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形创意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2017-12-01 09:35
关键词:图形知识点思维

刘 隽

高校图形创意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刘 隽

图形创意设计正以视觉化的多元形象吸引大众视线,并引发多维空间的大众联想,从而引导更高层次的大众审美。目前图形创意课程已成为当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无论是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还是动漫设计都离不开图形创意。在对该课程的教学体系研究中,将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型教学模式重组,以学生的创作思维过程及互动教学方式为立足点,结合多方位表现形式与实践手法,最终培养出拥有创造性思维与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型人才。

高校图形创意课程 教学体系研究 教学方式

图形创意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图形造型及构图本身的形式美法则,在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思维的跳跃感与逻辑性,做到同一个想法通过不同的载体、不同的表现方法准确地传达图形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目前设计院校都通过开设图形创意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而教学模式相对守旧,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拓展,但在教学手段上依然局限于传统的讲课与作业点评方式,在教学设计的“怎样互动“与“如何实践”上较为薄弱,而这些教学过程中所遇的问题恰恰都需要很好的反思与总结。艺术类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手绘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弱势。本文将根据以上问题探讨教学模式的完善,在保证专业理论基础的条件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动手与答辩能力。同时,使学生在设计定位、设计创意、设计能力、团队精神、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切实的锻炼与提高,从而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其思维过程与创新实践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一、教学内容设置——让学生用心“听”。

(一)教材内容的获取途径

在教材的甄选上一定不是一本足矣,确切地说不是纸媒足矣。传统教材有其优势,但多种教材或者国外教材都能帮助教师提供理论知识传播的新思路。而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各媒体正以最快速的手段进行知识传播,当然也包含专业教育知识领域。教师可以从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各种智能信息平台上获取教案素材,也可以将微课轻松植入课堂,与学生同步分享。教材也不再是定式的文字和图片形式,可以是音频或是视频等等,也就是说我们能使用到更多的平台和更丰富的方法来汲取教材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互听与讲解

任何知识点都应该经过教师的梳理后深入浅出,接着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更是重要。该课程的知识点传播无法脱离图片,当技法知识点连篇累牍之后会给学生造成视觉上和思维上接受的困惑。在此环节除了可以植入趣味案例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排序将难易案例递进讲解、让学生根据案例自行讲解后总结分析,这些手段都可以改变原先沉闷的单一讲授。将传统的学生听课模式反转,步入学生听后讲、学生讲后教师听,开启“互听”模式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增进教师对学生的互动了解和课堂把控。

(三)课程内容的前后关联

在技法知识点的理论性学习后虽然会有配套的实践练习,但都是围绕该知识点进行展开,由此失去了前后技法的关联性。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将案例内容取代知识点内容优先传递给学生,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渐渐进入相关的技法知识点学习,这样既可以串联前后技法进行一一贯通,又能让学生在案例中实践和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知识的包含与被包含中、教师的课程设计线路中,更好地主动性听课。

二、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想”

(一)打开眼界去收集与观察

思考是创作的前奏,只有汲取充分的营养小苗才能长成大树,多看多发现是获取图形创意的关键路径。不必拘泥于任何的形式和领域去看去琢磨,譬如在建筑中观察透视生成的新景象、在空间中发现三维至二维的转换、在自然中寻找更多的和谐色调等等。观察本身是无界的,可以是点滴细节也可以是大象无形,通过这样的收集才能供给“想”的养分。正因此可以在后续的创作过程中催生灵感,泉涌出更多奇思妙想,而非用图形本身去创意图形。发现创意元素的过程也正同步更新知识结构,是进一步加深对图形语言重要性的认知过程。

(二)赋予实践环节趣味性主题

进入创作实践的过程,前期往往会让学生困扰,如“要怎么入手做?”“用什么技法创新?”“我对实践内容没有兴趣。”在此环节教师要让学生的茫然乏味变成趣味盎然,用兴趣挖掘创意潜能,那么实践内容的主题就可以直接与兴趣嫁接。主题可以是经典案例重新研讨,也可以是将当下的时髦语可视化,再或者是学生本人形象及名字的私人订制,有了趣味性主题,自然就有了教学的虚拟场景。集合所有当下最潮流的话题、身边事,让学生进行主题的筛选,让其愿意去想感兴趣的事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可以最有效地直击最感兴趣的实践主体。(图1、2)

(三)高效互动促进发散性思维

想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无论是头脑风暴还是反向头脑风暴,任何一种思维书写方式都需要主导人。教师不仅需要懂得如何引发主题性发散思维,更要教会学生在完成结论前进行思维收敛。真正有效完成从文字信息到图形符号化,从可视化图形提取到创新思维嫁接的过程,在“想”的思维引导过程中引爆课堂互动的高潮,最终让学生寻找到方法使图形更具内涵,也让创造的思维模式寻求到审美的内涵。(图3)

三、考核形式——让学生专注于“做”

(一)重视思维过程而非作品结果

在以往的考核评分标准中会将最终作品列入高分比值,而忽略了学生在此之前的一系列创作过程。考核方向应该是“怎样去做”,而非“做成怎样”。从作品前期需要经历的步骤:定位调研、素材收集、思维导图、草图呈现、方案修改、传播可行性、正稿完成、平台发布。固然最终能落地的作品至关重要,但创作过程则更能代表学生的设计潜能。在整个过程中最终的图形创意方案并不能完整呈现学生的思辨能力,将创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设定好固定评分比值更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创作内涵及思维水平,与此同时也可培养良好的设计习惯和职业素养。

(二)复合表现形式传达作品内涵

在传统的图形语言表达方式中,多以手绘为主要手段,以电脑软件为辅助。这对于手绘薄弱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就会比较尴尬,所以在此应该完全放开作品的表达形式。“做”的方式从此解放,可以手绘完成、可以电脑软件制作、可以手工立体完成,甚至可以将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表现。在完成作品的材质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质感、多种表面的材料,甚至为了完成创意目的还可以启用不同状态的表现形式,如静态、动态、液态、固态等等。学生的灵感与想象完全不应该被束缚在表现手段中,更应注重学生对于创新思维的开发以及表现形态的积累。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图形造型能力,更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图4、5、6)

(三)对课堂互动与学习态度考核

学生课堂表现环节的考核在最终课程成绩的评定中通常容易被忽视,若将课堂内的互动表现结合平时作业实践的态度纳入考核体系中,将会更全面地还原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与专注程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内热情。

四、课程作品呈现——让学生激情地“说”

(一)主题性实践环节相互阐述

在完成课堂内的主题性创意作业时,学生自动进入了虚拟场景。将学生以不同主题进行分组后,由每一位组长负责对作业做最终阐述。如作业主题为“麦当劳的新口味”,每组学生分别对品牌现状调研后,运用不同图形创意的技法完成主题创作。并且给每一份“新口味”都贴上价格标签,随后通过对灵感出处和思维过程的阐述,让全班学生为其“买单”。获得最高价格组的创意方案获胜,学生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被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与乐趣,真正将寓教于乐落到实处。学生在互相阐述的过程中收获了思维的应变性和知识的扩充度,也便于方案不成熟的组集思广益后修改创意。(图7)

(二)课程汇报全程动态与心得

把话“说”出口,所有学生在课程结束时需要提交作业汇报书。在汇报书中会有平时创意作业的跟踪,包括思维痕迹、讨论痕迹、草图痕迹、修改痕迹、心得痕迹等等。最终的汇报不仅仅是对于课程作品的阐述,更类似于设计日志的总结、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创意与实践的设计反思。在说的过程中,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清晰自己对该课程掌握的程度,便于在后续的学习中跟进,了解自己在图形创意上的长短优劣,得以在日后的设计工作中扬长避短。

(三)坦言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

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接受度,又怎能做好课程设计?除了课堂实时表现之外,我们更应潜心获取学生方面的课程回馈。如何改进?怎样革新?学生的反响和学习动态代表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建议。所以需与学生保持良好的课程进度沟通,让“学生说——教师听”,在角色互换的同时收获对课程教学模式的一线探索。

结语

在日后的高校图形创意课程教学中,应当是培养既富有内涵型创意思维,又极具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总结出不同教学实践下的新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的创意观念就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最终完成可传播的图形创意作品,依然是日后教学研究的探索方向。本文通过以上对教学方法的新思考来探讨图形创意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希望能对学生应对未来职场与市场的综合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1] 杨文丹.视觉创意与表现.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2] 欧阳昌海.图形创意.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刘隽,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助教 )

猜你喜欢
图形知识点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分图形
找图形
关于G20 的知识点