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华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分银行建設是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政策环境较好,但还需要专门的制度支撑,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安徽省应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安徽高职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上以高校联盟为试点开展学分银行建设。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Credit Bank System (CB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s a big role in national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The policy environment for credit bank construction of Anhui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pretty good, but specialized rules and management institution are indispensabl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olve these two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whic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nhui Province can launch the pilot project of CBS among members of some educational alliance.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银行;问题;对策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cademic Credit Bank;problems;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6-0093-03
1 学分银行简介
所谓“学分银行”,是模拟或借鉴银行储蓄功能及特点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或思路。其借鉴了银行的存储与兑换功能,存储的是学分,兑换的学历、资格证书或其他成果形式。[1]
学分银行系统(Academic Credit Bank System)的概念源于韩国[2],其基本思路是将学习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折合成具有一定“价格”的学分存入一个类似“银行”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是学校、学校间的联盟,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公共教育服务机构。学习者无论何时何地在何所学校或办学机构学到的知识与技能,都可以由学分银行收储、认证并提供接续学业的机会。当学分按一定的组合累积达到某种程度,即可由学分银行帮助换发相应的证书[3]。
构建学分银行是上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学分银行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的人才竞争力,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设立学分银行,学生可以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学完一门功课,可将拿到的学分存入学分银行,工作一段时间回来后可以继续学习,学完一门算一门学分,累积到规定学分总数后即可兑换相应学历。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银行”尤其适合其边学习、边实践的特点。因此,探讨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的建设尤为必要。
2 安徽省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政策环境分析
2.1 国家层面
从国家层面来看,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要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开展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
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设定了到2020年要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任务,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于2015年9月研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征求意见稿)。意见征求稿提出要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学分制,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包含各类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设立学分银行。
2.2 地方层面
安徽是个职教大省。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进行统计,截至2017年5月31日,安徽有高职院校67所,数量居全国第四位。安徽省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对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出台了一些列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其中多个文件涉及学分银行建设。
2011年2月,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全面推行学分制,建立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等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2014年11月,安徽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了《安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非学历职业教育可以通过质量认证体系、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学分银行等形式进行学历认证;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桥梁,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如表1)
3 安徽省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专门的制度支撑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学分银行的建设离不开相关法律的保驾护航。1985年法国出台了《先前职业认证法令》,欧盟发布了《终身学习的白皮书》。有学者认为,在学分银行开展比较成功的韩国,其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法律保障[4]。韩国于1999年8月颁布了《终身教育法》,明确规定政府应该对学习者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的学习成果予以承认。此外还出台了《学分认证相关法律》,规定了学分银行认证的实施细则,至今已修订了十余次。endprint
尽管国家和安徽省地方都已经出台了一些与学分银行建设相关的文件,但尚不足以保障学分银行进入实际操作的阶段。一方面,这些文件并非专门为了学分的建设而制定,只是在某些条款中有所涉及;另一方面,这些文件中只是提出了一些纲领性的要求,还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
3.2 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任何制度最终都要人具体的机构或人员来负责实施,学分银行制度概莫能外。从职业教育的学分银行探索实践看,如果不成立专门机构,学分银行的建设就本无法落实开展[5]。目前安徽省学分银行的建设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主动开展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并不是很强,即使有意愿也无从下手。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教育主管部门而下的推动,如果没有职责明确的管理机构的密切跟进,学分银行也许会永远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4 安徽省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对策
4.1 出台专门的政策文件
在这方面,上海市走进了前列。早在2011年,上海市就施行了《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从法律上规定了“建立终身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安徽作为教育大省,要想满足公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终身教育立法势在必行。若能再辅之以学分认证和学分银行建设方面专门的政策文件,安徽省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的建设就有了制度保障。
学分银行的建设从参与者和实施规模上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6]。在制定学分银行建设的专门规定时,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有严格的标准体系。严格的标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分银行的社会认可度,要使得学分银行能够长远发展。第二,要充分考虑到学分银行的基本宗旨是鼓励终身学习,不仅对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也要对非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进行鉴定,如资格证书、岗位培训等,这方面恰恰与高职教育的关联尤为密切。
4.2 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構
在国内已经开展学分银行建设的地方,毫无例外都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比如较早成立的上海市学分银行,其管理委员会是学分银行的直接领导机构,对学分银行构建与运行进行宏观指导与决策[7]。江苏省和浙江省都对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的职能的界定大同小异,主要是审定学分银行建设方案和发展规划,协调制定相关政策,对学分银行建设及日常工作进行宏观指导、管理监督。
另外,学分银行还应设立专家委员会和具体执行部门。专家委员会是学分银行的学术决策和仲裁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提供专业指导与政策咨询,审定专业课程、学分认定标准和转换标准;具体执行部门是学分银行的实体运行机构,安徽省高职院校可以参照上海市的做法成立了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负责学分银行的各具体业务工作。
建议安徽省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的建设由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主办,在充分调研,借鉴其他地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成立诸如“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之类的领导机构和相应的办事机构。
4.3 以高校联盟为突破口进行试点
近年来,安徽省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强,一部分院校成立了各种联盟,实现各院校在人才、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比如2009年5月,在安徽省教育厅支持和指导下成立了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委员会,这是省级以上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校际合作组织,目前该联盟的成员有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等24所高职院校。该联盟在《章程》中明确提出要“制定联合培养计划,逐步实现互认学分。”该联盟设立了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和三个工作协作组,即教学管理协作组、学生工作协作组和专业建设协作组,与上海、江苏等地的学分银行的组织结构极为相似。再比如,2011年,经安徽省教育厅同意,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等五家商科类高职院校共同发起成立了安徽省商科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教育联盟(简称“商科联盟”),目前该联盟的成员有15家高职院校。
以上联盟的成员单位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的特质(如专业设置、课程标准等),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业务交流频繁,校际沟通顺畅。学分银行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议安徽省高职院校本着“先试点、再推广”的原则,以高校联盟为突破口,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待时机成熟以后再在全身高职院校全面推行。
参考文献:
[1]黄欣,吴遵民,蒋侯玲.论现代“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J]. 职教论坛,2011,17(22):42-46.
[2]陈晶晶,陈龙根.韩国学分银行制及其对我国构建完全学分制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0(8):88-92.
[3]吴钧. “学分银行”实施的困惑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11(z1):89-92.
[4]孔磊.学分银行制度: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9):5-20.
[5]杨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2(6):41-46.
[6]崔昌浩,杜永新.通往明日之路:学分银行之机遇与挑战[J]. 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21-26.
[7]李惠康.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46-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