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悦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不同区域居住的人们收入水平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较高,甚至出现了优秀人才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或重点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三个区域的教育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通过分析得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为地域之间生产力、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流动性、生活成本开支的差异。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为大力发展和完善基础性教育,以提高整体受教育水平;促进优化区域产业发展;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同时要控制经济发达区域的生活成本,打破就业障碍和壁垒。
關键词:教育回报率;地域差异;工资收入
中图分类号:D5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4-0001-03
当今教育已经成为几乎每个城市家庭极为重视和投入的领域,父母们为孩子争取重点优质学校入学资格想尽办法挤破头,各种培优班层出不穷,关于各大城市天价“学区房”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不同区域居住的人们收入水平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通过了解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以推算出具有大学或大专以上高学历的人群占总数中不到9%。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们的教育程度也普遍较高,因此存在着明显的工资溢价,由此出现了优秀人才往往向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或重点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的现象。在劳动力流动和转移过程中,教育回报率的地域差异调节着中国的人口迁移趋势,影响着优秀人才对择业区域和城市的选择。因此,对于教育回报率地域差异的研究不仅影响着家庭和个人的教育投资,也对政府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纵观国外研究方向、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主要集中于劳动力就业市场与学历程度的关系;第二类是关于各类因素对于教育回报率影响的测算方法;第三类是关于测算模型的扩展方式。关于职业与学历程度的方面,一种观点是认为教育只是单单为劳动力市场选择能力较高的员工提供了标准,而不是教育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主流研究学者则持相反观点。根据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观点,在相同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与供求条件下,教育回报是一致的,雇佣劳动力的企业和劳动者都分别实现了最大利润和最大效用。因此可以得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的教育投资回报率是相同的。
中国教育回报率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城乡差异、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城市类型差异等研究角度。在研究对象方面,国内研究细分了众多研究方向,其中研究数量最多的就是有关农民工群体和流动人口群体,作为中国较为特殊和重要的一类人群,其人力资本回报率引起了众多关注。张车伟(2006)认为教育程度对于教育回报率的影响变化使得贫富差距拉大且成为影响工资收入的重要因素。马岩等(2012)运用改进的明瑟工资方程回归模型来分析我国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状况以及比较三个省份之间的差异,结论为能力是影响回报率的重要因素,回报率也在省份间存在明显差异。做出类似方向研究的还有邢春冰(2013),发现东部地区农民工教育回报率会大于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Li,Luo(2004)运用了中国大型数据调查第二次城镇住户抽样调查(CHIP)的数据,通过2SLS估计方法,加入民族和父母教育水平变量,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居民教育回报率总体达15%,研究也同时表明加入控制变量的必要性;李雪松(2004)利用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与支出调查,在明瑟工资方程基础上运用工具变量法,得出大学教学教育回报率11%;齐书良(2005)在Heckman选择模型基础上按照每周工作小时数计算,得出类似以上结论;钟甫宁和刘华(2007)研究表明收入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学历对其工资收入的影响将逐渐变小。上述中国国内研究的教育回报率角度、成果与结论并非完全一致,但大多都是将研究侧重于群体差异和时期差异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程度上,而较少涉及地域差异对其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二、教育回报率地域差异的原因
首先,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产业结构角度方面,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显然高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包括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北上广深等城市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几大经济带,这些地区的城市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和交通运输业更加发达,受教育水平、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普遍更高。韦伯早在1899年就提出劳动报酬和城市中的人口密度是成正向关系的。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人口集聚,经济活动频繁,根据临近消费地原则,生产商往往会在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的话劳动力会更方便就业,从而获得高的生产效率,因此工资溢价现象会出现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城市,也就是东部工资水平会高于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然而,样本回归的结果为西部地区教育回报率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也就是说西部地区城市居民每增加一年的受教育年数,其收入增长的幅度比东部、中部更高,从生产力和产业结构角度可以解释为一方面由于西部城市人口数量少、密度小,教育发展较为落后,城市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低,工作岗位对于学历的要求不如东部地区要求高;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受国家战略和各种新兴产业优惠政策的影响,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吸引劳动力留在西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资水平,所以教育回报率最高。中部地区受国家历史原因和区域产业分工影响,重工业仍是其支柱产业,现阶段重工业和经济发展趋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其次,东、中、西部产业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东部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域交通运输业、服务业、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较好,中部地区以工业发展为特长,不同产业类型会吸引聚集具有不同人力水平的工作机会和劳动力;同时,劳动力也具有差异性,劳动力由于受教育等原因分层后,优秀的劳动力会聚集到经济发达的地区以谋求更高的工资溢价,而现在中国中部地区工业发展放缓,人才流失严重,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中部地区教育回报率最低且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的工资收入差距不大的现象。endprint
再次,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要素流动加快了劳动力的流动速度,具体到微观层面就是劳动者更易更换工作以获取理想的工资收入,所以东部区域劳动者有相对高水平的工资收入和教育回报率,而由于中部紧邻近东部地区,中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等省份由于人口众多成为劳动力大省,划入中部地区的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位于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失现象更是非常严重,非常多劳动力流入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中部塌陷”现象,而留在中部地区的人教育回报率较低。西部地区环境较为封闭,观念较为保守,且存在一定的劳动力偏好和劳动力流动成本问题,劳动力流动情况存在但不如中部地区显著。
最后,不同区域之间的生活成本、城市基础设施、就业环境、人文环境和教育观念存在差异,也会影响到一个区域工资收入的高低,更会进一步影响各个区域教育回报率的估算。东部地区由于教育文化产业相对于中部、西部来说较为发达,市场经济中更愿意雇佣更高学历的劳动力,而教育具有劳动力能力选拔的功用可以使得拥有更多能力的劳动者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回报率只是一个相对比重的概念,东部地区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的绝对值是要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因此教育回报率也较高。
三、政策建议
中国不同地区教育回报率总体性和结构性的差异不仅影响到了在这个地区生活居民的工资收入情况,还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就业观念、择业行为和劳动力的流动方向。教育回报率反映出当今中国社会教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与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产出。当地区之间城市的差异较大时,一定也会存在帕累托改进,而此时经济运行是没有效率的。因此政策建议如下。
首先国家和政府要重视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发展,不断完善义务教育体制,为提高受教育水平打下基础。对于接受教育的个体来说,受教育年限与工资收入存在很强的正向关系,而其中基础教育带来的经济收益也是最不明显的,但是基础教育作为个体今后教育发展的基石,优质的基础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回报率,并提高学生继续深造的可能性,因此必须重视基础教育,同时,完善落实义务教育也有助于提高整体的受教育水平。
发展经济,科学合理规划区域产业发展,优化各区域产业结构。从分析结果来看,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完善、经济较为落后、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高端人才流失等现象比较突出,因此要优化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能只是注重教育回报率,更应该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样才能使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于东部地区来说,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不能一味扩大经济规模,而是要注重素质教育,同时限制低端劳动力的大量流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发展特色产业,制定中西部战略和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的同时要努力留住人才,留住劳动力,扩大地区经济发展空间。
政府部门同时应该运用其行政管理的职能,控制高校规模,促进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中国区域之间存在经济发展差距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不同行业之间工资收入差距大等问题,一方面要促进各个区域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中西部地区高校,以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弥补各类专业技术岗位的空缺,促进社会分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同时,还要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和部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完善就业指导服务,通过学校宣传和专人指导转变学生的基本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念。通过思想文化建设来转变社会中存在的不良观念和阶层固有观念,通过有效措施促使用人单位消除劳动者就业歧视和设置障碍,打破各种就业壁垒,消除地方保护、地域歧视、女性毕业生歧视和毕业学校学历门槛歧视,促进就业人员平等就业,促进公平竞争并加强人才市场的制度建设,控制垄断现象的发生。
改善中西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設,缓和城乡二元矛盾,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控制城市生存成本,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影响教育回报率,也是影响工资收入的重要因素就是城市房价和城市生活成本,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并没有抑制人口不断流入,反而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当人们对工资收入的期望增加而实际并没有达到要求,生活成本却加大时,就会出现人才流失现象。因此必须控制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卞小娇.教育获得、户籍差异与户籍的意蕴[J].社会发展研究,2015,(4):43-60.
[3]黄枫,吴纯杰.中国省会城市工资溢价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空间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8,(9):71-81.
[4]李雪松,赫克曼.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4,(4):81-92.
[5]马岩,杨军等.我国城乡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研究[J].人口学刊,2012,(2):64-73.
[6]彭竞.中国教育回报率的城市差异及原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
[7]齐良书.国有部门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05,(4):54-61.
[8]王海港,李实,刘京军.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及其解释[J].经济研究,2007,(8):73-81.
[9]邢春冰.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3,(11):114-126.
[10]谢宇,胡婧炜,张春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理念与实践[J].社会,2014,(2):52-59.
[11]姚先国,张海峰.中国教育回报率估计及其城乡差异分析——以浙江,广东,湖南,安徽等省的调查数据为基础[J].财经论丛,2004,(6):1-7.
[12]张车伟.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入差距:“马太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6,(12):59-70.
[13]钟甫宁,刘华.中国城镇教育回报率及其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7,(4):34-41.
[14]郑也夫.科场现形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6]Blackburn,M.L.Omitted-Ability Bias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Return to Schooling[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93.
[17]David Card.Estimating the Return to Schooling:Progress on Some Persistent Econometric Problems[J].Econometrica,2001.
[18]Mincer,J.,Schooling,Experience and Earning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National Bureau Economic Research,1974.
[19]Heckman,James J.,Locher,Lance J.and Todd,Petra E.,Fifty years of Mincer Earnings Regressions[J].IZA DP,No775,2003.
[20]Willis,R.J.and Rosen,S.,Education and Self-selec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supplement),87(5):S7-S36,19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