究工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清华大学依托“学堂在线”平台开展线上SPOC课程,同时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线下实体课堂教学,为学生解答问题,实现深度互动和交流[13];学者胡钦太和林晓凡[14]构建了基于MOOC面向服务的SPOC教学模式,实现引导学习者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自适应学习行为。同时,2015年开始在企业中开展SPOC的运营模式研究,如研究者吴峰[15]指出,相对于高校的SPOC课程而言,SPOC在企业中的应用更加强调知识的创新与应用。

3)SPOC案例的实践成果(2016年)。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开始转向如何更好地使SPOC教学模式落地,更好地运用以提高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开始进行更加深层次的研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比如SPOC线上线下相结合混合教学模式、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SPOC应用于各学科的案例。伴随对SPOC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对SPOC的理解将会越来越深入,SPOC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将会越来越好,同时更多研究成果将会涌现出来。

4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SPOC教学模式作为一种MOOC本土化的新趋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其优越性逐渐凸显: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无疑可以弥补MOOC缺乏深度学习等缺陷,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完整的学习体验(包括微视频、在线测试、自动评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互动讨论、合作学习探究等),充分发挥MOOC的优势。

当前国内有关SPOC的研究总的来说仍然集中在SPOC的特征优势论述、内涵等基础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对于SPOC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实证分析与研究等方面仍显不足。必须指出的是,有关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需要有关研究者扩大研究范围,延长研究周期,多方面深层次地切实开辟出符合我国学习者特征的SPOC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 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2]李海龙,李新磊.“后MOOC”时代基于分布翻转的SPOC

体验式学习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5(11):44-50.

[3]Fox A.From MOOCs to SPOC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3(12):38-40.

[4]黄光芳,吴洪艳,金义富.泛在学习环境下SPOC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5):50-57.

[5]李紅霞,曾英姿.“OCs在线课程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基于MOOC、SOOC及SPOC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5(5):59-64.

[6]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来袭”[DB/OL].http://news.xin

huanet.com/edu/2014-01/14/c_126001725.htm.

[7]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32-137.

[8]风笑天.社会性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等.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5(4):74-80.

[11]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12]林晓凡,胡钦太,邓彩玲.基于SPOC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46-51.

[13]徐葳,贾永政,福克斯,等.从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MOOC实践的学术对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13-22.

[14]胡钦太,林晓凡.面向服务的MOOCs分析与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39-43.

[15]吴峰.企业知识的生产车间:企业MOOC的现状,特征与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5(3):19-25.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